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立华 《汽车情报》2004,(36):12-13
国内汽车行业的统计数字主要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但由于汽车工业年鉴仅统计了国内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因此对整个国内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规模,众说不一。本文试想借用已有的统计数字并通过推算,对国内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规模做一番描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概况及特征 1.概况日本的汽车零部件工业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稳步前进,现在年产值达13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000亿元),已成为日本主干工业——汽车工业的重要基础工业。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一个内涵极丰富而复杂的产业,就企业规模来说,既有年销售额达1万亿日元的大型企业,又有规模及小的作坊式企业。据日本“工业统计表1987年快报”报导,目前日本拥有大小汽车零部件企业约1万家。  相似文献   

3.
2007年共生产汽车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销售汽车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然而,据wind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11月,累计8832家汽车企业中(包括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改装车企业等),亏损家数达1432家,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额高达70.18亿元。成本上涨和竞争加剧困扰着汽车生产企业。尽管整车企业情况相对乐观,但压力仍然很明显。  相似文献   

4.
2007年共生产汽车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销售汽车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然而,据wind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11月,累计8832家汽车企业中(包括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改装车企业等),亏损家数达1432家,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额高达70.18亿元。成本上涨和竞争加剧困扰着汽车生产企业。尽管整车企业情况相对乐观,但压力仍然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2008年3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正式发布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并确定了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其中包括3家汽车生产企业和11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3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北京与14家试点企业签署承诺书,正式启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处于规模较小、工艺落后、质量不高的状态,影响到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尤其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还只能依赖进口或合资外资企业提供。就全球最大100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而言,我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达到如此规模,与年产507万辆的汽车生产大国所不相称。  相似文献   

7.
今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浙江温州地区聚集上千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规模很小,它们的经营状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1.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情况概述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新签约成立的中外汽车合资企业与合资项目有27家,其中签约成立中外汽车合资企业有12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3家,摩托车整车企业1家;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5家;涉及技术、与高校合作、汽车能源等领域合资企业3家),签订的中外汽车合资项目有15家(汽车整车合资项目3家,  相似文献   

9.
2007年,中国汽车业高奏凯歌:2007年共生产汽车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销售汽车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然而,冷静分析也夹杂着不和谐之音。据wind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11月,累计8832家汽车企业中(包括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改装车企业等),亏损家数达1432家,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额高达70.18亿元。成本上涨和竞争加剧困扰着汽车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10.
在深圳第8届投洽会暨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系列活动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指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以及与国外著名零部件厂商合资、合作,使部分骨干企业的零部件制造技术、产品水平及生产规模有了较大提高。不过,尽快进一步提高广大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仍然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国内汽车企业之间合资的整车企业10家、整车合资项目3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86%;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10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5倍。其他领域与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的有13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近3倍。资产重组企业27家,重组企业数同比增长3.38倍。2003年国内企业之间合资与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与配件》2005,(23):12-12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发布的信息:根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840家企业经营汽车出口,同比增长了110%。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汽车企业只有两家,第一位是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公司,第二位是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有12家,依次是:江铃汽车、中兴汽车、哈飞汽车、江淮汽车、长安汽车、中国重汽山东进出口公司、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已越来越引起同行们的关注,据有关方面统计,1995年1~7月份,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约6 880万美元,而前一年同期的统计为5 180万美元。1993年全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为6 310万美元,到1994年这个数字已上升到9 570万美元。虽然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笔者在汽车零部件出口开发过程中由于对国外产品和市场需求缺少了解的缘故,生产企业在产品及市场开发方面仍缺乏主动性,因此笔者认为有志于发展汽车零部件出口的生产企业应对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汽车工业》2001,(1):18-19
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汽集团)是国有特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现有国有全资子公司17家,集体企业7家,中外合资,合作公司25家,股份公司1家,国有、集体合资企业2家,并没有销售公司、物资公司、进出口公司、技术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等。2000年底、公司资产总额250亿元、职工54038人。主要产品有夏利牌系列轿车、华利牌系列微型汽车、三峰牌系列旅行客车、雁牌系列轻型载货汽车以及各类专用汽车、铁牛牌大中型轮式系列拖拉机和汽车发动机等各种汽车、拖拉机零部件。  相似文献   

15.
路智军 《驾驶园》2010,(1):32-3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3万家以上.浙江省就有2万多家.这其中大多数是从肩扛手磨的小作坊做起的新兴企业。由于他们本身的资金投入。产品研发.技术储备、政府支持和社会认知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在产能和品种上得不到有效的扩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散.乱.差”成为我国零部件企业普遍现象.而另一方面,我国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之手,  相似文献   

16.
黄为民 《汽车情报》2008,(10):16-17
日前国家发改委选择确定了14家整车(机)生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这些企业包括,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授权)、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开展再制造试点的汽车零部件产品范围暂定为: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起动机、转向器五类产品。这标志着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又跨出了十分关键且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部件工业是发展汽车工业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汽车工业.入世后,我国汽车产业将受到强烈冲击,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由于规模小,依托于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入世后将承受更大的冲击.鉴于汽车零部件工业的重要性以及该行业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汽车工业整体水平,我们更应关注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聚焦2008年(2007年度)全球500强中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全球《财富》杂志公布了2008年(2007年度)全球500强排名,全球共有12家(含轮胎3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榜上有名。以下按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业务销售额(有些企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业务只占一大部分而不是全部)排名。博世公司营业收入从2004年起已连续第四次名列全球500强汽车零部件榜首位置;电装公司营业收入从2006年度第三位又回到第二位位置;江森自控营业收入从2006年度第二位回到第三位位置(按汽车零部件业务销售额排名为第七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汽车整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吸引了国际著名的大汽车零部件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投资建厂,部署中国市场战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已超过500家,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  相似文献   

20.
《中国汽车工业》2003,(1):49-51
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汽车行业新签约的中外合资企业有19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6家,零部件合资企业8家,物流领域2家,汽车租赁企业1家,汽车出口基地1家,摩托车研发中心1家,总投资额28.52亿美元。整车新合资企业数较2001年增加6家,零部件新合资企业数较2001年有所减少,但总投资额比2001年提高3.6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