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对既有线路提速改造,需要对其路基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在现场调查路基健康状态的基础上,按路基病害轻重程度、填料类型与基床结构的不同,将路基区划分为24个检测段,共开展754组密实度、345组动弹性模量和1 311个不同部位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并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以现场调查为基础,采用轻型动力触探、密实度、动弹性模量相结合的既有线路基健康状态综合评价方法,能全面反映路基强度、刚度、耐久性的状态,是既有线路基健康状态评价的可靠方法之一,试验结果可直接应用于路基工程改造技术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给出相应的指标体系,结合模糊数学知识,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实例对算法的使用作进一步的阐述,有助于对城市交通系统作出科学、准确、直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以接触网作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基于变权物元可拓的接触网健康状态综合评价模型。结合物元可拓理论和接触网相关指标标准,确立接触网的状态信息经典域,建立状态参量物元矩阵。同时,通过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线性组合,得出主客观兼具的初始权重,再运用变权理论进行修正,使权重体现出评价对象在综合评价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最后引入贴近度函数对接触网健康等级进行评判,得出评价结果,并通过实例分析对所搭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算例结果表明了该模型用于接触网健康状态综合评价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产品设计知识的网络图表示及其运行机理模型。对产品设计的知识状态、知识表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着重研究了基于模型知识和基于实例知识的网络运行机理,最后对该模型的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智能调度系统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动态地获取实时公共交通信息,实现对公交车辆的实时监控和调度,是公交车辆调度的新模式,是公共交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为智能化调度奠定基础,完成乘客在出行时达到最优换乘,研究了城市公交网络系统实时网络优化模型构建与实施方法问题,旨在推动我国智能公交系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智能调度系统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动态地获取实时公共交通信息,实现对公交车辆的实时监控和调度,是公交车辆调度的新模式,是公共交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为智能化调度奠定基础,完成乘客在出行时达到最优换乘,研究了城市公交网络系统实时网络优化模型构建与实施方法问题,旨在推动我国智能公交系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8.
与前方车辆距离是影响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面向未来智能交通的前方车辆单目视觉测距方法.首先,提出融合物联网、智能识别、云计算技术的车联网模型,车辆可实时向车联网回传位置信息及前车图像,请求附近交通标志及前方车辆几何尺度信息,车辆端可计算图像坐标系下车道标志线、交通标志、车辆尺度信息.然后,建立单目相机数学模型,介绍以交通标志、车道分界线为合作标志的单目视觉测距方法.最后,综合应用单目视觉测距方法,设计了前方车辆自适应视觉测距方案.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单目视觉测距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可丰富驾驶辅助系统的前方车辆测距手段.  相似文献   

9.
依据高速公路路基病害的分类及产生原因,分析路基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值的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对公路路基健康状态进行评估。最后用工程实例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估方法能很好地应用于路基健康状态评估。  相似文献   

10.
韩保勤 《交通标准化》2014,(21):119-121
基于某独柱墩弯桥健康监测系统,进行了桥梁安全状态的动、静态评定参数设置,并对动、静态评定参数进行了监测与测试。依据监测与测试参数确定了评价指标,并利用评价指标实现了桥梁健康状态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12.
为解决网格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网格环境中节点之间信任关系综合评估模型.在该模型中,用模糊逻辑描述信任关系,按照用户的关心程度对评估内容的每种属性赋予不同的权值,并综合考虑了用户以往与某节点的交往情况以及该节点的声望.在声望的计算中,根据推荐人的可靠性确定推荐因子,以避免通过推荐实施的欺骗.用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通勤者使用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对应用智能公交系统数据(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APTS)获得公交通勤出行需求的方法进行研究.采集APTS数据,通过对公交IC卡数据和智能调度系统数据的关联获得公交乘客的上车站点信息.根据早、晚高峰的出行频率判断公交通勤乘客,利用通勤出行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确定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以此基本思路,提出公交卡乘客通勤OD分布估计算法,并应用海量APTS系统数据对算法进行了试验和分析.最后,通过与基于"出行链"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算法的精度.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精度高、可操作性强的优点,为快速、经济地获取公交通勤OD分布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对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本丈对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的经济评价基础进行了研究。首先以随机效用理论建立了一卡多用系统业务量预测模型,对系统成本和效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讨论了系统的经济评价指标,并提出不同应用环境中评价指标的确定和选取方法,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斜拉索是现代大跨度斜拉桥的重要承重结构,由于其长期暴露在空气当中,比较容易受到各种腐蚀破坏,因此对其进行结构健康检测及安全评价非常必要。通过对斜拉索的健康检测及安全评价系统构建进行研究,提出在该检测及评价过程中,需要选择比较经济、耐用且稳定性强的检测装置,同时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系统,以全方位提高斜拉索桥梁的运营管理水平,维护桥梁的安全性和平稳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下智慧港口建设如火如荼,而建设行业标准体系却迟迟未能统一的问题.首先利用智慧港口建设发展路径的研究基础,结合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构建了适合国内智慧港口建设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降低了传统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对指标权重的影响,引入基于云模型的改进物元理论,解决了传统评价方法中模糊性和随机性带来的误差;最后以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工程为算例,对天津港的智慧港口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计算得到期望为3.9956,发展等级为较好,与正态云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验证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评价体系符合现阶段智慧港口的发展方向,评价方法简洁有效,在降低了双重不确定性对于评价结果影响的同时计算了评价结果的置信度,为今后我国智慧港口发展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智能C/S架构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中,采用智能C/S架构建立路网级监测系统,不仅很好地克服了传统C/S和B/S模式的局限性,而且保证了桥梁健康监测的完整性和网络共享,便于系统维护和升级;同时采用ArcInfo平台,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和Internet结合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桥梁的管理维护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微胶囊沥青自愈合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以宏观试验与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胶囊的应力控释、毛细作用与扩散行为三方面揭示其自愈合行为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微胶囊沥青的拉拔-愈合-拉拔试验,采用自愈率(试件愈合后拉拔强度与初始拉拔强度之比)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微胶囊掺量和愈合时间对微胶囊沥青自愈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微胶囊沥青的动态剪切试验,对比疲劳试验前后微胶囊沥青的微观形态,考察微胶囊的应力控释特性;借助荧光显微镜,可视化了芯材在微裂缝中的横、纵向毛细作用与在沥青中的扩散过程;借助显微图像软件中的实时录像功能,观测微胶囊沥青微裂缝的愈合过程;采用红外光谱测试微胶囊芯材和拉拔-愈合-拉拔试验前后微胶囊沥青的官能团,考察芯材在沥青中的释放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掺量从0提升至8%时,自愈率从16.70%提高至48.92%,表明微胶囊沥青的自愈率随着微胶囊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微胶囊掺量为4%时,愈合120 min的自愈率是愈合10 min的1.85倍,表明微胶囊沥青的自愈率随着沥青愈合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这说明提高荷载休息期和微胶囊掺量对增强微胶囊沥青自愈合性能具有积极作用;微胶囊沥青的微观自愈合机理为,微裂缝尖端应力刺破微胶囊的囊壁而释放囊芯愈合剂,芯材在毛细管作用力的驱动下流动、扩散,并与附近的沥青接触、浸湿,从而达到修复沥青微裂缝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沥青混合料疲劳自愈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混合料具有疲劳自愈特性.通过室内四点弯曲疲劳试验,采用“疲劳-愈合-再疲劳”的试验方式和单因素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养护时间、温度、集料级配及沥青胶结料种类对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特性的影响,并建立愈合指标函数.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效果呈时间依赖性,即随养护时间的增加,自愈合效果增强,且初期愈合速度较快;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提高,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效果增强;70#基质沥青混合料的短期自愈合能力优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PA-13型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能力优于AC-13型沥青混合料.同时,从混合料组成特点及沥青微观结构等方面剖析了各因素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