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美,德,法和其它国家的电动车的研制发展,在本国政府和主要汽车,能源等方面的科研机构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已取得显著成绩,无论电动车的车速,续驶里程,加速性能,还是蓄电池,配套设施等都有了显著提高。另外,在减轻汽车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延长电池寿命及对生产使用电动车实行优惠政策等方面,也有了巨大进步,应在政府大力支持,学习各国电动车研制,生产和使用方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多方筹资,走联合开发的道路,并同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以来,由于对外合资合作的需要,先后考察了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十家客车厂,包括德国的酶赛德斯-奔驰,凯斯鲍尔,尼奥普兰,西班牙的阿亚兹,英迪卡,美国的MCI,兰鸟和墨西哥的迪纳等,其中最大的年产4000辆的能力,最小的只有140多辆的能力,因此,对代表当代客车水平的欧,美大,中,小客车厂有一个概略的了解。现就产品和工艺以综合介绍并对我国客车工业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3.
《当代汽车》2007,(4):108-109
清明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草长莺飞,气候温和,风向较稳定,风速较均匀,正是放风筝的黄金时节。古人认为,放风筝能迎天顺气,拉线凝神,随风送病,有病皆去。也就是说,放风筝也是一项运动,放风筝要手牵引线,前后奔跑,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风筝在空中受到气流影响,会上下翻飞,左右摇曳,调整风筝和风向风速的关系,保持风筝稳定,必须反应灵敏,判断正确,及时调整手中的牵线,这是极佳的健脑运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中型客车产品水平及技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瀛 《汽车技术》1993,(11):1-5
参照国际汽车发展水平,分析了国客车在整车可靠性,经济性,噪声,排放,外观造型,舒适性,平顺性,动力性,使用应用性等方面的现状,并就我国客车发动机,变速器,离合器,转向器,悬架,制动系等总成及材料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余音绕梁     
隋一 《汽车导购》2005,(11):69-71
有的音乐,如巍巍高山,层峦叠嶂,跌荡起伏;有的音乐,若潺潺流水,轻巧跳荡,如鸣佩环;有的音乐,像苍苍树林,郁郁葱葱,涛声连绵。拂面的微风,清淡的花香,深邃的风景,有的音乐,泛着空灵的回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车也如此,当你喜欢它,爱惜它,便能在每时每刻体验到汽车给你带来的享受,时空转换,只要关上车门,天地便尽在手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应用DV-4光电光谱仪,仅用一种测定条件,测定高合金钢中碳,硫,磷、锰,硅,铬,镍,钼,钒,钨,钛,铌,铝元素的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汽车制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汽车产品面临着环保,高输出,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高可靠性等诸多技术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开发显得十分重要,微处理器(Microprocesser)是一个中央控制系统,它集数据收集,存贮,运算,控制于一体,具有体积小,运算速度快等特点,将微处理器应用于发动机的喷油系统,是一项全新的电控技术,下面就这一技术的应用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常规由我定     
隋一 《汽车导购》2005,(12):76-78
一个传奇的名字,曾经一骑绝尘,如今十年茫茫,塞纳,谱写了划时代的不朽灵魂;一个同样传奇的名字,征战蒙特卡罗,扬威加泰罗尼亚,赛纳,和勒布一道,称雄WRC。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当这个符号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便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而这个形象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牵引着他的景仰者,无论山高水长,无论荆棘遍野,都将百折不回,一如既往。  相似文献   

9.
徐宝贤 《公路》1994,(9):10-11
中梁山隧道是修建成渝高速公路的关键工程,该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人文条件等均极复杂,存在有岩溶,采空区,瓦斯,断层,岩爆,侵蚀性地下水等诸多问题,是中外罕见的,集“五毒”于一身的隧道工程,中梁山隧道的路线方案影响整个工期和造价,各路线方案经过认真,吉密的方案比较,最终确定采用Ⅲ上方案。  相似文献   

10.
黄线,白线,斑马线, 这是城市交通的琴弦; 红灯,黄灯,绿灯, 这是人车行停的指南。 专用车,出租车,中巴车, 这是城市交通的风景线; 橄榄绿,白卡叽,警察蓝, 肩负着城市交通有序和安全( 脚步重,时间快,车行缓, 城市的节奏有了改观; 为了你,为了我,为了他, 请把焦  相似文献   

11.
新型无卤阻燃沥青的开发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向SBS改性沥青中添加无卤阻燃剂的方法开发了新型无卤阻燃沥青,并对SBS改性沥青和新型无卤阻燃沥青进行了胶结料和混合料的性能试验。对SBS改性沥青及阻燃沥青胶结料针入度试验、软化点试验、弹性恢复试验及氧指数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阻燃沥青胶结料的针入度、软化点及弹性恢复性能与SBS改性沥青相比变化不大,而氧指数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较好地改进了阻燃性能。对SBS改性沥青及阻燃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及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无卤阻燃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相比变化不大,仍然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因此,该无卤阻燃沥青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阻燃沥青。  相似文献   

12.
为设计出高性价比的地下车站室外消火栓系统,在认真研读《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等相关规范及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室外消火栓分类方法,即供水类室外消火栓和救援类室外消火栓。根据对规范中“灭火救援要求”的理解,提出: 1)应保证提供满足消防需要的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 2)应保证及时将室外消火栓设计流量供应到火灾现场; 3)应保证消防队员及时赶到火灾现场的条件。通过分析建筑物消防水量取值的前因后果、水量组成及作用,根据对地下车站室外消火栓设计水量取值的理解,提出: 原则上应按《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要求确定,但对条件特别困难的单水源地下车站可以适当减少,但不得小于20 L/s。同时,为满足“灭火救援要求”,对各种消防设施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1)对可以不设置储存室外消防用水水池的单水源地下车站,其储存室内消火栓设计水量的消防水池应按室外消防水池标准设计; 2)对于单路供水的地下车站,2个水泵接合器均必须设计在消防水池15~40 m范围,且一定要考虑消防车停放及操作空间,注意水泵接合器数量不得随便增加,同时,在水泵接合器附近应设计必要的供水类室外消火栓,不能跨主干道共用室外消火栓及具有相同功能的室外消防水池,同样,水泵接合器和对应的供水类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也不能跨主干道设计; 3)建议在每个出入口5~40 m范围设置救援类室外消火栓。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6 km长公路隧道全射流纵向排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依托羊鹿山隧道开展全射流纵向排烟现场实体火灾试验。试验在不利于排烟的下坡隧道(左洞)内进行,考虑5、10 、20 MW3个不同等级的火灾规模,并对不同工况下隧道内沿程风速、排烟时间等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火灾工况下油盘火现场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现场火灾试验期间,羊鹿山隧道左洞内自然风速为1.0~1.6 m/s,与排烟方向相反,为排烟阻力; 2)隧道内开启6组以上风机时,下坡隧道内沿程风速大于3.0 m/s; 3)根据5、10、20 MW油盘火排烟试验结果,采用全射流纵向排烟方式能将隧道内烟气全部排出洞外,且从点火开始到烟气全部排出洞外的时间约为30 min。  相似文献   

14.
蔚艳庆  胡萧越  崔鹏  王明年 《公路》2021,(1):347-352
为了确定四洞公路隧道火灾模式下的烟气控制标准,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火灾隧道内防止烟气逆流的纵向临界通风风速,并采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进行对比验证,同时研究阻塞场景下在相邻安全隧道内进行反向通风的控烟模式,得到阻止烟气经火源下游的横通道蔓延到安全隧道的临界风速。结果表明:Kennedy理论公式计算的结果与FDS模拟结果吻合较好,确定三车道隧道火灾模式下临界风速为2.2m/s,双车道为2.3m/s;阻塞场景下,三车道隧道发生火灾时,相邻三车道安全隧道反向通风临界风速不小于3.5m/s,双车道隧道发生火灾时,相邻三车道安全隧道反向通风临界风速不小于5.5m/s。  相似文献   

15.
基于SolidWorks焊件模块的消防车骨架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SolidWorks三维装配建模过程繁琐,修改不便的缺点,提出了型材类部件快速建模的思路。以消防车骨架为例,首先建立了型材库,然后自顶向下建立参考平面、平面草图,最后利用SolidWorks焊件模块实现了消防车骨架的快速建模,并输出了工程图。设计结果表明,SolidWorks焊件模块建模方法简化了型材类部件的建模过程,提高了消防车产品的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6.
汤渊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11):181-185,34,3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隧道的数量不断增多。由于隧道环境相对封闭,一旦发生火灾,毒气、热量积聚,人员疏散困难。因此,火灾发生后排烟系统成为控制烟气蔓延,排出热量的最有效方式。目前对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特性的研究不考虑隧道内车辆的影响,但实际火灾中,隧道内车辆会对流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烟气蔓延。该文基于全尺寸隧道火灾试验,重点研究隧道实际运营状态下隧道内车辆高度对烟气蔓延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统计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发生规律,通过对2000—2015年我国隧道火灾事故的统计分析,获得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特点和产生的后果,以及隧道火灾的发生频率、车辆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规律特征。结果表明:车辆自身故障是诱发隧道火灾的主要因素,约占总数的63%;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占16.3%,造成隧道结构受损的事故占24.8%,后果较为严重;货车是引起火灾的主要车型;夏季和冬季是火灾的频发季节,且年平均月分布呈现"W"形分布规律;山区及经济发达地区火灾次数相对较多。最后基于统计结果提出进一步减少隧道火灾事故的针对性建议,指出今后防火减灾对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低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对隧道初期火灾发展和传播的抑制效果,在云南省昭会高速公路邱家垭口隧道内开展低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实体火灾试验。通过隧道内有关温度场和烟气场的测量,对低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在隧道火灾中抑制和扑灭火灾、降低火场温度以及净化火源附近空气的能力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隧道风速不大于3 m/s的情况下,低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开启后,火焰得到控制,火源附近的温度迅速降低,CO体积分数达到峰值后快速下降,O2体积分数在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在21%左右,能够确保公路隧道的消防安全和人员逃生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隧道双火源事故中的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提供参考,研究隧道内部双火源火灾条件下的燃烧行为和火场环境,搭建1∶10缩尺寸模型隧道,开展不同火源间距下的双火源油池火试验,研究燃烧速率、火焰形态和隧道内纵向温度分布;同时,采用PyroSim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隧道内部双火源之间距底面高度0.1、0.15 m处的温度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隧道内双火源火灾,燃烧速率受火源间距影响较大,当间距从2D(D为油盘边长)增加到8D时,燃烧速率从20.43 g·m-2·s-1下降至15.61 g·m-2·s-1,并逐渐接近单火源燃烧速率;燃烧过程中火焰相互倾斜,倾角会随着间距增加逐渐减小,由18.3°减小至13.7°。由于两火源之间相互限制,火源之间区域内的热量不断积聚,双火源间近顶板温度明显偏高;双火源外侧远端近顶板处纵向温度呈指数衰减规律,与单火源远端顶板温度分布规律保持一致,但温度衰减因子会随着双火源间距的增加逐渐变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火源之间温度分布呈现出凹形分布规律,随着距火源距离的增加,温度迅速下降,后逐渐保持稳定,但稳定区间内的温度仍然较高,会对人员造成伤害。双火源间距对火源之间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随着间距增加,双火源之间的稳定温度逐渐下降,对人员疏散影响逐渐变小。双火源之间温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火灾初期被困人员的施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该文针对上海市二起建筑工程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简述当前建筑装修装饰工程火灾隐患、火灾形成、火灾原因分析,以及要充分认识做好消防安全管理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