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电力配电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或电阻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3种形式。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或经高电阻接地的系统通常称小接地电流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小电阻接地系统称为大接地电流系统。新建成都—都江堰铁路电力工程采用了配电所调压器中性点经过小电阻接地系统进行接地。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速铁路环网电缆电力供电系统的特点,综合比较了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的不同效果,在充分借鉴城市配电网络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高速铁路电力系统应采用经小电阻接地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某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曾发生过一起10kV电力系统单相接地误报警故障,经过现场反复试验、理论计算和综合分析,最终发现这次故障是由于10kV配电所内消弧线圈串接的阻尼电阻被持续短接造成的,本文详述了这次故障的现象、处理经过、分析过程和解决方案,并对消弧线圈设备的设计和生产提出了建议,以期对铁路电力系统运营维护单位和设备厂...  相似文献   

4.
贯通线全电缆线路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长期以来我国普速铁路10kV贯通线采用架空方式为主、电缆线路为辅,10kV贯通线中性点采用不接地系统。高速铁路10kV贯通线大量使用电缆线路,长距离电缆线路的对地电容电流远大于架空线路,且10kV贯通线电缆线路与通信信号电缆长距离接近平行敷设,应对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综合研究,提出适合我国高速铁路10kV贯通线全电缆线路特点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以指导工程设计。研究结论:经调压器供电的10kV贯通线全电缆线路中性点宜采用低电阻接地,当调压器容量为250kVA及以下时,中性点可采用直接接地;低电阻接地的电阻值宜按单相接地电流小于400A、接地故障瞬时跳闸方式选择;变配电所接地网电阻值宜按R≤1Ω设计。  相似文献   

5.
针对京沪高铁无锡东10kV配电所电压互感器频繁烧损的现象,分析得出中性点不接地电力系统,电压互感器铁芯深度饱和激发铁磁谐振,从而导致电压互感器烧损的结论;同时对消除和防止铁磁谐振的各种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0kV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下谐振过电压的分析,说明产生谐振过电压的条件、种类及特点,并提出以下抑制谐振过电压的措施:采用自动调谐接地补偿装置或可控硅多功能消谐装置,在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点接消弧线圈,或接消谐器等。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郑西客运专线是设计时速高达350 km的高标准客运专线之一.10 kV电力贯通线路如采用全电缆方案,在大大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同时,增大了电缆线路对地电容电流和相间电容电流等技术难题.通过研究与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研究结论:针对全电缆方案引起线路对地电容电流和相间电容电流增大的技术难题,经研究提出在沿线适当位置设置三相补偿电抗器,同时系统接地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可使全电缆线路电容电流得到适当补偿,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铁路电网因其开关元件多、电力机车通过、供电线路组成复杂等因素,在10kV供电网络中存在着电压骤升暂降、谐波、三相不平衡等电压质量问题,针对该类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10 kV高压电网运行的电压质量治理方案.在整流和逆变模式中针对不同的输出融入了不同的控制方式,利用该控制方式的设备可以用于治理电压暂降、电网不平衡和谐波电压...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称分量法和叠加原理对三相逆变电源在不平衡负载下产生三相输出电压不对称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到了输出电压正序、负序、零序分量不同的补偿特性.设计了一个简单可行的同步正序/负序参考系控制器,有效地补偿了不平衡负载引起的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畸变,保证了逆变电源在任意不平衡负载下均能维持三相平衡的输出电压.最后通过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V/v型接线牵引变压器的接线原理及特点,对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负序电流给出了计算和分析,用曲线描述了高压侧电流不平衡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实测数据,分析了其负序电压及其电压不平衡度,并且得出了在不同情况下电流不平衡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软土地区水泥搅拌桩的单桩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彦文 《铁道工程学报》2008,25(2):31-34,39
研究目的:对于水泥搅拌桩,如何确定复合地基所需的合理桩长,一直是工程实际中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天津市不同的土层,将对此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论:超过临界桩长很多的桩,对于控制沉降和提高承载力效果不明显.桩身将因材料极限强度低而发生浅层破坏.在工程设计中,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桩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目前较为常用的隧道涌水量的预测方法为专业理论方法,其精度不高。为此,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寻求新的方法,并预测石太客运专线特长隧道涌水量,从而指导现场施工。研究方法:理论模型与2D、3D数学模型相结合,合理设定边界条件使数学模型接近实际情况。研究结果:利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二维与三维预测结果互相吻合,且与现场观测数据非常相近。研究结论:本预测方法具有指导现场施工的作用,对同类地区的隧道涌水量计算有借鉴意义。但三维数值模型预测的隧道涌水量值都小于二维数值模型的预测值,这主要是在对单元划分处理时偏于简单化所致,需在以后的工作中对程序做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长江大桥铁路职工的生命质量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出改善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不同性别、职业、年龄、工龄职工的生命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价。结果女性生命质量状况好于男性,旅游公司铁路职工生命质量状况优于管理处,随年龄增长、工龄增加,生命质量呈下降趋势。结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性别、职业、年龄、工龄等都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基于蠕变试验路堤工后沉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为了保持轨道的平顺性和稳定性,高速铁路要求路堤的工后沉降为零沉降,而红层属于C类填料,易崩解、软化,此研究为了验证将红层粉碎后作为高速铁路路堤填料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将红层填料经过粉碎(小于2mm以下),同时将试样的密实度提高到95%,对试样采用逐级单轴加载,每一级加载为一个月左右,直到试样破坏;同时以逐级加载的压缩蠕变曲线试验结果为基础,对蠕变曲线的减速段采用K—K—H模型进行拟合,根据拟合的结果,采用数值模拟对填筑高度为10m路堤的工后沉降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由数值模拟结果知,路堤顶部的一年工后沉降为4mm,并在40d左右达到稳定状态。 研究结论:其结果论证了采用红层作为填料经过一定的施工工艺后能满足路堤工后零沉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内昆铁路和四川金筠地方铁路山区抗滑桩施工情况,结合施工现场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对抗滑桩预算定额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议较多的地方提出了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抗滑桩预算定额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针对框架立交桥顶进施工的安全关键,综合分析各种线路加固体系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桥试验的方式,验证纵、横梁加固体系在限速45km/h的运输条件下顶桥施工的安全性,为此类加固体系的设计及施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对加固体系采用强度及刚度两方面分析,并采用理论计算及编组试验列车进行实桥试验的方法。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得出纵、横梁加固体系可适用于任何跨度、宽度及轴长的框架桥顶进施工,同时试验结论显示,该加固体系在限速45km/h条件下,安全可靠,并提出改进方向,具备进一步提高速度的可能性,是既有线顶桥施工中较好的一种加固方案,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型地铁密接式车钩强度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olidworks建立了新型地铁密接式自动车钩三维实体模型,在分析车钩结构受力情况后对车钩的关键构件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强度分析,并在强度分析的基础上对构件结构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8.
客运专线到发线有效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提出客运专线到发线有效长理论分析及计算、缩短到发线有效长的措施及带来的影响等,对减小到发线有效长度,进而节省站场建设工程投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先确立了到发线有效长计算原则及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其次对到发线有效长构成理论和列车安全防护距离构成进行详细分析,并选取合适的计算参数计算出到发线有效长,最后对缩短到发线有效长的措施及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客运专线到发线有效长与车辆性能、列控模式、车载设备性能和站坪坡度有较大关系。经过理论计算,到发线有效长可在目前国内颁布规定的长度上进一步缩短。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乌鞘岭隧道F4断层区段是该隧道设计施工中的一个重点地段,为了使隧道能顺利地穿越该地段,需要确定其初始地应力和材料性质等参数.研究结果:本研究根据乌鞘岭隧道现场量测的收敛信息,依据位移反分析方法,采用有限元程序,确定了F4断层的原始地应力及材料特性参数.同时采用特征曲线法,计算了初期支护、锚杆和二次衬砌的内力并判断了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遂渝线无砟轨道动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成标  颜华  姚力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8):39-43,57
研究目的:研究建立无砟轨道结构动力学性能评估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方法: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列车一无砟轨道空间耦合振动模型,从而导出弹性地基上轨道板的运动方程;应用开发的无砟轨道动力学仿真软件TRACKDYNA,系统地研究评估遂渝线综合试验段无砟轨道及其过渡段的动力学性能。 研究结果:快速客车、重载货车以及普通货车通过路基上板式轨道时,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CA砂浆动应力、路基面动应力等动力学指标均小于容许值。 研究结论:遂渝线无砟轨道结构动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过渡段结构设计方案是合理的;对于双块式轨道过渡段,适当降低2种轨道连接点处双块式轨道前几个扣结点的轨下胶垫刚度,可改善过渡段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