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莺歌海附近岸段岸滩侵蚀现象较为严重,政府部门拟规划通过建设海岸防护工程等措施对当地岸滩进行整治修复,改善民生。以该工程为依托,基于莺歌海海域近期水文泥沙资料,对工程区海域的自然条件、动力泥沙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泥沙活动性参数,为海岸防护工程建设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温州大门港口物流区规划围垦后的有关潮流泥沙问题。在掌握了工程海域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工程实施后的潮流场、悬沙场、地形冲淤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从水动力、泥沙冲淤等方面分析了工程对周边海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直湾岛LNG码头工程的平面布置设计需求进行了潮流数学模型研究及泥沙淤积分析。基于水动力模拟结果,结合码头回淤经验公式,计算工程前后码头、泊位所处位置的正常天气和极端天气下的泥沙回淤强度。计算结果表明:1)工程所在海域潮流主要以往复流为主,工程后仅在码头附近流速有较小变化。2)正常天气下仅直湾岛西南侧的码头泊位会出现回淤,但年平均淤积不超过0.02 m,其余海域不会出现回淤。3)极端天气下工程海域的回淤也较小,50 a一遇风浪淤积厚度为0.32 m。研究主要结论为:1)工程所在位置水清沙少,流速强度弱,泥沙回淤小。2)工程后对周边海域水动力泥沙环境影响整体较小。  相似文献   

4.
秦皇岛海域水文泥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中起  韩志远  严冰 《水道港口》2010,31(4):247-252
基于现场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水深测图资料,对秦皇岛海域的水文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区靠近半日潮无潮点,潮差小,潮流动力较弱,水体含沙量低,泥沙来源有限,泥沙运动不活跃,岸滩整体保持稳定。秦皇岛海域水文泥沙环境较好,为海岸带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究成果可作为本海域海岸开发利用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许多堤坝和桥梁等大型海洋工程项目应运而生,这些海洋工程给周边海域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亟需得到研究。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Landsat Thematic Mapper(TM)/Operational Land Imager(OLI)、高分(GF)遥感数据对浙江宁波北仑梅山水道北堤工程引起的海域悬浮泥沙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堤后北堤附近海域悬浮泥沙含量减少,出现"清水"现象,在水道口位置出现泥沙堆积现象。  相似文献   

6.
三亚新机场及临空产业园采用海上人工岛的形式进行建设,工程离岸较近,该海域原有的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将重新塑造水动力、泥沙冲淤新的动态平衡。通过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工程海域水动力环境、海床在机场人工岛不同方案布置下的的变化规律,以及岸线冲淤影响情况,为优化工程方案和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综合使用水文泥沙特征分析、卫星遥感分析、冲淤演变分析、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计算、波浪数学模型(SWAN模型、缓坡方程、多向不规则波Boussinesq方程)计算、波流冲刷物理模型试验、泥沙淤积计算、骤淤计算与分析等多种手段对辐射沙洲中的如东海域深水港开发建设的水动力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深水港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通过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在辐射沙洲海域中进行深水港开发建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围绕厦门双鱼岛游艇码头工程方案有关潮流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收集并分析了工程附近水域的自然条件,掌握了工程海域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特点和海床冲淤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开发方案实施后的潮流场、泥沙场、地形冲淤变化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从潮流动力、地形冲淤等方面分析了方案对周边海域水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辐射沙洲海域深水港开发建设水动力泥沙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合使用水文泥沙特征分析、卫星遥感分析、冲淤演变分析、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计算、波浪数学模型(SWAN模型、缓坡方程、多向不规则波Boussinesq方程)计算、波流冲刷物理模型试验、泥沙淤积计算、骤淤计算与分析等多种手段对辐射沙洲中的如东海域深水港开发建设的水动力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深水港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通过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在辐射沙洲海域中进行深水港开发建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在现场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水文泥沙分析、二维潮流数学模型计算、泥沙淤积计算及泥沙淤积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对煤港工程泥沙淤积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弄清了港址附近海域泥沙来源、泥沙特性及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对煤港方案泥沙淤积量进行了预报.从泥沙淤积角度论证了煤港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非均匀沙悬移质不平衡输沙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从水流挟沙能力基本概念出发,根据非均匀沙悬沙与床沙交换的基本形式,导出了非均匀沙平衡及不平衡输沙时水流挟沙能力基本公式,进一步揭示了非均匀沙输沙机理.文中理论较完善,概念较清晰.公式简明.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一、二维泥沙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ADCP实测水流资料与悬沙含量实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口悬沙运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泥沙再悬浮由潮流驱动,造成悬沙含量变化滞后于流速的变化,悬沙含量的峰值滞后于流速峰值。悬沙运动模式与水流基本一致,也存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悬沙环流输移模式,并分析了潮流量与输沙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环形水槽在泥沙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环形水槽由环形槽,剪力环和使环形槽、剪力环运转的驱动部组成,是目前研究细颗粒泥沙运动规律的较理想设备。天科所的环形水槽自1986年建成以来,已进行了天津新港等十几个地区原体泥沙的起动、动水沉降、水流挟沙能力、推移质输沙率等试验。经验表明:环形水槽在泥沙研究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天然泥沙的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黄才安  严恺 《水道港口》2002,23(3):105-110
泥沙运动理论种类繁多 ,众说纷纭 ,这给泥沙工作者带来了诸多不便。按各学者研究泥沙运动所引起的水流强度指标 ,对泥沙运动理论的流派地行了划分 ,分为力学派、运动学派和能量学派。在理论上 ,各学派均可表示成统一的形式 ,根本区别在于各学派对于阻力系数对泥沙运动影响上认识不一致。在运用上 ,除个别问题外 ,对各学派的优劣存在较大分歧 ,特别在预测输沙强度方面 ,虽说能量学派占有一定的优势 ,但仍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5.
全沙输沙公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30个有代表性的全沙输沙强度计算公式,利用超过5000组水槽和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全面客观地比较了这些公式在天然均匀沙时的床沙质输沙浓度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Karim Kennedy,Engelund Hansen,Ackers White,Brownlie,Peterson Peterson,Basson,Yang,王士强等公式,是几个值得推荐使用的公式,可供有关泥沙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水文泥沙测验及遥感影像资料分析海南岛西南海域泥沙特征,采用不同沿岸输沙公式对比计算海域的波浪沿岸输沙量,采用多年实测地形数据研究岸滩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海域内含沙量大潮大于小潮,但总体上悬沙含量较低;研究海域内径流对输沙影响较为有限,但受沿岸波流输沙的影响相对较大;而海区的悬移质颗粒比较均匀,颗粒较细;沿岸段波浪沿岸输沙能力净输沙方向均为自南向北,年净输沙能力在6.72万~13.31万m~3;岸滩演变的主要动力是波浪、波生沿岸流和潮流共同作用导致东方市所辖岸线的变化总体以自然冲淤变化为主,但冲淤强度有限,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0-2007年卫星遥感数据,对锦州港附近海域的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了定量遥感分析,反映了锦州港附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研究结果显示,锦州港附近海域含沙量较小,冬季海冰对降低海域含沙量有积极作用,工程区附近工程施工对局部含沙量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平面二维潮流和悬浮泥沙输移扩散的数学模型,模拟某挖泥工程中悬浮泥沙的扩散输移过程,并应用非结构网格的有限单元法进行离散求解.该模型结合工程实际,采用连续线源模拟挖泥过程中的增量悬沙,以揭示其在开挖过程中扩散输移的机理,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铜鼓浅滩泥沙起动和运移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铜鼓浅滩泥沙的起动、运移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铜鼓浅滩泥沙具有典型的淤泥质泥沙的运移特征。当水流单独作用时 ,该地泥沙很难起动 ,而在波浪或波、流共同作用下 ,该地泥沙一旦起动 ,即“悬扬”后将以悬移质形态运移。根据其流变特性和矿物成分 ,对该地泥沙难以起动的原因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董佳  张宁川 《水道港口》2011,32(5):321-328
在淤泥质海床条件下、泥沙运动以潮流为主要外动力时,床面糙率、河床淤积物的干密度、床层间的泥沙转换率3个参数对悬沙浓度的计算结果影响最大,且在不同海域存在较大可变性.研究表明:床面糙率、软底海床淤积物干密度、床层间的泥沙转换率的最优取值分别为2 d、250 kg/m3、0.001( kg· m-2)/s,采用上述参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