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樊理 《商用汽车》2011,(15):94-95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政府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再制造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备受瞩目的一个新增长点。汽车再制造产品拥有不低于新产品的质量性能,一样的质保期,但是其销售价格只有新品价格的40%~60%。与新品相比,再制造产品可节能60%,节材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对节能减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若妍 《汽车与配件》2010,(17):66-67
<正>再制造是一种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它针对的是损坏或行将报废的零部件,在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采用一系列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使再制造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新品。汽车再制造是对废旧的汽车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报废量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有800多万辆汽车报废。如此大规模的报废汽车量,对于再制造业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财富。文章在总结国外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基础上,加强成都市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汽车再制造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逆向物流网络的特点,也体现了汽车逆向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于一般的正向物流,也不同于传统废旧回收物流。要发展我国的汽车再制造工程,就必须将逆向物流工程和再制造工程有机地结合,将汽车逆向物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文中介绍了汽车再制造和逆向物流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我国汽车逆向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剩余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研究对再制造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再制造的对象其剩余寿命是否足够满足下一个生命周期需求,是再制造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也是进行再制造加工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对使用后的零件不经寿命预测而轻易报废,就会造成巨大浪费;不经过寿命预测而将已无剩余疲劳寿命的零件再装机使用,会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剩余疲劳寿命的预测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与产品实际疲劳寿命存在偏差,实际操作性不强,本文提出基于后驱动台架试验、道路试验的桥壳剩余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战争装备保障需求的牵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英军提出并发展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装备保障观念。在这些新的观念中,英军车辆保障装备的发展一直贯彻全寿命保障思想,并不断完善全寿命周期系统管理理论,强调在装备研制初期即考虑后续各阶段的使用和保障需求及其  相似文献   

7.
陈铭 《汽车与配件》2014,(24):44-44
"2014中国(青岛)汽车回收利用再制造国际论坛"于近日在青岛举行。围绕"电动化、智能化背景下,汽车产品同收利用再制造的挑战与机遇"这一主题,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中国汽车同收利用和再制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汽车产品回收利用再制造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预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汽车报废量将达1300万辆。在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的  相似文献   

8.
汽车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研究其低碳发展路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汽车低碳转型发展中一个重点研究领域是汽车零部件产品再制造。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碳排放核算边界,核算得出一台再制造发动机比一台新品发动机减少6 901 kgCO2e排放量,并针对中国汽车市场预测了未来开展再制造工作的减碳趋势,为再制造企业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我国再制造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已进入机械装备、汽车报废的高峰期,然而由于设计过剩,多数产品退役后,其结构件剩余疲劳寿命可以满足下一个生命周期需求,但由于零部件存在磨损、磕碰等表面损伤,而不能再次投入使用,通过修复零部件的表面损伤可以实现再制造。文章将以电刷镀表面修复技术对该类失效形式的后驱动桥壳总成进行再制造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循环再利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大环境下,再制造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再制造是一种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产业,它针对的是损坏或行将报废的零部件,在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采用一系列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使再制造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新品。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新品,而其成本仅为新品的一半甚至更少,节能可以达到60%以上,节材可以超过70%,最大  相似文献   

11.
<正>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现代化管理分会组织承办的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专题分会"新常态下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与挑战",将于2015年10月27日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行业的上游涉及汽车制造、汽车后市场,下游涉及再制造、资源再生、危险废物处理等行业。近年来,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将对未来报废汽车回收再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中都提到了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利用再制造问题。再制造的零件合理使用、加强监督管理的问题,成为了车辆相关各领域新课题,也是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的重大课题。本文梳理了机动车报废规定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报废汽车相关行业状况,根据沈阳车管所的实际工作经验,深入剖析了车辆报废工作的实际问题,最终提出了规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加强报废汽车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第715号令)于2019年6月正式实施,允许汽车"五大总成"开展再制造,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提供了政策机遇。2020年4月,我国发改委发布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再制造企业开展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启了行业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汽车逆向物流的概念、汽车逆向物流的发生源、汽车逆向物流的作用以及意义。通过对我国汽车报废流程和回收流程的分析,介绍了我国当前报废汽车逆向物流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我国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正本期专栏选登了2篇文章。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中都提到了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利用再制造问题。再制造的零件合理使用、加强监督管理的问题,成为了车辆相关各领域新课题,也是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的重大课题。沈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孔蔓梳理了机动车报废规定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报废汽车相关行业状况,根据沈阳车管所的实际工作经验,深入剖析了车辆报废工作的实际问题,最终提出了规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加强报废汽车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国家发改委主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承办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启动仪式近日举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讲话中指出,我国已迈入汽车社会,今后汽车的保有量、报废量以及维修所需零部件数量都会大幅度增长。如何有效利用好废旧汽车中的可再生资源是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对旧汽车零部件进行再制造、再利用和再使用,可以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汽车行业,再制造这个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在行业内引起了普遍关注.再制造在更多人眼里,是一个观念上可以接受,但购买时却鲜有人出手的市场.如何将要报废或者将要进入大修期的零部件纳入到再制造循环中,如何确保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如何保障……这些都是用户在选择再制造零部件时的顾虑所在.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以成型零件为毛坯,在不改变形状和本体材质的情况下恢复尺寸和性能,这就省去了采矿、冶炼、锻铸、机械加工等多道工序,回收了新件制造中附加值的70%,零件磨损表面补偿的金属仅是本体材料的1%~2%,成本仅是新品的10%;因而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或超过原型新品,一般,再制造成本不超过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以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汽车报废率之低,堪称世界之最.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公布之后,舆论似乎片面强调了60万km后的"引导报废",对于家庭用车(年行驶里程≤2万km)合法使用年限甚至可以延长至30年以上.实际上,这仅仅是"新规"的一个方面.从深层次来讲,"新规"对于整个社会建设、汽车行业发展,以及对私人汽车物权的尊重,都有不少新亮点,注入了不少新元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汽车行业中变废为宝、提高报废汽车材料利用率的重要环节,这使得汽车再制造产业在当今的中国日益重要。根据变速箱再制造表面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文章阐述了变速箱再制造的含义和变速箱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零件的失效形式,提出了表面修复技术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了各种技术在修复零件中的应用范围。同时,文章也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中表面修复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再制造是把废旧产品恢复到像原产品一样的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的生产工艺流程。再制造不仅是大量报废机电产品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最佳途径,而且由于其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