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亟需解决.近年国家出台了多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规范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门槛.本文简述了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政策及对相关企业的影响和当前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动力电池的快速增长,我国正面临着电池寿命结束后废旧电池管理的难题。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虽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标准化建设、技术创新和政策完善等方面的挑战。为此,剖析了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与再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法规、再利用可行性、主要问题及难点等,提出了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4.
2020年12月22日上午,由中国电池联盟网、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电池专委会、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专委会、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峰会暨梯次利用电池行业高峰论坛"在北京陶然大厦召开.会上,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过程中,存在电池产品一致性差、回收成本高等问题,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经济...  相似文献   

5.
正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建设汽车强国的战略途径。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产销量逐年攀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2.29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99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6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4%,新能源货车2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12.1%,全国已经全面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2009年~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推  相似文献   

6.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动力电池的报废和回收处理?动力电池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科学的回收利用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分析和预测2014~2024年我国各类型废旧动力电池报废量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未来报废动力电池可回收利用金属的理论总量。针对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建立了经济性分析模型,并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回收处理过程的经济性进行了量化分析,为我国制定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方面的财税支持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急剧扩大,动力电池的报废和回收处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废旧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回收处理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构建了其回收处理过程的数据清单,分析和对比了回收处理过程的环境影响负荷,为我国探索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路线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常态化闭环模式内的两个核心环节,包括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循环模式,并分别介绍了梯次利用加工工艺和市场上较为普及的三种拆解回收工艺的工艺流程,根据调研数据对各工艺主要成本及产生收益情况做了分析计算,得到磷酸铁锂电池的梯次利用与三元材料电池的拆解回收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且物理拆解回收工艺获得收益较高,湿法拆解回收工艺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1动力电池回收现状研究1.1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汽车动力电池剩余能量的多少是回收利用的依据和基础条件,目前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方法有两种:一是将电池直接拆卸,将拆卸后的电池配件或者资源再次使用;二是梯次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将回收来的电池用在能量需求小的动力设备中,如备用电源设备、储能设备或低速汽车等。  相似文献   

10.
解读《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报废的机动车达100万辆以上。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有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已达到2500万辆。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汽车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老年期”。预计到2010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530~4700万辆,届时每年报废的汽车都将在200万辆以上。这些报废汽车的回收和再利用,将是汽车消费市场面临的巨大难题。由于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工作混乱无序,一些拼装车、超期服役车仍在继续行驶,埋下了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  相似文献   

11.
一、制订政策的目的与背景为了保护国内自然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我国建立汽车产品报废回收制度,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2月6日国家  相似文献   

12.
解读《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家《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的主要技术内容,分析了汽车生产企业实施该技术政策的责任与义务,指出了该技术政策与欧盟《关于报废汽车的技术指令》之间的差异,提出了需要跨汽车行业商讨的主要问题,为汽车生产企业理解和实施《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电池自1991年发明以来,广泛应用在3C、电动工具、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使用量巨大.特别是近十年由于能源安全和产业技术提升的需求,包括我国、欧美和日韩等多国均大力发展新能源动力汽车,动力电池车的市场比例逐年上升,大量动力电池随之进入消费端,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报废动力电池.而报废的动力电池中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随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在使用寿命结束后会产生大量废弃电池,这些废旧电池中含有高价值的资源和对环境有害的物质。鉴于此,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重要性、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回收渠道和完善的回收网络,创新高效的回收技术并制定相关政策和监管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利用废旧动力电池,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延长电池的生命周期,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汽车废旧动力电池数量陡增,如何解决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及再利用问题已成为行业焦点。为此,分析了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现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车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首先回顾车用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然后总结国外电池回收利用现状,分析我国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国情,提出实现回收利用专业化、规模化的四点建议,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汽车引发的环境污染、能源枯竭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凸显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出台了多方面政策鼓励措施,我国新能源汽车无论是整车技术还是市场推广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即将迎来动力电池退役的高峰期。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企业短缺,技术人才匮乏。此外,高职院校开设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课程较少,且教学效果不理想。文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积极组织教学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其他高校动力电池回收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发展迅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核心动力电池产量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退役动力电池逐年增多。对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能够减少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结合近十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对2030年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动力电池产量及退役量进行预测,并对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可减少的温室气体进行计算。经预测到2030年中国基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达到705.9万吨CO2当量,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量为1187.6万吨CO2当量,因此对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9.
为量化评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效益,为报废动力电池管理体系和回收再利用相关标准的完善提供支撑,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以三元锂电池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场景,将三元锂电池的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原材料获取、制造装配、使用和报废回收,并建立相应的GaBi模型,基于湿法回收A、湿法回收B、火法-湿法联合回收3种不同回收利用方式进行三元锂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搭建与回收再利用过程减碳成效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三元锂电池回收再利用过程有较好的减碳成效,基于3种不同回收工艺的三元锂电池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CO2排放量分别为:湿法回收A为60.71 kg CO2/kWh;湿法回收B为150.00 kg CO2/kWh;火法-湿法联合回收为153.57 kg CO2/kWh。基于这3种不同回收工艺的CO2减排效果从优至劣依次为:湿法-火法联合回收、湿法回收B和湿法回收A。合理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式可以显著减少其回收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从而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本解读了自2017年7月12日发布,2018年2月1日实施的GB/T 34015—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详尽阐述了标准的主要技术条款和相关要求,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电池生产企业、整车生产企业、回收企业等提供安全、合理、高效的废旧动力电池余能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