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水上地质钻探方法选择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建波 《铁道勘察》2012,38(4):51-54
以新建东乌铁路线黄河特大桥水上钻探为例,介绍了在具有定向流向水域中搭建水上移动钻探平台,以及复杂地质条件、自然因素影响下钻探方法的选择及平台的设计应用,在保证施工安全、钻探质量、钻探进度的同时控制成本,并对拼船、浮箱、汽油桶筏等方案进行比选,最终采用汽油桶筏方案。  相似文献   

2.
卵砾石地层是工程地质钻探中常见的一种典型不稳定地层,其结构松散、无胶结。在这种地层进行钻探,易发生塌孔,冲洗液漏失严重,以及卡、埋钻等孔内事故。以鹤壁特大桥桥址区钻探工程的实践为依据,详细总结了卵砾石层金刚石钻探施工的钻孔结构设计、金刚石钻头的选择、钻进参数、钻孔护壁堵漏等方面的经验。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钻探效率,降低了孔内事故,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洪伟 《铁道勘察》2012,38(5):49-50
通过在京石线滹沱河特大桥等多个碎石类土地层进行的碎石类土钻探试验,结合以往在碎石类土地层钻探的经验教训,详细阐述了在该地层钻探中的钻进方法,说明在该地层中采用该钻探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何海峰 《铁道勘察》2013,39(2):54-56
介绍隧道岩溶区的深孔钻探技术,通过对岩溶区钻探方法的比选,确定了符合铁路深孔钻探目的工艺方法——套管封堵隔离和清水顶漏钻进。经过对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确保了钻探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逢远河特大桥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情况,提出钻探布设和孔深控制原则,并根据钻探揭露溶洞情况,提出特殊钻孔深度控制和局部增加钻孔原则。分析溶洞发育规模和钻探中揭露的新问题,提出采用大孔跨梁跨越断裂破碎带和桥梁勘探工作应综合利用多种勘探手段等建议。逢远河特大桥钻探孔深确定原则及勘探方法可供其他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中遇到的溶洞、空穴等地质灾害,提出了当无法从地面进行注浆加固处理时,如何利用盾构机配置的超前钻探系统在洞内进行溶洞钻探及注浆加固。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洞内溶洞处理施工流程,同时对洞内溶洞钻探、注浆加固施工的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暗浜普遍发育的东南沿海城市,暗浜的存在会给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带来施工风险。受场地条件限制,常规的钻探方法难以有效查明暗浜的分布。微动探测技术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测得的暗浜深度与钻探结果基本一致,但在暗浜边界的确定中优于钻探技术,是暗浜探测一种行之有效的物探方法,在交通繁忙、建筑物密集、钻探难以实施的闹市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渝怀线圆梁山隧道超前地质钻探预报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前地质钻探作为超前地质预报手段中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预报方法,在长大隧道施工预报中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文章探讨了超前地质钻探的设计、施工工艺及钻孔揭示地质情况的判定方法,通过预报实例来验证其预报可行性,通过探测与开挖结果对比验证其预报效果。最后总结了超前地质钻探预报的特点及应用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在岩溶发育区域进行高铁地质勘察工作时,为了解决传统的钻探勘察方法周期长、成本投入高等问题,基于跨孔地震波CT成果和钻探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可靠的勘察资料。研究表明,(1)将地震波CT技术应用于沪昆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的桩基勘察中,岩溶结果符合率达到75%以上;(2)采用该方法可以快速揭示岩溶发育区域的地层情况,弥补了钻探勘察周期过长的不足;(3)综合分析地震波CT和钻探勘察成果,认为该墩台处存在较大的古岩溶槽;(4)受被探测岩土体空间赋存条件的限制,后期需要结合钻探成果进行二次或多次复解,以提高解译成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存在因某些原因无法开展钻探工作但可以进行物探作业的钻探盲区,其通常位于房屋密集区内,常规物探方法没有足够空间开展工作,导致市政工程勘察设计工作中存在资料缺失的问题。研究结论:(1)针对城市地质勘探中存在钻探盲区的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区钻探物探统计特征的综合勘探方案,首先在标准区开展多种勘探方法试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种物探方法的成果指标,再将标准区的指标参数推广应用于与其有相同特征的钻探盲区中,进而实现钻探盲区的地质勘探工作;(2)微动H/V谱比法和微动台阵法可应用于钻探盲区的地质勘探中,两者具有近似的勘探准确率;(3)本文提出的综合勘探方案在给出覆盖层起伏和不良地质发育情况时也给出了相关成果的准确率,满足轨道设计在钻探盲区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