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分析轮式车辆速差转向过程中轮胎工作状态的基础上,考虑轮胎侧向非线性滑动和载荷非均匀分布,参考履带车辆转向理论,建立了速差转向轮式车辆的转向阻力系数模型.通过实时采集实车转向机构油压数据,间接测量速差转向车辆在不同转向半径下的转向阻力系数.试验结果表明,转向阻力系数模型具有一定精度,轮式车辆转向阻力系数小于履带车辆.  相似文献   

2.
五轴转向重型汽车转向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ADAMS建立了五轴转向重型汽车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转向轮转角越大,轮胎磨损越严重.为提高重型汽车的灵活性,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对该模型进行了优化.通过仿真分析可知,优化后的转向性能明显提高.同时分析比较了五轴转向重型汽车与前两轴转向重型汽车的转向性能,结果表明,五轴转向重型汽车转弯半径小,轮胎磨损小.  相似文献   

3.
轮式装载机转向行驶轮荷分析吉林工业大学秦四成阚君武铰接式轮式装载机在直驶与转向时轮胎负荷发生变化会影响转向阻力矩及轮胎承载能力。如忽略这种变化,将导致转向阻力矩分析偏离实际值,并使新设计的轮式装载机满载转向时轮胎负荷超载,影响其使用寿命。1直驶状态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H1300型路面铣刨机的系统结构组成,以TMS320F2812芯片作为主控制器,设计了铣刨机的数据采集和控制模块,并以行走、转向控制模块为例,对该模块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详细设计。试验证明,该控制方案能够满足铣刨机操作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飞机牵引车多功能转向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飞机牵引车多功能转向的特点;提出了转向功能切换时,轮胎磨损加剧的问题;提出了以车轴的轴偏角作为评价轮胎磨损的指标,并对某具体转向机构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6.
轮胎原地转向离散仿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轮胎印记范围内的原地转向物理模型,对印记内的胎面进行了离散处理,分析了胎面单元的变形和滑移情况,通过胎体上下表面的力矩平衡,得到轮胎所受回正力矩,并对计算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给出不同工况下原地转向时轮胎所受回正力矩,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离散仿真模型能较好的反应轮胎的原地转向特性,能方便地分析轮胎结构参数及印迹内压力分布对原地转向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多轴转向汽车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 《重型汽车》2005,(5):18-20
1前言 近年来,随着重型车辆的飞速发展,用户对它的性能要求已越来越高.由于转向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机动性、灵活性、操纵稳定性和使用经济性,因此对重型车辆的转向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轴转向汽车的转向系统的设计需要优化转向系结构来实现最佳的转向过程(转向时所有的转向轮都处于纯滚动状态或者只有极小的滑移),达到最小的轮胎磨损,减小转弯半径和转向阻力矩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商用车双转向桥包含两个独立的转向梯形机构,它们之间的运动是通过中间杆系来传递的.在设计双转向桥转向系统时,为了避免转向桥轮胎异常磨损,需要两个转向桥的车轮转角协调变化.提出了一种对现有双转向桥中间杆系优化设计的方法,可协调车辆第一、第二转向桥的转角关系,避免了横向滑移导致的双前桥车轮转向时造成的轮胎异常磨损.  相似文献   

9.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避免转向时路面的附加阻力和减少轮胎的磨损,应设计出一种理想的转向梯形机构。本文给出了优化设计的函数及变量的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悬架KC特性、轮胎力学特性对车辆不足转向特性的影响,其中悬架侧倾转向、侧向力转向、回正力矩转向及轮胎侧偏刚度对整车不足转向特性有重要贡献,而轮胎垂向载荷及复合工况下纵向滑移率则对轮胎侧偏刚度有明显影响,进而改变整车不足转向特性,为底盘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工程机械新型转向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4轮转向试验平台的转向原理,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对4轮转向各个工况进行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结果表明,4轮转向比传统的2轮转向稳定性好,转弯半径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12.
不同转向模式的多轴转向车辆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重型车辆转向时的低速机动性和高速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多轴动态转向技术,并以三轴车辆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首先建立多轴转向的二自由度车辆模型以及运动微分方程,为提高车辆的稳定性,以零质心侧偏角为目标,推导各轴间的转角比例系数及有关的状态空间矩阵、传递函数,使用MATLAB软件对不同转向模式下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稳态响应、瞬态响应以及频域响应的仿真。通过分析比较,说明采用多轴动态转向技术,车辆在转向时具有低速机动性高、高速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市场所用13.7米客车随动转向桥,重点分析随动转向原理,转向半径的减小,锁止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4.
We study the steady turn behaviours of some light motorcycle models on circular paths, using the commercial software package ADAMS-Motorcycle. Steering torque and steering angle are obtained for several path radii and a range of steady forward speeds. For path radii much greater than motorcycle wheelbase, and for all motorcycle parameters including tyre parameters held fixed, dimensional analysis can predict the asymptotic behaviour of steering torque and angle. In particular, steering torque is a function purely of lateral acceleration plus another such function divided by path radius. Of these, the first function is numerically determined, while the second is approximated by an analytically determined constant. Similarly, the steering angle is a function purely of lateral acceleration, plus another such function divided by path radius. Of these, the first is determined numerically while the second is determined analytically. Both predictions are verified through ADAMS simulations for various tyre and geometric parameters. In summary, steady circular motions of a given motorcycle with given tyre parameters can be approximately characterised by just one curve for steering torque and one for steering angle.  相似文献   

15.
通过Matlab编程,在满足理想关系式且外轮转角小于内轮转角的前提下,求出内外轮转角、主销偏移距、最小转弯半径,算出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手力、转向器的传动比、原地转向阻力、作用在转向节上的阻力。运用TOPSIS法进行评价,在主要考虑汽车转向轻便性与转向灵敏性的大条件下,同时兼顾转弯机动性的情况,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手力、转向器的传动比、最小转弯半径的权重按0.45、0.45、0.1的比例选取,最后通过具体案例确定齿轮齿条转向器角传动比、最小转弯半径、主销偏移距、外轮转角、内轮转角、转向盘最大转动圈数、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手力,为齿轮齿条转向器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大功率履带推土机差速转向机构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由此得出转向液压马达的旋转方向决定了推土机转向的方向,转向液压马达的旋转速度决定了推土机转向半径的大小,同时说明了差速转向机构具备转向轻便、转弯半径小、不需维护与调整的优点.结果表明差速转向技术比传统的转向离合器-制动器式转向技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an automatic path-tracking controller of a four-wheel steering (4WS) vehicle based on 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theory. The controller has an advantage in that the front- and rear-wheel steering can be decoupled at the front and rear control points, which are defined as centres of percussion with respect to the rear and front wheels, respectively. Numerical simulations using a 27-degree-of-freedom vehicle model demonstrat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the automatic 4WS controller has a more stable and more precise path-tracking capability than the 2WS controller, and (2) the automatic 4WS controller has robust stability against system uncertainties such as cornering power perturbation, path radius fluctuation, and cross-wind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设计了基于MC9S12XS128单片机控制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介绍了其主要硬件电路模块的组成和软件总体设计,并对所设计的EPS控制器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表明所设计的电助力转向系统能够很好地跟踪月标电流,实现闭环助力功能。  相似文献   

19.
运用CATIA三维数字模型"DMU Kinematics"模块,分别对转向管柱及转向传动轴相关件进行约束,获得转向传动轴运动模型及转向传动半轴运动包络、转向传动轴当量夹角,用于验证转向传动轴与周边件间隙及其力矩波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进而为布置设计转向传动轴十字轴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全液压转向结构与转向偏差机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线控液压转向系统以实现车辆转向同步,消除转向偏差;针对现有方法确定的期望转向曲线可跟踪性差而无法实现转向同步,提出一种基于转向效率的期望转向曲线及其可行域确定方法,以最大、最小转向效率对应转向曲线为期望转向曲线可行域的上、下边界,确保期望转向曲线的可跟踪性;针对系统扰动不确定性及油液泄漏非线性,基于组合趋近律滑模控制,并引入饱和函数代替符号函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控制系统的抖振;由于组合趋近律增益自适应性不足,导致车轮转角及角速度发生变化时,存在系统动态响应能力差的问题,通过分析车轮转角、角速度与趋近律增益的关系,制定了基于车轮转角及角速度的模糊规则表以自适应调整趋近律增益,实现增益模糊滑模控制,进一步提高油液补偿自适应能力和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的鲁棒性;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转向效率的期望转向曲线均具有良好的可跟踪性能;增益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及控制精度,可有效地消除转向偏差,实现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的同步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