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对中国汽车消费者有利的政策几乎都在冻结中,尤其是对利国益民的经济级轿车(系指售价在10万元及以下和1.5L及以下排量的轿车)的杀伤力尤甚。如利好的“燃油税”、调整汽车消费结构的政策措施等迟迟不能出台,究其原因主要是权力部门利益分配得失多与少的问题。目前体现在车市上“静态”状况当然是财政、税务、交通、公安等权力部门及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上博弈较量而暂时呈现出势均力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朱睿 《北京汽车》2001,(1):39-41
随着国内汽车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私人购车成为拉动轿车市场发展的"火车头",这是不争的事实.社会普遍认为,低价格的经济型轿车是汽车进入家庭的开路先锋.据前不久14家调查机构在北京、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联合进行的"城市居民生活观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14城市1.0L以下轿车的私人意向购买率最高,为3.4%,比去年上升2.4个百分点,购买力预计上升240%.经济型轿车的消费热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自去年以来车市却持续低迷,许多厂家在抱怨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同时,也意识到只有从现实购买力出发,生产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用得起的经济型轿车,才能真正启动车市,才能使中国汽车工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于是,纷纷投入巨资开发、转产经济型轿车.面对消费者和生产厂家如此垂青经济型轿车,难道"经济型轿车时代"真的到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3.
吴勇 《上海汽车》2004,(11):22-24
近几年来,降价是我国车市的显著特点,各个层次、各个品种的轿车都掀起降价的高潮,降价的 直接受益者是消费者,降价告诉人们中国汽车市场日趋成熟,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驶入买方市场,是社会进步的表 现,降价也警示和考验汽车厂家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已经非常普及。在全球汽车市场,有70%的汽车是通过贷款方式销售的。美国和西欧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贷款买车的比例已高达60%-85%,而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5%、随着轿车大量进入家庭,我国车市呈现出一片繁荣。2003年轿车产量超过200万辆;2004年轿车产销量仍将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可以说,汽车消费信贷的实施对汽车市场的发展的确起着推波  相似文献   

5.
中国车市在经历了3年的高速增长后,汽车市场的增速今年开始放缓。产能激增、新品迭出、降价不停换来的不再是消费者蓬勃的热情,而是令厂家和经销商毫无办法的持币待购情绪。2004年5月,国内车市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降价狂潮,业界不禁惊呼为车市“黑五月”。  相似文献   

6.
50亿刺激农村汽车消费.成为2009年行业热点。经济形势的恶化使汽车厂商想起了“农民老大哥”,笔者认为农村对2009年的车市影响有限,农村车市不是“救世主”。  相似文献   

7.
2011年,国内汽车市场为政策所左右的态势十分明显,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下,汽车产业相关政策也由以促进汽车消费为主向以鼓励汽车技术进步为主转变。2012年适逢车市“调整”年,又将有众多汽车行业法规条例开始正式施行,还有部分处于征求意见状态的行业标准及法规即将正式颁布,成为汽车行业政策热点,影响着今年车市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新年新气象     
终于进入2010年了,“疯狂”的09年中国车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全球经济举步维艰的大环境下,我国汽车产销量突破了1360万辆,乘用车也首次超过1000万辆,不出意料地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取得如此成绩,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在鼓励政策上的举措取得了空前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本身的消费能力还在逐渐释放中,潜力依然巨大。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鼓励消费政策的延续和不断深化,预计中国车市依然能有超过20%的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9.
钟师 《汽车与配件》2002,(37):13-14
不用秋后算帐,今年1~8月的汽车市场的意外丰收已经使得国内厂商喜出望外,让投了资的外商也窃喜异常。汽车产销两旺,全线飘红,双破历史记录,轿车产销也跟着高歌猛进。8月份的轿车销量将继7月份突破10万辆之后,再创新记录。一指掐算今年中国汽车的产量要破300万辆的大关,轿车也要破100万辆的记录,直指“十五”规划目标。现在谁也搞不清究竟“福”从何来,各方都想找出符合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在11月8日天津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作“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形势及政策取向”的演讲时透露,政府救车市不是没有可能。比如燃油税改革、直接出台针对汽车厂商的有利宏观政策、以实际行动给车主“松绑”等,政府正在考虑出台救市政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2006年,由于汽车市场继续受需求减弱、库存上升、竞争加剧以及进口汽车预期降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车市依然“降”字当头, 但降价的幅度不会太大,预计在百分之七左右。一、汽车降价因素的剖析 1.汽车生产企业产能过剩自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发布以来,跨国汽车公司借机  相似文献   

12.
杨再舜 《汽车情报》2006,(20):35-37
众所周知,中国车市历来是政策车市,尤其是卡车市场受其影响最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政策法规似一只无形的手,始终掌控和扼制着汽车市场的走势与兴衰。  相似文献   

13.
吴勇 《汽车情报》2006,(10):4-6
2005年11月7日,在第六届中国亚洲清洁燃料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司长刘治表示,国家鼓励低油耗、低排放、小排量的经济型汽车发展的相关政策即经济型轿车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将很快出台,以引导中国汽车产业和能源消费和谐发展。即将出台的政策将首次明确界定“经济型车”的概念,同时还将考虑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引导,以鼓励经济型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经济型轿车标准的界定将对我国汽车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汽车消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汽车市场和生产厂家现状调查分析,认为影响消费者选购汽车的因素中,价格仍排在第一位。同时,目前针对轿车的各种脱费仍然不少,约占车价的1/3,严重影响了汽车消费。面对WTO可能带画的冲击,尽管地方保护主义的“篱笆”的所拆除,但封锁性政策造成的不平等竞争仍然很严重。为此,呼吁政府应及早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形成宽松的汽车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朱睿 《北京汽车》2001,(3):41-43
福特、三菱、沃尔沃,此前纷纷召回自己的产品,中国消费者正从接二连三的"汽车召回"中受益.国际汽车巨头带来的召回理念,成了世纪末国内汽车业的焦点新闻.对此,无论业界人士还是消费者的反应都十分强烈.在轿车快速进入家庭的大背景下,能否真正做到消费者至上,能否快速和全面实施安全召回,真正维护消费者权益,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国内汽车企业及产品的认同.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汽车召回,中国能例外吗?  相似文献   

16.
王季荃 《时代汽车》2005,(11):24-25
本文的作者是年高75岁的中国汽车界的老专家。她早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是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高级工程师。1958年,中国开始试制“红旗”车,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中国汽车技术人员得不到任何汽车技术资料。朱德元帅、陈毅元帅极力支持“红旗”轿车的开发,分别将他们乘坐的斯柯达轿车、奔驰600轿车捐献给一汽作为试制“红旗”轿车的样品,而她就是拆卸斯柯达轿车、奔驰600轿车的一员。从此,她与“红旗”结下不解之缘。在一汽,她长期从事“红旗”轿车技术的开发和管理工作,除第一辆“红旗”轿车外,她还参与研制了人们熟知的三排座大“红旗”轿车、“红旗”防弹车,立过一等功,并被评为优秀技术干部。在一汽建厂30周年之际,她荣获“建厂功臣”称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向阳 《时代汽车》2005,(1):49-51
临近年关岁尾,200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全然没有了悬念,在经历了2002年“井喷”、2003年高歌猛进后,中国车市在2004年忽然打了个“结”,一下子跌入冰点。连续半年多的市场低迷,车价的一落再落,最终几乎摧毁了市场的信心,让车厂和消费者的神经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今年持续低迷已成定局。2004年是中国汽车企业初尝市场严酷滋味的一年,  相似文献   

18.
李永钧 《汽车情报》2004,(23):20-23
车市的火爆引发的新一轮“汽车热”骤然升温,神州大地到处是新的项目,到处是热火朝天上汽车的繁荣景象,到处都在搞汽车城。原有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口号动辄就是“最大”、“最好”,一投就是几十、上百个亿。目标均指向新的增长点一一日益扩张的私人汽车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2012年的走势引人注目。通过对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及消费环境的分析,指出2012年中国车市在刚性需求下,将在低速增长中调整。同时,2012年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车价走低是大势所趋,全球新车争相登陆中国市场,豪华车市场将继续东方不败,自主品牌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独特的设计和人性化的配置成为购车首选。  相似文献   

20.
钟东 《世界汽车》2001,(9):9-12
中国轿车搞了很多年了.现在再说它是幼稚产业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实事求是地说,中国轿车目前仍没有走出幼年时期,在汽车工业中它对国家的贡献不如原先所想象的那么大.至少,中国轿车总是同中国市场需求有距离,同老百姓有距离.轿车要发展,包括轿车在内的中国汽车工业要发展.这里我们强调不要只谈轿车.一方面,"轿车"这个概念已经极大地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而它同国际上通行的汽车统计方式不兼容.另一方面,汽车必将更多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未来肯定有更多的中国普通百姓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汽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