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洋山深水港位于小洋山岛屿,工程建设中产生大量开挖边坡以及在吹填砂基础上新建的港区。该文分析了洋山深水港区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贫瘠、淡水资源缺乏等不利于港区生态恢复的因素,介绍了先进的土壤改良技术、柔性防护技术及岩石边坡垂直绿化新技术。这几种新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深水港区生态恢复难题,为海洋岛屿的生态恢复摸索出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7,(6)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山区交通建设蓬勃发展,基建过程中产生大量次生裸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大片裸露岩质边坡不但带来了安全隐患,而且因其颜色灰暗、单调对生态环境产生视觉污染,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违背。如何快速恢复裸露的岩质边坡的生态并稳固边坡不仅是公路景观设计的一大难题,也是山区道路行车安全的保障。基于对国内外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自适应公路高陡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已获国家专利授权),并给出了该技术的详细参数、工作原理及关键施工工艺。该技术解决了高陡岩质边坡固土难、根系缺水、绿化见效慢、绿化期短暂、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后期需人工浇水等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优势明显。该生态恢复技术将植被的生长和岩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发挥优势,不但可提高绿植存活率,还能稳固边坡。本研究成果弥补了现有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的不足,更适合于公路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3.
对于疏松粉细砂地基土的加固处理,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和现成的规范。通过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1#试验区的加固试验证明,采取合理的振冲辅以振动碾压的施工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地基承载力,达到集装箱港区道路、堆场的使用要求,且施工方便、快速。  相似文献   

4.
厚层基材喷播边坡防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干旱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边坡植被恢复是目前的一项技术难点。分析了厚层基材喷播的概念、原理、材料组成及施工工艺。通过项目实践,提出了适宜西宁地区厚层基材喷播边坡植被恢复的植物材料紫花苜蓿、柠条、老芒麦、披碱草、中华羊茅、碱茅等,分析了植物选择的原理及适当配比,并阐述了厚层基材喷播、覆盖、后期管护等重点和难点技术。能有效解决石质边坡生态和植被恢复的难题。特别是为在高大边坡或难施工、难养护地区提供了实践性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对场地主要元素水体进行有效疏导,采用系统治理思路,遵守自然做功、自然排水的原则,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布置海绵及景观设施,同时满足雨水径流有序净化、蓄存、排放。项目采取三大策略:循环+重构+弹性边界;改造内容涉及三大方面:生态修复+场地利用+雨水管理。在生态学和海绵城市概念的指导下,对场地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通过多个节点的串联,将绿化展示、生态讲解、活动体验融为一体。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以期通过相关技术应用及实践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针对高速公路边坡生态建设中,恢复植被经常不能实现可持续生长和演替的现象,以新街~河口高速公路边坡作为试验样板工程展开研究,以水土保持和宫胁法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竹篾栅生态恢复技术,介绍了该项技术的特点、适应性和技术流程。改变了边坡水土保持防护一贯运用工程技术的先例,从防护技术、表土回填和植被恢复上均实现了生态化,建立了竹篾栅生态恢复技术的集成体系,并在新河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项技术为边坡生态恢复与重建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可广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东海大桥是连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及上海浦东新区的唯一陆上通道。随着“深水港物流园区—东海大桥—洋山港”智能驾驶示范运营项目的推进,对东海大桥全线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东海大桥监控系统改造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东海大桥监控系统的改造方案进行了简述,并对常规改造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说明;最后结合东海大桥本身特点以及智能集卡示范运营要求,提出了基于多元融合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8.
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应用的系统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广泛调研和试验,分析并描述了公路路域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路域生态恢复不同于一般绿化种植的功能、原则和关键技术,并提出了路域生态恢复系统化设计的概念、主要内容和理论基础;通过不同区域路段的现场调研及试验,从植物物种选择、植物群落设计、土壤肥力调控和路域生态工程技术适用性分析及其选择等多方面对路域生态恢复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研究,提出适合西部不同区域、不同路段特点的边坡和中央分隔带生态设计技术应用体系。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国内外边坡生物恢复的技术概况,指出了边坡治理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边坡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热带雨林地区高速公路生态绿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及绿化措施。根据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生态环境特点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条件,运用植被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理论、技术途径,对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的生态恢复绿化工程进行研究,提出了热带雨林地区高速公路生态恢复绿化的方法。在分析归纳绿化与生态恢复效果的基础上,从改善道路景观的角度入手,将公路绿化与景观上升到公路美学的高度。该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证了公路生态恢复的目标是生物乡土化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南丫大桥横跨东莞水道南丫涌,6#-10#墩处在深水中,如何高效、安全地进行承台施工,是本工程的难点之一。介绍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施工技术,在深水中悬吊钢套箱,成功解决了该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中山大学与某企业在粤西开春高速公路工程示范实例,介绍了土壤生态自修复增强材料及技术在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高速公路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柔性护坡是利用植被等涵水固土的原理稳定岩土边坡,同时美化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技术,是涉及岩土工程、修复生态学、植物学、土壤肥料学和土工材料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技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工程技术日益提升。然而,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生态环境,其建设开挖和填筑都会导致原生植被和动物栖息地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局部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恢复和重建工程护坡及工程周边的自然生态植被尤为重要。该文通过对近十多年来的柔性护坡新技术进行总结与探讨,论述了柔性护坡的功能、技术特点与施工方法。技术的推广既能起到良好的边坡防护作用,降低造价,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生态环境美,使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分子聚合物技术制备抗水性自修复材料,通过添加活性自修复催化剂起到修复结构内部微裂纹的目的,开展新型抗水性自修复土壤固化技术研究,分别从抗水性能、自修复性能和疲劳性能研究抗水性自修复稳定土的材料性能。研究表明:抗水性自修复稳定土的水稳定性明显优于水泥石灰土,固化剂对于稳定土材料的强度恢复具有显著作用,抗水性自修复材料的添加提高了稳定土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5.
水泥搅拌桩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此种软基处理方式为复合地基法,施工简便,但造价较高。文章就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工艺、常见问题、质量控制及检验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某铁路连续梁桥主墩3号墩位于安宁河中,承台施工期水深6 m,墩位处地质主要为大粒径的漂卵石和松散卵石土,部分位置有风化岩石;承台埋置深,需要在水下开挖的基坑深度达8 m,采用了CT锁口钢管桩围堰作承台施工的围护结构。基于承台处于大块漂卵石地质或风化岩石地层,采取了先钻孔后以砂土置换卵石土层再插打锁口钢管桩工法,保证了钢管桩打入深度足够、姿态顺直,且锁口部位变形小。经现场锁口止水材料配合比设计及工艺模拟试验,选取了适宜的锁口止水材料和填充工艺,经围堰施工完成抽水后验证,锁口止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抛石挤淤在深厚软粘土地基中的置换机理和效果,通过室内离心模型试验并结合现场检测及监测等多种手段,对抛石挤淤技术在连云港地区深厚软粘土中的应用情况展开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抛石挤淤体通过加快下卧层孔压消散来提高地基强度,同时路基两侧的反压护道能有效限制挤淤体的扩散;抛石挤淤浅层换填方式能大幅提高淤泥路基强度,挤淤后路基侧向变形稳定;对于石料来源丰富的地区,抛石挤淤工法具有施工进度快且经济节约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