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中针对内河散装化学品船舶洗舱水的排放处理,基于目前内河船舶装载的AIS终端进行扩展开发,利用传感器、AIS/3G通信设备、软件监控平台,设计了一套洗舱水排放在线监控系统,能将实时监控的功能应用于内河散化船舶洗舱水排放的排放监控。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船舶排放洗舱水信息,记录相关的数据,对出现的相应情况进行报警,并提供给管理机关以实现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2.
何文彬 《中国水运》2007,5(8):35-36
目前,内河散装有毒液体物质运输的数量、品种在逐年增加,对船舶的安全及内河水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主管机关对洗舱作业和洗舱水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展开分析并探讨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长江航运的快速发展,长江干线散装液体危险化学品船流动停靠船舶艘次大量增加,对水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挑战,同时长江流域现有洗舱站数量少且功能不完善,急需加大洗舱站建设力度。针对目前长江内河洗舱站研究工作开展较少的问题,本文基于内河洗舱站设计,结合现有码头改造对洗舱工艺方案和污水处理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安  张晖 《船海工程》2012,41(2):67-70
介绍新型环保灭火剂作为船用产品在国内船舶上使用的现状,对其中几种环保灭火剂的综合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结合其各自的性能特征以及国内外相关技术要求,提出了新型环保灭火剂在我国内河船舶上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武汉化学品船舶洗舱站项目的设计在遵循相关规范基础上,重点从洗舱污水输送工艺、码头固体垃圾上岸转运工艺、中水回用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同时针对规范中没有明确的洗舱站码头和临近危化品码头之间的防火间距问题进行了论证,以期对内河洗舱站码头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内河航运事业的日益发展,内河船舶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长江上大型油轮和油驳船队的出现,使得内河水域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船舶向水域任意排放未经处理的舱底水,油轮大量的压载水和洗舱水的排放都严重污染了内河水域,防止内河水域污染已引起人们广泛重视。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10月15日船检局公布施行了“内河船舶防污染  相似文献   

7.
浅析加强内河船舶防污染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从事长江运输的内河船舶数量的不断增加,船舶的油污水、洗舱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对长江的污染有日益加重的趋势,而当前的船舶安全管理中,船舶安全管理部门往往偏重于对船舶航行安全等管理,忽视船舶的防污染管理。从有关船舶技术规范及船舶防污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入手,分析了目前内河船舶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内河水域的船舶流量正逐年增加,危险品和化学品的运输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内河船舶污染事故风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船舶溢油事故时常发生,这些变化对内河水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内河船舶溢油应急能力己经不能满足应急反应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特别是内河船舶溢油控制技术设备建设明显滞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内河船舶溢油的特点和面临的形势与压力,提出了内河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技术装备建设设想,希望通过促进内河溢油应急设备建设的发展来提高内河溢油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7月9日~11日,第十二届全内河船舶与航运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由中造船工程学会与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武汉、江西、福建、重庆、广东、广西、云南、深圳等十五个省(区)、市造船工程学会共同主办。中造船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宪东主持此次会议,来自造船界、水运界、相关高校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会议旨在探讨内河船舶与航运的技术和政策,推动绿色环保和船型标准化工作,促进内河绿色造船与安全航运的发展,努力打造"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0.
正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年底,完成了船舶生活污水收集或处理装置改造任务,改造船舶31323艘,全面完成了100总吨以上船舶改造任务。整治工作补齐了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的短板,长江沿线11省市累计建设港口固定和移动接收设施33872个,实现了船舶污染物码头接收设施或船舶移动接收全覆盖,新改建的长江干线12座水上危化品洗舱站投入试运行;组织系统排查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5106个内河码头,改造提升码头自身环保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