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莞—惠州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暗挖隧道下穿广深铁路Ⅰ、Ⅱ、Ⅲ线施工时,路基沉降采用自动监测系统监测。从监测项目、沉降监测点布设、监测设备、沉降监测精度与技术要求、监测频率与监测控制值及警戒值方面论述沉降监测;从自动监测系统组成、自动监测信息系统、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和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方面分析自动监测技术;从沉降曲线和沉降数据统计分析自动监测结果;提出采用基于自动全站仪的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线路基沉降可行等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系统研究高速铁路运营期的监测技术,针对监测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运营监测内涵和外延不明确、技术体系不完善、监测手段智能化有待提高等问题,从工程测量专业角度定义了高速铁路运营监测的基本概念,系统阐述了运营监测的分类方式,分析其与综合检测、变形监测、结构健康监测的关系,总结了运营监测的特点,认为高速铁路运营监测包括控制网复测与维护、线路复测、基础变形监测、结构健康监测、轨道几何状态测量、外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邻近营业线施工安全监测等主要内容,并较系统综述了各类常用的监测技术方法,从控制测量基准动态维护,监测技术手段多样化,监测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监测子系统的数据配置表是监测子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监测子系统提供监测数据源,确保监测功能的实现.主要介绍了ZPE-2000A监测子系统数据配置表中的各配置信息的含义及功能.  相似文献   

4.
分析基于激光技术的路基沉降监测设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电子控制技术在路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现状。论述激光联合电子控制技术的路基沉降监测系统结构、在线监测系统前端单元工作流程和道床沉降监测系统,在运营路线上的2个多月沉降监测表明,其监测效果良好。通过现场监测实验,提出对采用数字逻辑控制技术设备和监测设备的综合应用开展研究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铁路货运增量,提升铁路物流市场监测水平,针对铁路既有监测工作中存在的监测对象较单一、监测品类不全面、监测内容有局限、监测力量待加强、监测手段需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流通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的外部监测对象,以铁路运量为核心的内部监测对象,以"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3级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咨询公司为辅助的"3+1"型监测组织架构,利用网络信息抓取技术拓展监测手段,建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铁路物流市场监测网络,并给出相应铁路物流市场监测网络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轨道交通杂散电流有线监测系统建设复杂、成本高、影响美观等缺点,提出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构建有轨电车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分析对比无线网络监测系统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对系统整体结构设计、通信方式的选择、主要设备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监测系统由监测终端、区间监测子站和监测管理中心3个层次组成,监测终端与区间监测子站之间采用ZigBee无线网络通信,实现监测数据的上报;区间监测子站与监测管理中心之间通过GPRS网络通信,实现区间数据的发送和控制指令的接收。经现场实验验证,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监测数据与有线监测系统得到的数据基本一致,系统通信稳定,可满足监测杂散电流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设计并采用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高铁相邻桥墩的差异性沉降,可实现监测全天侯、实时化、自动化,通过和水准监测的对比,监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铁路无线电监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监测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监测技术能力仍有欠缺等问题,深入分析铁路无线电监测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提出铁路无线电监测体系建设整体思路:遵循“移动式监测为主,固定式监测为辅,便携式监测补充”的建设原则;构建多层级联动的监测系统,逐步形成覆盖全国铁路主要线路的监测站(网);坚持因情施策,根据不同监测任务选用合适的监测方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体系建设的具体建议,为铁路无线电监测站(网)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平面变形监测日益重要,而目前的监测手段与精度难以满足需求.通过对常规的平面变形监测方法优缺点及测量机器人全站仪的精度分析,创新了在高速铁路特殊监测条件下的平面监测方法,并分工况对不同的监测方法进行论证.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证明新的监测方法效果良好,可使得高速铁路平面变形监测精度及效率达到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1实时频谱侦测需求无线电频谱监测车作为移动监测设备,可以进行灵活的频谱监测,除完成传统移动频谱监测工作外,还具备对空间信号的测向和联合定位功能。移动监测系统大都由配备监测和/或测向设备及天线单元的运输车辆组成,具有手动或自动模式,用于执行下列常规频谱监测功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基坑监测手段的不足,结合信息化发展,设计了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基坑监测系统的流程架构。以铁科院科研业务用房基坑工程监测为依托,建立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BIM模型,搭建了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监测对象及监测结果的三维可视化、基坑监测技术的信息化和管理手段的升级化,同时探讨了BIM技术在基坑监测方面的深化应用方向。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基坑监测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工程变形监测预警内容涵盖广泛,需要测绘、岩土、地质等各专业进行综合监测后,统筹各个监测内容所得到的数据及结论,进行变形分析和预警判断。为此,查阅有关变形监测预警的资料,研究轨道交通工程三级预警标准,初步建立一个可实现预警功能的变形监测物联网预警系统,并以高速铁路工后沉降监测为例,建立一个完善的运营期高速铁路沉降监测预警技术指标体系,对规范工程监测预警工作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激光监测传感器的列车超限监测报警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超限监测报警系统利用激光监测传感器的"监测区"测量功能,根据场地、空间等实际需求,可悬空调节监测超限列车有效区域。该系统由激光监测传感器、激光监测信号处理控制、GPS卫星定位仪和电源控制4部分组成,可无接触测量运行中的列车货物超限并报警。  相似文献   

14.
地铁的大规模发展需要足量的监测系统设备对车辆进行在线监测,东莞地铁引入部分在线监测系统设备,为车辆运维大数据积累、在线监测技术完善以及智慧运维做技术储备。文章介绍东莞地铁车辆弓网动态监测系统、轮对在线安全监测系统、车体 360°全车监测系统 3 个在线监测系统的原理、应用情况和试用效果,对在线监测设备进行必要的功能与效果验证,为智慧地铁运维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5.
陈书贵 《铁道勘察》2011,37(4):81-83
结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地铁土建施工监测管理经验,阐述了地铁监测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分析了第三方监测和施工监测的定义,指出了在监测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是目前灾害监测系统发生频率高、影响大的一类故障。通过对全路灾害监测系统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情况的调研,将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故障按影响范围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故障原因。结果显示,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全路共发生的54次大范围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和184次局部监测点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故障中,传感器故障和网络故障是造成灾害监测系统现场监测设备脱离监控的主要原因,两者占总故障原因的38%,其次是电源故障、防雷模块故障等。最后,从系统管理、软硬件维护、应急处置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为优化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 Service与BIM集成技术的基坑安全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安全监测的三维可视化、信息自动化和多方协同参与,在施工现场安全监测中可应用集成了Web Service与BIM技术的基坑安全监测系统。Web Service与BIM技术集成的关键技术是信息交互与监测数据管理。介绍了监测系统结构及部分指令。该安全监测系统已应用于深圳市某地铁基坑施工监测中,实现了监测信息的动态管理和监测数据的自动分析处理,具有良好的功能扩展性和平台移植性。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铁路货车普遍采用地面监测设备进行车辆运行安全监测,但存在监测功能单调、位置分散、数据不连续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重载铁路货车的发展需求.国外货车在地面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已开始研究应用车载智能监测系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我国重载铁路货车对车载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需求,探讨了车载智能监测系统的构成、应达到的主要...  相似文献   

19.
介绍液体静力水准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总结在高速铁路运营期实时沉降监测中影响系统精度的主要因素及削弱这些因素的方法。通过对液体静力水准系统在某高速铁路运营期沉降监测项目中的监测成果与工人周期监测成果对比分析,表明液体静力水准系统监测方法能够满足运营期高速铁路沉降监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0.
研究LTE-M信号及信令接口监测系统的设计,首先介绍LTE-M系统的网络架构及其互联互通需要开放的接口,分析对LTE-M信号接口及信令接口进行监测和分析的重要性。重点介绍LTE-M接口监测系统的信号接口的监测功能,S1、S5、S6a和S10接口的协议栈及接口监测的内容,详细描述LTE-M接口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实现方式,最后展现接口监测系统所监测的内容。接口监测系统的实现和应用,将在城市轨道交通LTE-M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