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礼 《江苏交通》2003,(6):8-10
论述交通生产力的发展是小康社会交通伦理进步的根本动力,小康社会交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和良性流动,交通活动最高道德观念是货畅其流和人便于行,交通服务将更加文明、舒适,交通生态的优化将确保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3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命题,认为该命题不仅表现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训,而且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它潜在地具有生态道义观和生态价值观的双重意义,揭示这些内涵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生态绿化是高速公路绿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生态学、群落学等角度论述了高速公路绿化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韶山高速公路生态绿化设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十六大报告,论述了高职高专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校整体建设,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生命观是人对生命的根本性的观点和看法。大学教育应该是指向人生命发展的教育,而我们传统的大学教育却忽视了生命教育,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缺乏。本文重点分析了大学生生命观现状,探讨了影响大学生生命观形成的教育因素,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的角度阐述了开展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南京青奥会的举办入手,论述了南京青奥会人文和教育精神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影响,详细说明了南京青奥会对促进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推进学校体育的全面改革,提高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地位与作用以及形成"大体育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开展海洋观课程创新与实践的针对性、紧迫性、目的性、阶段性等方面,论述了开设海洋观课程的基本认识.指出航海院校,应该让海洋观和海洋意识教育正式进入大学生的课堂,当好海洋观和海洋意识教育的标兵.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在步入城市化的加速期,满足人们的交通需要,创造人、车、路、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交通应成为重要的追求目标.论述发展城市交通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怀交通弱势群体,走绿色交通之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社会只有和自然保持和谐,才能实现共生共荣.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经历了"制定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逻辑发展过程,体现了我党生态观念和执政理念逐步完善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何玉宏 《江苏交通》2003,(11):60-61
中国正在步入城市化的加速期,满足人们的交通需要,创造人、车、路、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交通应成为重要的追求目标。论述发展城市交通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怀交通弱势群体,走绿色交通之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自然异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破坏或过度开发自然对人类的危害,资源、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等前瞻性观点,这是我国当代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继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以人为本要求将人的发展的最高性看作一切教育活动的最高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只有依赖于制度创新才能演化为可以感受到的教育实践。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与准则,为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如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景观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系统观、辨证观和科学观组成了自然辨证法理论体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景观设计进行哲学的思考,以启迪思维,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是建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有赖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而且有赖于全社会成员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生态文明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在人文关怀中孕育,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李瑜 《交通高教研究》2008,24(1):100-105
知识观与教育观、教育实习现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知识观导致不同的教育观和实习观,静态知识观追求“先在本质”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从理论到实践简单输出的教育实习模式;与之相对立的动态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人与知识的关系,受动态知识观影响必然选择突出理论——实践——理论的动态发展的教育实习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技术的三维角度分析了现代技术观的演进过程,即技术决定论(包括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部分条件论(包括生态技术论、文化主导论和技术人文化)--条件总和论(包括适用技术论)三个阶段.现代技术观割裂了技术与经济、自然、社会的有机联系,都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系统有一定差距,因此构建和谐技术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早年毛泽东国家概念的内涵,论述了其国家概念与梁启超君主立宪国家观的区别与联系,并从国家起源、国家政体、国家观念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早年毛泽东对于国家概念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个人话语的设计上,贺麟提出儒者型的个人观。这是一种颇有新意、很有价值的现代个人观。从道德行为的角度看,儒者是“合理性”、“合时代”和“合人情”的现代个人。从道德理想的角度看,儒者是有使命感的个人。从自我观的角度看,儒者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从总体上说,贺麟把儒者看作“技术人”和“道德人”的结合体。这一个人观与犹太思想家索罗维齐克的个人观比较接近,索罗维齐克把个人看作“技术人”和“宗教人”的结合。这种“接近”至少说明贺麟的儒者型的个人观具有普世性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