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敬 《摩托车技术》2005,(12):24-25
由于应力集中、组织粗大、碳层过厚、瞬时冲击、轴向窜动和交变扭矩等原因,摩托车后轴易在端部、尾部和连接部等薄弱部位发生脆性断裂和疲劳断裂。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并对供应商提出了工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绿色服务区的建设,是践行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建设绿色低碳高速公路理念,提升高速公路服务于公众的形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碳中性"服务区是保证服务区服务功能的前提下,计算碳足迹,结合高速公路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及气候条件,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绿色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实施"固碳释氧"和"节能减排"的"碳补偿"措施,实现碳排放和碳抵消的平衡。本文从选址优化、节能环保、服务提升、智慧服务区、绿色建筑、交旅融合等方面探讨了碳中性服务区的设计方法,旨在指导未来绿色公路碳中性服务区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3.
研究分析类金刚石碳涂层对活塞销及裙部的减摩效果。采用浮动缸套法和弹性流体润滑仿真方法分析活塞裙部摩擦。试验结果表明,类金刚石碳涂层减小了活塞销对缸套的摩擦,并且在发动机低转速和活塞销偏置较大的条件下效果尤为明显,尤其减小了上止点和下止点附近的摩擦。弹性流体润滑仿真证实,类金刚石碳涂层活塞销能够影响活塞的运动,减小活塞裙部与缸套之间的接触压力。  相似文献   

4.
赵岩 《中国电动车》2022,(11):51-5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面对当前国内经济缓慢复苏、世界形势突变的大变局,我国各大中型企业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是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只有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双碳”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部署,以坚定的信心、攻坚克难的毅力,统筹推进新能源等形式的低碳运行,狠抓责任的有效落实,才能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目标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安永 《汽车与配件》2022,(15):36-38
<正>随着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的出台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整车和零部件制造行业如何应对碳中和带来的挑战以及把握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与进一步落地,鉴于国家层面的监管压力日益加强,行业层面的倡议及共识日趋强化,产业链头部企业减碳压力层层传导,如何面对碳中和带来的挑战并把握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6月24日,交通运输部网站公开了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4部门印发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交规划发[2022]56号,2022年4月18日成文,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7.
《电动自行车》2021,(6):6-7
光伏和风电是主要的新能源品种,未来光伏和风电的竞争关系备受关注.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战略之下,光伏和风电的发展需从系统的角度去考量,如何以系统最优的方式开发新能源并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的需求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碳中和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考虑,汽车产业能源结构如何从传统化石能源逐步向氢能、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转变是当前行业面对的挑战,将会改变整个行业形态。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基地,如何在本轮碳中和革命中引领行业变革,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着眼于重庆市汽车产业升级路径,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层面深入探讨了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剖析了存在的核心问题,相应地从政府政策、企业战略、技术创新方面给出了对策,为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和布局,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更严格控制热处理规格尺寸的需要,要求对影响渗层深度和心部硬度的变量进行研究和更好的控制,本文探讨了渗碳时间、温度、碳势、钢的淬透性范围和冷却速度等关键参数的重要性。为了保持最严密合理的渗层深度范围,提供了试验淬火数据补充计算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21年3月,“两会”上,来自汽车界的代表委员们除了关注“新能源”和“智能化”等常规话题外,还关注“芯片”、“碳中和”等热门话题。面向未来,中国汽车业将如何发展?我们归纳出车企两会代表和企业家的建言“关键词”,为中国汽车产业把脉未来。  相似文献   

11.
海辰 《汽车与配件》2022,(14):40-42
虽然双碳目标、国Ⅵ升级、疫情等因素给商用车行业带来的压力巨大,但是新能源技术、智能驾驶、数字化物流等技术变革给行业带来的促进作用更大。无论商用车市场风云如何变幻,科技是永远的竞争力,价值是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低碳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应加快碳中和长远布局。碳认证是碳中和发展的关键,将影响影响双碳目标达成结论等多个层级的碳中和建设环节,因此,汽车行业要需要快速建立和完善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碳认证制度。本文基于认证管理要求和创新认证的理念,从政府、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兼顾系统性、全面性和定制化特性,构建了“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认证体系”,将为政府、行业、企业、技术等多方面的碳排放信息传递提供有效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基于柴油颗粒捕集器(DPF)降怠速再生特性,对比研究了碳化硅载体在不同碳载量下通过降怠速再生时的温度特性,得出了碳化硅载体的最大碳载量。试验采用HORIBA SPC-2300颗粒计数器和AVL 472部分流颗粒分析仪测量颗粒物数量(PN),通过对比降怠速再生后的PN与法规限值来判断DPF状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碳载量的增加,DPF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度梯度逐渐增大,而再生效率会随之提升,残余碳载量减少。降怠速再生时,碳化硅载体后端温度高于前端温度,中心温度高于四周边缘温度。碳载量11 g/L时DPF后端中心温度达到1 171℃,再生后进行法规认证循环,DPF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显著降低,碳化硅载体出现裂纹,表明碳载量过大,已超过碳载量上限值。  相似文献   

14.
目前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130个左右的国家以不同的形式提出碳中和目标。汽车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道路运输企业以及再生利用企业等产业链相关主体都开始关注自身企业及自身产品的碳足迹并开展碳足迹削减计划的实施。汽车产品生命周期长,产业链复杂,如何核算及展示汽车整车以及零部件产品碳足迹,成为汽车行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汽车产品碳足迹标识,作为汽车产品碳足迹管理的有效环境管理工具,在促进汽车行业基于全产业链开展低碳评价和低碳采购体系的建立,推进汽车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碳足迹指标的分解和碳足迹削减的协同管理机制的形成,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方面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汽车碳足迹标识在国内尚未有具体规程,存在缺乏碳标识内容、发布流程、核算标准等问题,为了解决汽车产品碳足迹标识面临的这几个问题,本文将参考国内主要存在的几种环境标志,对汽车产品碳足迹标识的类型选择、编制发布流程、核算依据标准和标识分阶段展示内容进行详细描述,为汽车产品碳足迹标识的建立指明方向并为其他产品的碳标识建立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5.
流通部的和谐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流通部的和谐美,应包含五方面:馆员与馆领导之间的和谐美、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和谐美、馆员外表与心灵之间的和谐美、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美、馆员与学生协管员之间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工业的展,重卡己在装配制造业占得一席之位,工具作为完成装配产品必要工具装备,如何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快速选用、维护和保养等问题将越来越受到重卡装配单元的关注,本文重点介绍重卡装配单元对工具的管理以及使用人如何快速的选择、正确的使用和维护和保养。  相似文献   

17.
王颖 《汽车纵横》2022,(1):31-35
<正>12月24日,新能源汽车下乡第8站在四川宜宾启动,这也是2021年度活动的收官之站。为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引导农村居民绿色出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2021年3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和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相似文献   

18.
2020年9月,我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为“排头兵”的汽车产业更是责无旁贷。其中,包括大众、宝马、戴姆勒、博世等在内的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战略布局及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借鉴国外碳排放、绿色能耗指数以及数据包络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双控”目标和国内企业特征,将能耗、碳排以及绿色生产等因素相结合,并以金华重点企业为样本进行试算,形成能碳绿色指数,然后根据能碳绿色指数构建的“能碳双控码”帮助企业优化投入产出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0.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汽车领域,轻量化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已被《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列为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汽车轻量化不能以牺牲汽车安全性为代价和前提,如何提升汽车安全性是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永恒的主题和动力,是保障交通参与者出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