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绍娟  韩静  王天霖 《船舶工程》2018,40(S1):346-351
从船舶无人化后的特点出发,对现有船舶设计需遵守的国际公约进行分析,指出无人船设计应继续遵守或无需遵守的公约条例。从船舶设计角度着手遵照船舶设计螺旋线,系统分析无人船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并对影响较显著的船舶空船重量、船体设计形式、船舶主机选型、总布置设计与船舶建造成本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以后无人船设计及新船型开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国外船舶提高使用效能的设计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国际上船舶设计指导思想上出现的一些新思路。在经济不景气、船舶使用维修费用上涨的形势下,国际上船舶设计指导思想从“造大型船、采用新技术”转变为“船价要便宜、使用要方便、燃料耗费和人工费用要少”的经济实用性的设计思路。船舶研制部门和使用方在设计中优先考虑提高船舶全寿命效益,对船的价格、维修方针及船员管理等影响全寿命总成本的因素进行分别核算,并提出了提高可用性、重视软件、实现人机交流、改进管理一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辅助设计正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船舶设计领域,而缺少蓝图或必要数据的船需要复原时正算法就不再适用。反算法应用于缺少蓝图或其他资料的船舶的复原,是逆向设计思维的一种应用。该方法利用需复原船舶已有的图纸资料数据,合理假设,再对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出需复原船舶缺失的数据,逆向推得设计者所需要的设计资料。  相似文献   

4.
庞路  何沁园 《船舶》2018,29(1):63-67
船舶智能化作为船舶设计领域技术变革的中坚力量,将使船舶设计从理念到方法发生质的改变。机舱堪称船舶的"心脏",船舶自动化的推进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机舱的自动化程度上,各船级社规范中,也对机舱自动化有着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文章在介绍CCS《智能船舶规范》的基础上,对比智能船舶与无人机舱在自动化系统设计上存在的区别,并对机舱智能化的设计思路和智能机舱自动化系统的构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船舶外观美学在现代船舶设计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文章以密云水库综合保障船为对象,采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相关领域现有方法,进行外观设计,并总结出能够用于船舶外观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对同类型船的外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无人化的时代里,各种无人设备层出不穷,极大的改变了行业结构,降低了人员工作强度。无人船是传统的船舶行业迈向智能时代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回顾了无人船行业的发展及预判将会遇到的国际公约问题,并对《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网络犯罪公约》这两个公约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无人船应继续遵守哪些公约条款,并针对无人船在遭受黑客海盗攻击的情况下,各相关方应在何种公约框架下协商处理。对无人船行业相关的国际公约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无人船已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亟需研究无人船对航运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无人船具有减少安全事故和船员数量、增加货载、节能减排及降本增效的优势,但无人船对海事法规、船舶设计及营运格局、岸基高水平人员需求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分析了无人船的关键技术及应对策略,具有行业引领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炳  严健雄  王磊  张少明 《船舶》2019,30(2):21-26
中国船舶航运事业正面临时代更迭以及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该文在智能船舶与智能机舱的涵义界定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挖掘处理技术、船机信息感知技术、无人船技术、智能机舱技术等主要智能船舶机电应用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小型无人船"芙蓉号"的试验研发,进行了方案设计、功能与硬件设计、算法优化和实船试验等方面的工作,对无人船技术研发有创新引领和经验积累作用。  相似文献   

9.
谭祖胜 《船海工程》2011,40(1):54-56
结合系列船舶设计、建造及维修实例,对铜管在船舶海水管系中出现腐蚀的现象进行了同型船对比调查,对铜管腐蚀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出现铜管腐蚀的船舶进行了针对性的考察找到原因,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并对后续船舶海水管系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某钻井船冰区海底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吉  于再红 《船舶》2018,29(1):58-62
随着极地资源不断被勘探发现,极地概念愈发火热。然而,极地水域气候恶劣,故在船舶设计中需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于船体相关系统的影响。海底门在船体中虽仅占很小一部分,却是全船的海水源头,为船舶提供冷却、消防、冲洗等海水,保障船舶正常运行。鉴于其重要性,ABS、CCS、DNV船级社以及IACS极地规范均对冰区航行海底门的设计建造提出了具体要求。文中以某钻井船为例,针对该船需满足ABS Ice Class C0级冰区加强的要求,同时结合后期极地开发的需求,对该船冰区海底门的设计和特点进行详述。  相似文献   

11.
船舶分类     
《珠江水运》2008,(7):63-63
按用途可分为民用船和军用船。民用船又可分为运输船舶、渔业船舶、工程船舶、海洋开发船舶、拖带船舶、港作船舶、农用船舶、游乐船舶,从船舶设计特征考虑,民用船也可分为运输船舶和作业船舶两类;军用船又可分为战斗舰艇和辅助舰艇。  相似文献   

12.
刘晓明  苗川  邵楠楠 《船舶工程》2017,39(S1):245-248
针对符合CCS《智能船舶规范》入级符号的船舶设计开发,研究分析智能船舶集成设计技术的设计思想、设计要素、设计框架和关键技术,设计目标船解决方案,并讨论了未来需要突破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当前市场所需的风电安装船的线型设计优化过程及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述了线型设计特点,分析了线型CFD优化过程,并且结合模型试验结果对目标船的快速性、操纵性、动力定位能力等性能进行预报,最后对目标船线型开发经验做了总结。研究成果为同类船舶及近似船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船舶分类     
《中国水运》2006,(2):59-59
按用途可分为民用船和军用船。民用船又可分为运输船舶、渔业船舶、工程船舶、海洋开发船舶、拖带船舶、港作船舶、农用船舶、游乐船舶,从船舶设计特征考虑,民用船也可分为运输船舶和作业船舶两类;军用船又可分为战斗舰艇和辅助舰艇。  相似文献   

15.
水面舰船多学科设计优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学科设计优化(MDO)被认为是目前处理海洋结构物设计的有效方法.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也开展了将多学科设计优化应用于船舶设计的研究.上一篇文章从船舶设计研究人员的角度出发对多学科设计优化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并且对一条发表了的国外舰船的模型进行了优化.在本文中,作者对国内的一艘实船的概念设计建立了多学科设计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快速性、操纵性和船中剖面的总纵强度分析,它有37个设计变量,9个约束和两个目标.iSIGHT9.O被用来集成这些模块并执行优化,最终找到的优化设计不仅提高了该船的快速性,同时减小了船中剖面的截面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海运业对环境的污染日益显著,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提出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用来衡量船舶设计能效水平.本文对27 000 dwt多用途船其EEDI指数进行分析研究,该船的EEDI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已经得到法国BV船级社的认可,相关研究结论可供船舶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聚焦无人船时代船舶安全风险因素较传统模式下的转变,探讨随着从有人在船到无人值守的发展过程中,哪些以往未被重视的指标会影响无人船的安全。综述国内外无人船发展现状,介绍无人船的典型成果。基于全球海上事故数据分析传统航运业中作为威胁船舶安全主要因素之一的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无人船时代可能影响船舶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为今后无人船风险因素判定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船舶制造业的激烈竞争,为了缩短船舶设计与建造的周期,提高船品质量,基于知识工程的船舶设计建造技术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首先综述了目前知识工程在船舶行业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船舶建造流程,提出目前船舶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知识工程在船舶制造业的应用框架,对船舶设计建造流程进行改善,以帮助船厂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竞争力,进而提升船厂长久的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安全返港理念下的船舶设计要求,通过对某特种用途船实船设计案例的分析,按照设计流程剖析安全返港设计理念如何在船舶设计流程中体现。针对船舶动力系统设计提出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非对称式机舱布置型式,并在船舶保障系统设计中提出跨层式总管设计方法,还总结了多种通用的安全返港船舶设计方法。这些设计方法能满足安全返港规范对系统的设计要求,且其实用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实船验证,可为类似船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成中之一。创建于1950年11月29日。其前身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下属的船舶技术处设计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行业内第一家船舶设计机构。经过近50年的发展和变迁,我院已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的、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成果最多的中小型战斗舰船、两栖作战舰船、反水雷战舰船、军辅船、特种舰船、民用运输船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机构。是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八五”、“九五”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的中坚力量和设计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