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为了解永磁同步电机发热情况,建立一种在水冷下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热网络模型。首先,建立了电机等效热网络模型,然后对热阻和水道对流散热系数以及材料导热系数进行计算,最后通过热平衡方程式分析其在额定工况下电机各部件温度及温升情况。并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所建立热网络模型准确性,为水冷条件下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温升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吸附量,缩小吸附床的体积,并选择合适的化学吸附制冷工质对,在分析国内外吸附制冷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了多发生器吸附制冰系统。对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吸附床内的单元管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对单元管传热热阻对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还对减小各部分热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基于此,对多发生器制冰系统进行了制冷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烟气与单元管的对流换热热阻占总热阻的89%,而船舶尾气余热吸附制冰系统的性能参数可达25%。  相似文献   

3.
138000m^3薄膜式LNG运输船温度场及其热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艘138 000m3薄膜式LNG运输船的液货舱热维护系统进行了稳态传热分析.计算获得了在8种工况下船体各部分的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对船体结构进行了热应力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满载航行工况下的结构应力和温度应力,得出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饱和器热力过程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饱和器湿空气涡轮循环中的关键部件的一维传热传质均匀模型,得出了热,质交换沿高度分布的理论曲线;给出了水气交换界面的含湿曲线,从而解释了饱和器内的传热传质量与高度的关系及原因;还考虑了水气界水膜热阻对饱和器性能的影响,并提供了水膜热阻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一艘138000m^3薄膜式LNG运输船液货舱维护系统的稳态温度场,研究了骨材、内外壳体间的空腔中空气的对流以及表面间的辐射对换热的影响,建立了温度场分析的数学模型;在商业软件ANSYS的基础上开发了数值计算程序,并利用有限元传热模型,计算了8种工况下船体各部分的温度分布及日蒸发率值。计算结果表明:该船在正常工况下液货舱的维护系统是有效的,符合《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除铁器的散热问题,本文根据其具体结构,在原有的紫铜管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新型的水平深置高效热管。通过搭建实验台,进行热管的传热特性实验研究,并以热阻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充液率和功率下热管的传热性能,确定了热管的最佳充液率为蒸发段容积的25%~30%,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降低除铁器的温升。  相似文献   

7.
徐可  韩时琳  王超 《水运工程》2014,(8):113-118
针对施工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时变性,结合遗传算法对绝热温升参数进行反演,选取对时变温度场敏感度较大的单位质量水泥最终放热量Q0和实常数n作为反演对象并求得最优解。基于实测环境参数及反演结果,建立了ANSYS三维有限元传热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水化热温度场时效模式更能准确地模拟工程实际。时变温度场与温差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施工的温度峰值跟层厚与浇筑间隔等有关,且不一定位于各层中心;温度峰值历时曲线和里表温差历时曲线发展规律相似,可近似用于温控时间节点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中建立了混合管内两相流动传热的简化物理模型,从单一水珠蒸发模型出发,推导出相际间不同传热方式下单位体积蒸发速率的具体表达式.并对连续方程和能量方程进行求解,获得了混合管内过热蒸汽质量流量和过热度的变化图.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相际间不同传热方式对混合管长度(即饱和器结构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水珠初始直径(即雾化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提出一种用于计算水下载人潜水器热交换的传热模型,该传热模型首次综合考虑了水下隔热层、空调、蓄热体、热源等因素对舱内温度的影响,在做出一定假设后,问题可简化为一维非稳态传热问题,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导热微分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并利用Matlab实现程序化计算。利用该程序对某工程算例的不同工况进行计算,将结果与AMESim仿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所提传热模型及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该模型与方法为今后水下载人潜水器在热舒适性问题上的研究设计提供了一种便捷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水下机器人系统的总体可靠性,开展了推进器故障诊断研究。在三层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递归神经网络并推导了网络的训练算法。利用直航、转艏等试验对网络进行训练,将训练好的网络用于水下机器人运动建模,对比模型的输出与实际传感器测量值来获取残差,通过分析残差特性来提取故障诊断判据,进而进行推进器故障诊断。将提出的方法应用到仿真试验和海上试验中,得出了相应的试验结果。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同时也表明该方法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射流冲击传热作为一种有效的强化传热方法,射流冲击参数直接影响其传热效果.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速高温射流冲击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特别研究了喷嘴与冲击面间距离及喷嘴轴线和冲击面间的夹角对其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对高速高温射流冲击传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集总参数分析法,对非稳态电伴热介质管道温度和传热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得到了其中的函数表达式;作者尝试建立线性模型来简化介质管道的传输热量、介质温度如何随时间变化的计算过程,并提出了该计算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冷却水排放浮升规律对红外隐身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冷却水排放过程可以简化为横流环境中的水平热射流过程,本文在有限体积法的基础上采用Simple算法和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热射流浮升过程建立三维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热射流三维浮升轨迹线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浮升迹线验证了该模型和方法的准确性。利用该数学模型进一步计算比较了不同流速比和不同环境流速下的浮升规律和温度分布特性,分析得到了流速比和环境流速对热射流浮升轨迹和中心温度的影响规律,为基于红外特征的冷却水排放规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下航行器排放冷却水温度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水下航行器排出冷却水形成热尾流的浮升规律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来离散求解三维湍流数学模型,对水下航行器排出热尾流的浮升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得到了热尾流轨迹和热尾流温度场分布图像,将热尾流的试验结果与理论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文中建立的水下航行器排放冷却水浮升模型可预测热尾流的温度分布特性和预先估计海面温度场分布状况,为红外探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隔热结构中的热桥传热计算是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在热桥传热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热场畸变法。新热场畸变法计算简便,而且计算精度比传统的近似法大大提高,其计算结果也与数值解基本一致,新的热场畸变法是热桥传热工程设计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双分布格子Boltzmann模型,建立了适合于流体流动和换热的热格子Boltzmann模型.温度分布函数中采用D2Q9离散速度模型.以热格子Boltzmann模型,模拟了方腔内自然对流的形成及其演化,通过与相关文献的计算结果对比可以发现,热格子Boltzmann模型在处理流体流动与传热方面存在着独特的优点,文中建立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和程序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污垢是热的不良导体,污垢热阻的存在,不仅使得换热器传热效率大大降低,还会增加流体的传输能耗,有时甚至会带来生产隐患。运用传热学基本理论,分析了地表水换热系统中污垢对管壳式换热器(水—水,无相变)传热性能的影响变化,并针对一次冷却水系统提出了阻垢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计实验,分析在特定工况下Lebus卷筒在多层缠绕时,特别是在钢丝绳绕绳前4层以及4层以后,卷筒内壁和两侧挡板的应力随着钢丝绳层数增加的变化规律,并与已有理论计算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实验所得结果与理论模型分析所得应力特性一致,给出了改进卷筒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REFPROP数据库,建立一套完整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模型计算程序,并对间冷再压缩循环和间冷再压缩再热循环进行对比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间冷再压缩循环基础上,通过一次再热措施(温度为580℃)可提高循环效率1.19%,且间冷分系统和再热分系统相对独立,最佳分流比主要受主压缩机相关参数影响,而最佳再热压力主要受透平相关参数决定。  相似文献   

20.
复杂船舶围壁的传热多项式传递函数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复杂船舶围壁的动态传热研究较少,且缺乏较为完善的动态传热计算方法。复杂船舶围壁结构因不规则,其传热传递函数很难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构造复杂船舶围壁的多项式传热传递函数,以该围壁的频域有限差分(FDFD)模型计算的频域热特性为参考,采用参数辨识算法辨识多项式传递函数的系数。多项式传递函数的频域热特性与FDFD模型计算得到的理论频域热特性能很好地吻合,结果表明通过辨识得到的多项式传递函数可以很好地反映船舶围壁的动态热特性,可以用于船舶复杂围壁的动态传热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