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银川至西安高铁银川机场黄河特大桥,主桥采用96 m简支钢桁梁与等跨度168 m连续钢桁柔性拱两种结构形式。主桥采用的等跨度连续钢桁梁柔性拱结构,形式新颖、技术复杂。主桥跨越黄河,桥址地震烈度高,冬季冰凌现象严重,可用施工工期短。由于本桥建设条件的特殊性,导致设计施工难度大。为展现主桥设计与施工的特点,对主桥的桥式方案选择、总体布置、桥面设置、吊杆设计、基础设置等进行介绍,并给出主要计算结果及吊杆试验结果,着重对本桥的抗震设计、支座设计、螺栓防落设计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叙述,最后对主桥采用的创新性施工方案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高架区间桥梁形式比选与经济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快速发展,而高架区间又因其造价低、工期短被广泛应用,但区间桥梁形式很多,除特殊地段特殊设计外,高架区间的桥梁形式正逐渐趋于统一。笔者根据多年城市轨道桥梁设计的经验,就高架区间桥梁形式比选与经济性进行探讨。1国内轨道交通桥梁形式普遍采用情  相似文献   

3.
津滨轻轨先铰接后刚接的钢-混凝土混合框架墩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结合跨疏港公路立交桥下部结构采用钢横梁钢筋混凝土墩柱组合框架墩结构 ,主要介绍框架墩的构造形式、计算模式、横梁与柱先铰接后刚接的连接形式以及施工方法等设计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沉井截面设计中,针对双孔圆端形截面,通过等截面内力计算得知隔墙与沉井连续处弯矩最大,考虑在隔墙与沉井连续处采用变截面。为节省材料和成本,寻求合理截面,采用等截面与变截面2种截面形式进行设计。以所给工程为例,通过编制电算程序,计算双孔圆端形沉井等截面与变截面的内力,比较和分析2种截面在相同圆弧段半径及同矩形段长度下的内力,以寻找圆端形沉井设计的最优截面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秦沈客运专线在国内首次采用高速线岔的设计结构形式 ,工作原理及安装与调整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武黄城际铁路为设计时速300 km客运专线铁路。其中鄂州特大桥为全线重点控制工程,桥梁全长3 456.61 m,全桥经过鄂州市主城区,垂直上跨既有武九铁路鄂州车站,在武九线鄂州站侧面以高架站形式设立鄂州城际站。在T形换乘形式的高架站内桥梁设计首次采用了桥建合一结构形式。介绍鄂州特大桥的设计并重点介绍了鄂州城际站桥梁设计特点:箱梁以整孔箱梁为主,桥墩采用流线形式圆端形桥墩,高架车站内下部结构采用三柱式刚架墩,站台梁及轨道梁均布置在同一桥墩上。  相似文献   

7.
新蜀河隧道炭质片岩变形特性与支护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花顺 《中国铁路》2010,(5):34-36,59
介绍新蜀河隧道炭质片岩分布形态和岩性特征,分析炭质片岩变形特征。在炭质片岩地段隧道设计中,提出采用降低围岩级别与加强支护、双层支护+模筑衬砌结构、加大外墙曲率断面、咨询专家、优化断面形式及支护等措施,并对设计与施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线路纵断面形式是影响地铁列车牵引能耗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给定线路平面设计方案和车站位置的前提下,考虑地铁设计规范要求和线路地理条件限制等现实约束,构建以上、下行列车总牵引能耗最小为目标的区间纵断面设计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区间坡度和坡长的最优组合序列。案例分析表明,与实际设计方案相比,采用本文模型得到的纵断面设计方案可节约5%左右的列车牵引能耗;当区间衔接的两车站高程相差较大时,采用先缓上坡后陡上坡(反方向先陡下坡后缓下坡)的单向坡设计形式较为节能;当车站高程相近时,采用先下坡后上坡的V型纵断面设计形式有利于牵引节能。  相似文献   

9.
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一期工程设计速度为160 km/h,突破了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规范规定的速度范畴,既有的轨道系统结构形式已无法满足本工程高速行车的需求。同时,本工程还存在通过地段人工地物复杂多样、人员疏散性要求高、建设工期紧张等问题,给轨道系统设计带来了诸多挑战。在没有设计先例、没有规范遵循的情况下,采用"城际"标准与"地铁"标准相结合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设计了适用于不同地段的轨道系统结构形式,提出了基于轨面平顺性控制的成套技术方案。北京新机场线的成功开通运营表明,采用"城际+地铁"相结合的方法可解决更高速度下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系统结构的高稳定性、高平顺性等设计问题。该设计思路与方法可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类似线路提供设计范例,同时也为市域快线及市郊铁路轨道系统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桥梁设计具有轻轨、地铁和铁路网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外桥梁设计规范极限状态法的各项基本技术参数取值,通过实例对不同设计计算方法进行比较,阐明广珠城际桥梁设计不仅可以采用容许应力法,还可以采用极限状态法,并提出广珠城际桥梁荷载分类与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1.
连续钢桁拱桥作为国内一种新兴的桥梁结构,具有外形雄伟壮观、跨越能力大、承载能力高等优点。与其他同跨度桥梁类型相比,其刚度大,稳定性和抗震性好。灌河大桥选用了跨度为(120+228+120)m的连续钢桁拱桥,主梁设计中采用整体节点式梁拱与正交异性桥面板的组合结构,采用大节段制造安装的方案。介绍了该桥的结构体系、关键节点、关键设计与施工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结合钢板桩围堰在某铁路桥施工中的应用,针对施工现场河道冲刷层厚、其下有2~3 m厚硬塑状黏土层的特点,为避免河床表面松散粉沙地质层受水流冲刷对施工造成影响,以及节约使用封底混凝土的原则,将钢板桩超长处理,达到围堰内清淤,不进行水下封底,直接抽干围堰内水后,浇筑20 cm厚混凝土垫层就可施工下道工序的目的,加快了工期,节省了资源,保证了质量。  相似文献   

13.
建筑基坑开挖对周边地表及建筑物影响较大,且其稳定性难以控制。为此,本文提出基于自稳式钢支撑基坑支护结构的建筑基坑开挖方法。以某地铁车站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稳式钢支撑基坑支护结构——双排围护桩与双排注浆钢管支撑相结合的支护模式,并布设针对建筑物、钢支撑和地表观测点,实时监测基坑开挖后邻近区域地表及建筑物沉降情况。结果表明:三个钢支撑极限承载力均达到1100 kN;采用自稳式钢支撑基坑支护结构邻近建筑物测点地表下沉幅度较小;基坑开挖对周边区域地表沉降影响存在时空效应,在地下水位较高条件下距离较近的周边建筑物受基坑开挖影响沉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宁波市轨道交通海晏北路换乘站基坑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液压伺服钢支撑与普通钢支撑的支撑效果。利用Plaxis 3D软件对第5道混凝土支撑替换为液压伺服钢支撑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钢支撑段,相邻液压伺服钢支撑段围护结构的水平,变形小22%左右,液压伺服钢支撑的支撑效果优于普通钢支撑。通过发挥伺服系统低补偿的优势,将伺服支撑段的第5道混凝土撑替换为3000 kN或4000 kN轴力情况下的液压伺服钢支撑,均满足规范对变形的要求。采用伺服钢支撑代替第5道混凝土撑的方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长沙市湘江大道浏阳河隧道下穿浏阳河,水下暗挖隧道K1+020—K1+110段,覆土厚度最薄处仅14 m,该隧道具有小净距、强风化、浅埋、水下暗挖的特点。以长沙市湘江大道浏阳河隧道暗挖段施工为例,介绍了该工程所采用的长短管棚和小导管相结合的超前支护、玻璃纤维锚杆超前加固、地面垂直注浆和全断面超前帷幕预注浆等复杂地质条件下暗挖段超前综合加固支护施工技术,有效地保障了暗挖段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初支二衬连拱隧道新型支护体系支护结构中钢架连接节点处为钢架的受力薄弱点,在隧道施工中应加强关注,但是,目前节点连接对于隧道初期支护钢架整体受力性能的影响仍不清楚,需要通过试验进行研究。基于此问题,按照初支二衬连拱隧道初期支护形式设置型钢、格栅分节及不分节四类构件,进行室内加载试验,研究设置节点对初期支护结构的力学性能影响,得到如下结论:设置节点会导致减小结构极限承载力,降低结构的强度、刚度,构件整体性下降;削弱型钢、格栅自身性能,降低型钢、格栅与混凝土间的协同作用,混凝土提前脱离工作;开裂提前,裂缝开裂、构件变形程度加重,构件出现斜拉破坏;对型钢混凝土类初期支护构件的影响要更显著,从结构内部来看,该影响体现在对钢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地应力千枚岩大变形隧道支护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乌鞘岭隧道岭脊段由于位于祁连山断褶带内F4-F7断层“挤压构造带”中,地层中储存了较高的初始地应力,当隧道掘进至较软弱的千枚岩地层时,高地应力便通过千枚岩位移而卸载,使得隧道结构位移较大。本文通过收敛量测,对不同支护参数的4个实验段支护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得到能有效控制乌鞘岭隧道岭脊段高地应力条件下千枚岩大变形的初期支护参数,指出翼缘较厚的H175型钢能提供较大的早期支护强度,特别是能保证钢拱架水平方向的安全与稳定。运用小直径岩石锚索锚固技术能对支护结构提供较大支护抗力,同时具有先柔后刚、先放后抗控制大变形的性能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宜万铁路别岩槽隧道F3断层突发性涌水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宜万铁路别岩槽隧道F3断层围岩破碎,为碎石土,局部溶隙、溶槽发育,有少量地下水,施工中按V级围岩采用超前小导管支护、格栅钢架支撑、网喷混凝土,采取台阶法丌挖。在初期支护完成3个月后,由于受地表强降雨影响,致使隧道线路右侧暗河(距隧道约10-20m)水量增大、水压升高,继而导致隧道初期支护严重开裂-变形,突发大规模涌水。本文主要分析了F3断层突发性涌水机理,介绍了F3断层突涌水的治理措施。 研究方法:突发性涌水后,现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安全监视下,采取工字钢环向加固和横向支撑,并对线路右侧边墙进行钻孔放水泄压。水量稳定后,对F3断层段采取径向加固堵水注浆;拆除变形格栅钢架,采用120钢架替换;并及时施作二次衬砌。 研究结果:通过采取“径向注浆加固-初期支护加强-及时施作二次衬砌”等综合技术措施,F3断层治理后,仅在局部位置出现渗流水,水量1m^3/h,治理效果良好。 研究结论:(1)通过别岩槽隧道F3断层涌水事故,当隧道周围(不超过100m)存在暗河通道等赋水条件,隧道开挖揭示囤岩破碎,那么,既使隧道开挖中未发生涌水,也难以保证初期支护完成后不发生涌水事故,甚至很难保让隧道完成后运营过程中不出现问题,随着“强本简末,为运营服务”隧道修建理念的提高,针对类似地质构造,做到提前防范,加强处理。(2)针对类似别岩槽隧道F3断层地质特点,采取径向注浆是一种有效的治理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9.
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为公铁两用双主塔钢桁梁斜拉桥,主塔总高度为330 m,采用C60钢筋混凝土结构,塔柱横梁以上为倒Y形。为满足斜拉索索盘上桥、上塔柱区域重型钢锚梁高精度吊装等需求,在中塔柱处采用2700 t·m自升式塔吊+托架+附墙结构的附壁式设计,托架结构由钢靴、压杆、压杆附墙、压杆联结系、支撑框组成。采用MIDAS/Civil软件分析了塔吊与主塔的共振影响;通过张拉精轧螺纹筋、槽口灌浆保证钢靴处有效传力,灌注微膨胀混凝土保证压杆处刚度及稳定性;通过空载、静载和动载试验以及信息化监控确保施工期间整体结构安全。附壁塔吊相比于传统落地式塔吊,既可充分发挥吊重能力,又能显著减少标准节用量及安装工期。  相似文献   

20.
地质雷达分段识别技术在隧道初期支护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隧道工程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隧道工程内有诸多的隐蔽工程,其质量的控制与检查过程存在许多困难。地质雷达检测法作为一种较先进的检测手段,具有快速、高效、无损等优点,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以遂资眉高速公路万家沟隧道的质量检测项目为依托,针对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钢架数量与实际不符等问题,提出钢架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分段识别,检测结果与实际验证的准确率达9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