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单个通勤出行者为研究对象,构造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Cross-Nested Logit模型,分析了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联合选择行为.模型以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子集和出行链模式选择子集的组合为选择集,描述了在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工作活动属性影响下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型联合选择行为,能准确刻画两个选择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完成模型标定.研究表明,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选择之间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出行者性别、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家庭交通工具、工作活动作息时间、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是重要影响因素.当上述因素发生改变时,出行者会优先调整其出行链模式而非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私家车通勤出行者RP和SP调查,分析了性别、年龄、驾龄、燃油价格等因素对班车通勤次数选择行为的影响,建立了基于Ordinal Logit(OL)模型的私家车转向班车通勤出行的频率选择模型。模型系数表明,驾龄小于3a的私家车出行者,在燃油价格上涨时,更倾向于班车通勤出行;驾龄大于3a的私家车通勤出行者,随着驾龄的增加,受燃油价格的影响越小,转向班车出行的频率越低。  相似文献   

3.
从个体出行方式选择决策机理入手,以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基于出行链构建了考虑回程因素的闭环通勤出行选择决策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个体对去程与回程两次出行感知程度的两类影响因素,模拟了回程过程的3种不同情境,研究回程加入不同活动情境下对整个闭合通勤链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并将考虑回程因素的决策结果与仅考虑单次出行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考虑回程因素的必要性.最后,以北京市典型通勤OD为例,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仅考虑去程时,小汽车方式优势凸显;而考虑回程因素时,回程过程中加入的不同活动将影响个体闭环出行链出行选择决策结果,小汽车将不再成为人们出行的最优选择,定制公交的优势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4.
通勤者因地域及个体特征差异造成选择行为显著不同,本文旨在识别这一差异并揭示城市不同空间通勤行为的可转移性.在分析上海市通勤出行行为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融入OD(Origin and Destination)变量的全空间及分OD空间的通勤方式选择模型,依据转移度量指标研究通勤出行模型空间可转移性.结果表明:全空间模型不能准确揭示不同出行空间通勤行为差异,除全空间模型可转移至内环外—内环内出行空间外,其他空间模型均不可转移;此外,各空间通勤者更偏好常规公交、地铁,且不同出行空间通勤者偏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已有的居民低碳通勤出行SP数据,应用直觉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样本进行聚类,识别居民对低碳通勤出行所持有的主观态度类型.构建不同类型居民低碳通勤出行意愿的MIMIC模型,研究持有不同主观态度的群体其行为意愿形成机理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居民低碳通勤出行的主观态度可划分为积极、中立、消极三类;主观态度与个体出行方式选择和低碳通勤出行意愿之间均存在相关性;持有不同主观态度的群体,作用于其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的构成,影响因素对行为意愿作用的路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王雯静  干宏程 《城市交通》2010,8(3):36-40,6
研究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有助于引导私人小汽车出行者改乘轨道交通出行。以上海世博期间驾驶人的通勤出行为研究对象,通过RP和SP调查采集驾驶人实际通勤出行情况和世博期间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得到小汽车相比轨道交通的出行时间节省量和费用差与是否选择轨道交通存在联系。应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建立二项Logit模型。结果表明,驾龄较短和低收入的驾驶人更愿意选择轨道交通,年轻驾驶人(相比年长者)、频繁使用小汽车者更愿意选择小汽车出行。  相似文献   

7.
理想通勤时间对住址选择及职住关系、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和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等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以昆明市为案例,研究了理想通勤时间的分布及其与实际通勤时间的差异,并基于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理想通勤时间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理想通勤时间在[10,20)min区间所占比例最大,并不总趋于0,这印证了通勤出行具有一定的正效用.71.3%的通勤者对实际通勤时间不满意,期望缩短通勤时间,仍有8.4%的通勤者的理想通勤时间大于实际通勤时间.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居住区位对理想通勤时间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家庭通勤活动对儿童接送行为决策过程的内在影响机理,本文基于活动理论与时间地理学方法,应用昆明市居民出行日志调查的第一手数据,以家庭为分析单元,构建基于活动的二维时空出行链,剖析家庭中儿童陪伴出行的时空间特征及其典型接送模式;提出通勤制约度概念,量化家长通勤活动的时空间制约程度和相互影响程度,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当男女家长双方通勤制约度均衡时,相互制约影响强烈,家庭内部会优先选择制约度最小的接送模式,然后再根据家长与儿童出行路线的匹配程度来确定接送人员,接送工具决策处于整个决策过程的最末位.当男女家长双方通勤制约度不均衡时,家庭内部则优先选择通勤制约度低的家长接送儿童,再确定接送工具和接送模式,接送行为上升为家庭活动模式的优先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居民就业范围的扩大,通勤出行距离不断增加,通勤时段逐渐延长,使通勤出行日益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居民的通勤出行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进而掌握通勤出行的规律,改善通勤出行的交通环境.本文首先从出行时间特征、出行距离,出行时耗、交通方式选择等方面对通勤出行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给出了通勤出行的评价体系,通过将logit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得到通勤出行方式的服务水平;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0.
乘客差异化需求对公交出行满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于公交出行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指标的制定、乘客意向信息采集等方面,对出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缺少深入分析。结合安徽省铜陵市居民公交出行意向调查数据,对通勤乘客和非通勤乘客的公交出行服务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乘客公交出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通勤乘客更重视公交服务的经济性、便捷性和可达性,而非通勤乘客更重视可靠性和舒适性;经济性和可达性需求对通勤乘客满意度有显著积极影响,而便捷性、可靠性和舒适性需求对所有公交乘客满意度均有显著消极影响。由此,针对两类乘客分别提出提升公交出行满意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迁居个体长距离、长时间的通勤现象,以南京迁居人群通勤出行多源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迁居人群个人家庭属性、迁居属性、建成环境属性及通勤属性,建立迁居人群通勤时间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属性对通勤时间的影响. 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 回归确定决策树模型入选变量和通勤时间离散值,利用C4.5 算法建立迁居人群通勤时间决策树,以决策树结构揭示不同背景下迁居个体通勤时间模式特征. 结果显示,相较于个人家庭属性,职住同区、通勤出发时刻、住房类型、通勤距离、通勤方式及社区至主干道的便捷程度对迁居个体通勤时长的影响更为显著,侧面反映社区微观建成环境优化政策更利于提升迁居个体通勤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迁居个体长距离、长时间的通勤现象,以南京迁居人群通勤出行多源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迁居人群个人家庭属性、迁居属性、建成环境属性及通勤属性,建立迁居人群通勤时间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属性对通勤时间的影响. 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 回归确定决策树模型入选变量和通勤时间离散值,利用C4.5 算法建立迁居人群通勤时间决策树,以决策树结构揭示不同背景下迁居个体通勤时间模式特征. 结果显示,相较于个人家庭属性,职住同区、通勤出发时刻、住房类型、通勤距离、通勤方式及社区至主干道的便捷程度对迁居个体通勤时长的影响更为显著,侧面反映社区微观建成环境优化政策更利于提升迁居个体通勤效率.  相似文献   

13.
汽车保有量取决于城市的土地开发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就业、住房、休闲、教育和购物条件以及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收入和家庭规模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出行目的地和出行方式的选择,而家庭住房位置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应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和澳大利亚墨尔本两座城市数据,分析了城市总体用地水平和人均水平、家庭人口及其距离工作地点的路程等对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影响,建立了家庭汽车拥有量多项式逻辑模型。模型表明,城市扩张是影响家庭汽车拥有量的主要因素,利雅得市家庭汽车拥有量在2辆以上,而墨尔本市不少于1辆。  相似文献   

14.
研究职住空间失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对职住分离的态度和偏好,并有助于在制定政策时考虑通勤者更真实的需求和期望.本次研究采用理想通勤时间和实际通勤时间的匹配程度来度量职住空间失调,并以昆明市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通勤者认为他们的职住空间是失调的,有41.04%的通勤者遭受重度空间失调.进一步,基于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职住空间失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出行方式、居住区位、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有无小孩对职住空间失调有显著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对通勤时间的态度和偏好的异质性,更长的通勤时间并不总是意味着职住空间更加失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铁刷卡数据的通学模式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距离的通学出行是导致中小学生被家长用小汽车接送的关键因素,鼓励中长距离通学学生使用地铁出行可以减少他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本文在考虑潜在接送行为的基础上,利用地铁IC卡刷卡数据研究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的地铁通学模式.通过识别出地铁通学人群及对应的通学记录,把学生地铁通学行为分为只去不回 (HTSO)、只回不去 (STHO)、往返 (SHUTTLE)和其他(OTHERS)模式,并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学生出行特征、所在区位、居住地及学校周边建成环境特征对其地铁通学模式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学生的出发时刻、出行频率、居住地区位、学校区位及建成环境对地铁通学模式有显著影响,且居住地和学校周边建成环境对学生通学模式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从提高个体在价格调控策略下的绿色出行意向入手,制定价格调控策略的辅助措施是提升价格调控策略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出行决策行为变化自调节阶段模型,构建了价格调控策略下的居民出行方式决策过程概念模型.利用拥堵收费和奖励策略下的出行方式决策心理调查数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了拥堵收费和奖励策略下不同机动化出行习惯强度个体通勤与非通勤出行方式决策心理的差异化特征.最后,针对出行方式决策过程中动机形成阶段,计划行为阶段,以及实施计划阶段的心理特征,分别提出了价格调控策略的辅助措施,为价格调控策略实施提供了更好的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通勤出行简单链和复杂链的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通勤出行简单链和复杂链的选择行为,对于推动出行行为研究和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用交叉列联表方法分析了家庭属性、个体属性、土地利用属性、出行属性和工作活动安排对个体简单链和复杂链选择行为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个体选择简单链和复杂链的二项Log istic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工作人数、职业、年龄、居住小区、上班出行方式、上、下班时间是影响个体选择简单链还是复杂链的显著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