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道路交叉口可变车道诱导标志的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道路交叉口渠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拓宽交叉口进口段的宽度,增加进口车道数。  相似文献   

2.
上海世博会可变车道设置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上海世博交通顺利运行不能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供给,更要提高已有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由世博出行需求与供给矛盾出发,说明实施世博可变车道技术的必要性。重点考虑世博交通与日常背景交通之间的协调,提出世博可变车道的设置原则。以上海市林浦路为例,从可行性、方案设计、控制系统、相关设施设置、配套措施五个方面分析世博可变车道的实施方案。最后,对林浦路设置可变车道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饱和度指标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可变车道技术可显著减轻早晚高峰主流向交通压力,提高世博通道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交叉口右转车行驶特征出发,采用一种适宜右转车行驶的线形-非对称基本曲线作为右转车道线形,以此为依据探索出一种右转车道几何设计新法-线形法。文章还对线性几何参数的选择和计算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实施的方法和实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京汉中门桥路段的潮汐交通量的统计调查,结合方向系数、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等交通性能指标,对南京市“潮汐交通”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可变车道设置条件对该路段可变车道的设置进行了论证分析,探讨了该路段实施可变车道的可行性和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2):158-160
基于主预信号协调控制的交叉口可变车道,在车道功能转换时,其转换过程的延误不可忽略。通过分析车道功能转换过程的车辆到达-驶离累计曲线图,得出不同情况下延误计算公式。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延误公式的选取及计算,最后讨论了不同因素对转换过程延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交叉口设计是道路交通设计的重要内容,适宜的交叉口设计是保证道路通畅的关键,应当引起设计者的足够重视。解放北路—光明路交叉口(北门环岛)位于乌鲁木齐市区中心,是东西向和南北向干道的交汇处,交通地位显著,由6条道路不规则交叉而成,交叉口交通情况复杂,交通组织困难。2009年为加强中心城区东西向通道的建设,光明路、青年路拓宽为双向8车道。该交叉口作为主要节点,需要重新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内可变导向车道利用效率低、交叉口延误大等问题,基于车辆感应控制技术,对可变导向车道转向功能变换时刻及车辆清空时耗进行研究;并利用VISSIM仿真技术对单个交叉口延误进行评估。研究表明,合理选择可变导向车道转向功能变换时刻以及合理设置清空时间,能够提高可变导向车道利用效率,减少交叉口延误。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假设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基于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车流运行特征,构建了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延误计算模型;以周期时长、主预信号控制、逆向可变车道长度及饱和度等为约束,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和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交叉口信号配时双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选取南昌市某交叉口分析了其设置逆向可变车道后,在高、中、低流量及不同左转比例下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在不同流量下均能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减少延误,且更适合高流量交叉口;当高流量交叉口左转比例大于 20%时,交叉口通行效率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通过交叉口进口、出口车道数平衡性的分析来评价交叉口。给出了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车道数平衡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以典型的拓宽式多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为例,通过实地勘测,计算每相位下的进口、出口断面的通行能力,根据计算结果评价分析交叉口进口、出口车道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浦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单纯依靠新改建道路或限制机动车保有量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市面临的拥堵难题。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制定科学的交通组织方案,是实时、动态缓解城市拥堵状况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是交通管理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交通管理部门在对张江高科技园区周边龙东大道/金丰路口进行交通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 50/T178—2014)于2014年5月1日起施行,用以规范指导重庆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工作。《规范》编制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公交优先,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的指导原则。《规范》的创新之处包括:根据建成区环境和地形特征执行有差异的设计标准以适应实地环境、避免过度建设;明确平面交叉口选型的考虑因素和选型办法;细化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停车视距等。此外,《规范》还详细规定了设计车型、行人过街设施、路缘石转弯半径、无障碍过街设施、公交站台长度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统计方法研究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交通冲突,分析了非机动车在信号控制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安全.研究表明,非机动车交通流率的增加将导致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冲突的增加.对于机动车车头时距和非机动车及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而言,存在一个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冲突的高发区域;而在该区域的左右两侧,交通冲突趋于减少.最后,针对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的内在机理提出5项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流潮汐现象导致了路段双向通行能力利用不均衡,早、晚高峰时段交通需求的不对称导致了早、晚高峰时段拥堵路段不具有空间对称性.本文从城市交通网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对早、晚高峰时段可变车道设置方案进行综合决策的方法.以交通均衡理论为基础,以降低城市交通网络高峰期出行总费用和减少可变车道设置管理成本为目标,建立了一主二从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为可变车道设置的决策方案;下层根据上层决策方案分别对早、晚高峰时段交通需求进行交通分配,并设计了求解模型的遗传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与不设置可变车道方案、早晚高峰时段分别设置方案进行比较,早晚高峰时段综合设置方案减少了系统总费用.  相似文献   

14.
信号交叉口直右共用车道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弥补国内对直右共用车道通行能力研究的不足,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交通流运行特性.根据实测数据,运用统计学中的T检验法对不同转向车辆的饱和车头时距进行了分析,发现直右共用车道上直行车辆和右转车辆的饱和车头时距存在显著性差异;然后运用饱和流率修正理论和概率论方法,给出了适用于我国现阶段道路交通条件下直右共用车道通...  相似文献   

15.
周洁  邵长桥  荣建 《交通标准化》2010,(15):88-92,268
针对北京市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调查高峰时段若干左转转角约为90°的专用多(双、三)左转及直行车道组的车头时距、周期流量、大型车比例等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出多左转车道和大型车车道使用特性及双、三左转车道不同车道位置饱和流率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交叉口设计中,部分信号交叉口共用车道的进口道部分会拓宽形成短车道,由于短车道长度的限制,存在因车辆排队溢出而造成阻塞的问题.本文考虑了交通流的概率特性,分析了短车道排队阻塞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以短右车道为例,建立了基于概率论的短车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然后,建立VISSIM 仿真模型,通过典型算例对本文模型、HCM方法及仿真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讨论了直行车辆比重对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及短车道长度、机动车流量对短右车道交叉口车辆延误的影响.该模型对于准确计算信号交叉口短右车道通行能力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次要道路进口道机动车辆的运行特征,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影响次要道路进口道机动车辆速度变化的各种因素.提出和验证了理论分析,构建了预测模型,探讨了其对交通安全的潜在影响,并提出改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次要道路机动车辆在由路段进入次要道路的进口道时进行了减速;小客车驾驶人倾向于采取更剧烈的刹车.随着主要道路平均车头时距的减小,次要道路进口道机动车辆的减速度增加.当次要道路的机动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进入交叉口进口道时,将倾向于采取猛烈的减速操作.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中的绿灯间隔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平 《城市交通》2010,8(5):73-78
绿灯间隔时间是保障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流运行中,上一相位清空交通流与下一相位进入交叉口的交通流不发生冲突的安全间隔时间,包括黄灯时间和全红时间(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红灯+黄灯时间),是影响信号控制交叉口安全和效率的关键参数。然而,目前国内还没有绿灯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国家标准。首先介绍了绿灯间隔时间的基本概念及国内研究概况,然后分析比较了各国绿灯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包括清空距离、进入距离、清空速度、进入速度、坡度、车辆长度、通过时间)。最后提出了我国绿灯间隔时间的计算准则、具体计算思路、分层分析方法及相关参数取值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公交专用进口道设置前后交叉口运行效率做出评价,定量分析其对公交车辆运行的改善效果及对社会车辆的影响,通过分析各种实测饱和车头时距,提出考虑公共汽车形成车队行驶影响的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大车修正。进一步提出有、无公交专用进口道情况下的社会车辆、公交车辆和车道组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了仿真验证。模型分析表明,公共汽车形成车队行驶会对通行能力产生正面影响,设置公交专用进口道对社会车辆的影响没有预期的严重,当公共汽车在一定比例的情况下可能同时提高公共汽车和社会车辆的通行能力。最后通过实际交叉口案例分析,对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