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街道设计是各个国家积极探讨的设计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共有的城市交通问题,梳理《印度街道设计手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从印度街道现状问题出发,首先回顾印度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围绕《印度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介绍印度街道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并对共享街道、快速公交系统、街道摊贩等重点议题进行探讨。同时,对《手册》中街道设计元素、街道设计模板、交叉口设计模板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解读。最后,从设计理念、设计重点、设计模板、设计流程、操作方法等方面提出《手册》对中国街道设计的启示,并对如何借鉴《手册》以适应并补充中国的街道设计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李雯  兰潇 《城市交通》2014,(2):10-17,94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街道设计主要以机动车为主导,标准化的技术主义街道设计范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现在,全球的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正在扩大他们对街道的认识,对街道的定义从机动性转向宜居性。一股推出“街道设计手册”的热潮随之出现,街道设计的内涵与使用方式被重新定义。通过分析街道为什么是城市最具潜力的公共空间,总结世界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基于地区发展特色,选取5个代表性的街道设计手册,从中提炼出街道设计的“需求金字塔”,总结其中涵盖的主要内容、设计原则、成功元素和面临的挑战,并对街道设计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兰潇  李雯 《城市交通》2014,(2):36-49
饱受汽车拥堵困扰的阿布扎比,迫切需要寻求向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转变,《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应运而生。《手册》以步行优先为前提,以体现多元需求平衡为特色,按照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顺序划分通行优先权等级。同时结合“用地环境属性”与“道路承载力属性”提出街道分类与指引,尤其在街道功能划分与模块化横断面设计方面独具特色。在引导阿布扎比的街道设计向更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同时,其诸多创新和亮点同样值得中国城市在发展转型中借鉴,以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稳步转型。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街道设计理念内涵和城市道路交叉口特征,提出了慢行友好目标下的交叉口精细化设计指引,通过优化交叉口缘石半径和机动车道宽度、明确慢行交通过街路径等方式,保障慢行交通路权,体现慢行友好的设计理念。以上海市杨浦区政通路—淞沪路交叉口为实践案例,通过缩小缘石半径、前置行人过街横道线和非机动车停车线、渠化非机动车进口道等方式,改善了大尺度交叉口的慢行过街体验,提升了人性化交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2016年《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出版,新型街道设计理念开始在中国受到关注。首先梳理街道设计理论发展的国际背景和中国经验。从街区层面的街道设计以及单条街道的设计改造两个层面,探讨街道设计的方式、方法。从老旧社区街道改造、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改造、新城街区街道提升、街道界面共享改造四个角度,介绍上海市的街道改造经验。总结适宜人居的可漫步街道设计要点:强调空间尺度宜人、沿街活动多样性、为社区居民出行提供人性化的设施与绿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首部《公路交通安全手册》(简称《手册》)(初稿)近日编制完毕。《手册》从安全性能的角度对公路的规划、设计、养护改造、路侧环境的改良提供选择方案,以便为公路设计、管理人员和公路投资规划决策人员提供公路交通安全性定量分析的参数和方法,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7.
8.
追求精细化的街道设计——《伦敦街道设计导则》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交通政策就在向整合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方向努力。伦敦交通局于2004年发布了《伦敦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并于2009年修订。该导则作为"更好的街道"计划的一部分,对伦敦市区的街道项目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通过叙述伦敦市街道形态与规划政策的演变,介绍《导则》的政策背景、概要内容及设计原则。从设计流程、材料面板、街道设计指引几个方面解析《导则》的特点。通过研究伦敦市的道路形态和街道设计现状,评述《导则》的落实与应用情况。最后,从全过程精细化指导、规范标准补充、街道设计理念转变三个方面总结《导则》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对于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和促进城市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昆明市为例,介绍了《昆明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时针对本地情况进行的目标定位思考、体例比选和成果形式的定制。总结了《导则》编制的主要特色:对路权保障和品质提升提出较高标准;对接实际工作中的现实挑战,提供解决办法;提出“导则+自评表+部门版”应用模式,方便部门管理。《导则》从条文的侧重点与成果形式的定制化两个方面最大化适应昆明市本地特征,是城市管理的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10.
11.
高克跃 《城市交通》2014,(1):61-65,73
中国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更加侧重于解决机动交通问题,较少考虑人在街道上的活动需求,以及街道空间的设计问题。首先追溯"街"和"路"的概念起源、比较国内外"街"和"路"的概念差异。指出"街"强调公共活动空间属性,"路"强调交通通过性,二者在空间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对象以及交通特点方面均有不同。探讨中国与英美国家、日本城市道路分类的异同,指出英美国家及日本对"街"和"路"在概念上有明显区分。详细阐述街道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同时应满足人对街道的使用需求,使其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和可替代性,并做到绿色环保以及与立体空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中各种交通参与方式的交汇点,也是交通行为的冲突点和交通事故的多发点。合理的行人过街交叉口设计是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前提。在对交叉口行人过街常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道路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的研究,结合船体放样教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城市道路网饱和或过饱和流量状态时的交通特点及出行者在同 一起、终点间的多条路线上要进行路线选择的出行行为,在网络平衡分 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饱和或过饱和流量道路网的优化设计模型,从而为 路网能力的规划决策提供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中间分隔带对比分析及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  陈恺  何铁军  黄卫 《城市交通》2007,5(3):86-91
中间分隔带不仅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也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进行有效交通组织的重要交通设施.通过对不同型式分隔带各自优缺点的分析,认为绿化带式的中间分隔带对保障行车安全最为有利.同时,这种分隔带为配合交通组织与管理以及将来的道路改造,都提供了充裕的条件.之后对绿化带式的中间分隔带宽度、开口型式以及转向车道的设置等设计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切实转变以往城市道路“重工程、轻功能”的设计模式,针对江苏省城市道路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在道路建设流程上强调功能导向型交通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环节之间的深度协作。在设计内容上强调回归多种交通方式共享的道路功能,改革道路路权的分配模式,整合城市空间资源,加强交通与用地、景观、人文的有机协调等,从而营造以人为本的道路交通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集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聚焦在制造业领域,对服务业集群的研究尚不多见,更未见对法律服务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分析了纽约市法律服务业集群的现状、特征、空间布局及形成机理;并根据对上海法律业实地调研结果及统计数据、上海市发展战略及区位优势,分析了上海法律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法律服务业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推进法律服务业初始集群形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全球近60座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针对中国中小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C模式概念,即步行和自行车导向型交通模式。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分析C模式下的典型问题与居民出行需求。基于此,提出适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的C规划3C理念,即具有中国特色、步行和自行车友好、跨越用地边界的街道规划。C规划的重点是利用并连通既有城市支路与街巷,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优先通行的廊道网络;C设计的重点是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特征和公众意愿,通过跨界设计实现不同出行群体的和谐共生。以沧州市核心区为例进行规划实践并展示典型街巷设计案例。  相似文献   

19.
盛来芳  宋彦 《城市交通》2012,(2):33-39,74
纽约地铁历经100多年的建设和运营,其高峰时段的过度拥挤和财务亏损一直是困扰纽约市政府和居民的难题.结合纽约城市扩张中土地利用形态的演化,重新梳理纽约地铁的建设和运营历程,并从票制、客运量、运营组织模式以及土地利用四个角度分析纽约地铁的运营绩效特征.通过考虑规模效应和“峰值效应”,发现纽约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利用形态的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