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运强国建设与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海运强国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海运业的发展,还应兼顾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同时,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中,应注重发挥海运业的主导作用,借助海运强国建设,带动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在对海运强国建设与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综合运输的视角,就如何加快推进海运强国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枣庄水运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枣庄水运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枣庄水运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  相似文献   

3.
观点     
《中国海事》2013,(1):3-3
要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扎实推进综合枢纽建设;要强化政策创新确保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信息与资料     
港口规划 港口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编制,体现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的原则,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江河流域规划、防洪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水路运输发展规划和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规划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规划相衔接、协调。 港口规划包括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 (摘自《港口法》) 交通部日前下发的“推进沿海港口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近期港口建设发展的要求是:确保完成“十五”建设规划,建成 16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 3.3 亿吨(集…  相似文献   

5.
我国将从六方面积极推进内河航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0,(1):35-35
<正>本刊从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获悉,2010年,交通运输部将把加快内河航运发展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有效举措和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紧制订"十二五"时期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完善政策导向和法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加大投资力  相似文献   

6.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1,(3):201-201
<正>2011年5月26日,《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规划》全文由十章组成,大致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二部分是专业篇,分别提出了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以及公路、水路、民航和邮政发展的重点任务。第三部分是专题篇,包括交通科技与信息化、绿色交  相似文献   

7.
动态     
《中国海事》2011,(3):78-79
交通运输部进一步推进内河航运发展 2月18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交通运输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李盛霖强调,各司局、各单位要深刻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共同促进内河水运又好又快发展。他要求贯彻落实《意见》要充分体现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关键是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内河航运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关系;重点推进与全面推进的关系;项目建设进度与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的关系;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010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出席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坚持服务生产、改善民生,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开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交通拥堵、运输效率较低等问题。货滚甩挂运输这种高效的新型综合运输方式,是现阶段中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文章在对陆海货滚甩挂运输模式及其战略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发展的对策,以供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业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水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低碳运输方式。加快发展内河水运,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  相似文献   

11.
<正>一、"十二五"期间我国航运发展基本概况(一)十二五规划对交通运输业的总体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草案设专门章节规划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列出了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的建设重点。规划纲要提出: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的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在4个方面重新审视港口集疏运铁路发展的问题。从历史维度、国际维度、技术经济维度、现实维度认识运输结构调整战略实施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立足于发展港口集疏运铁路的现实意义,认为加快发展港口集疏运铁路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从运输规模、发展重点、建设成效等3个方面提出港口集疏运铁路中长期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港口集疏运铁路当前发展需要着力应对的问题。这些分析可为推进铁水联运发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远洋航务》2009,(2):21-21
1项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大部门体制下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努力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好交通运输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2010年12月28日在与令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坚持服务生产、改善民生,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开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2,(2):158-158
据报道,《“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在2012年3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会议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原则。一是安全质量,建立严格的安全监管和质量管理制度,并贯穿于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阶段。着力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二是合理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格局、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相适应,实现通道畅通、枢纽高效。三是优化结构,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四是适度超前,在满足现阶段客货运输需求基础上,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
李盛霖部长在珠江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服务业、推进水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部在安排明年主要工作和编制“十二五”规划中,将把加快珠江航运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把加快珠江航运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研究建立加快推进珠江航运发展的部省区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利益关系,着力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陆民敏 《中国水运》2010,334(8):50-51
<正>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是现代交通发展的普遍趋势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主要运输方式组成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各自的技术特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交通综合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运》2011,(1):66
到2015年初步形成涵盖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本刊讯(记者黄迪)2010年12月28-29日,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会议代表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提出,"十二五"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交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发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交通运输领域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有哪些?如何让群众出行更便利、运输衔接更顺畅、物流运输成本更集约?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3月6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20.
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在设施总量规模、运输能力供给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交通运输已开始进入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进、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新发展阶段。但从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来衡量,仍有相当差距。“十一五”期间,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全面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有效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突出抓好铁路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完善监管制度,推进运输市场化进程,促进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