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道路疲劳试验的内容之一,就是用车辆在被测路基上进行反复多次的碾压,并将碾压的次数,作为综合分析被测路基的一个重要参数.道路疲劳试验常见的计数方法,多采用人工计数或用机械传动控制点动开关的电子计数.本文在分析了上述两种计数方式存在的弊病后,提出了一种原理先进、性能优越的非接触式计数器,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道路疲劳试验的内容之一,就是用车辆在被测路基上进行反复多次的碾压,并将碾压的次数,作为综合分析被测路基的一个重要参数.道路疲劳试验常见的计数方法,多采用人工计数或用机械传动控制点动开关的电子计数.本文在分析了上述两种计数方式存在的弊病后,提出了一种原理先进、性能优越的非接触式计数器,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同相供电有源补偿的特性与最小容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最小补偿装置容量,对补偿电流、补偿容量和有源滤波装置容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补偿装置容量与负载接入的端口无关,改变负载接入端口只能改变三相补偿电流的分布,不改变补偿装置容量;补偿装置容量与负载容量和功率因数角有关,当功率因数角在0~π范围内变化且完全补偿时,补偿装置容量在1.0~1.2倍负载容量范围内变化;补偿... 相似文献
5.
董雅宏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0,39(4)
为提高盘形制动装置的设计效率,基于SolidWorks和ANSYS Workbench搭建高速动车组盘形制动CAD/CAE一体化设计平台.利用SolidWorks CAD模块进行盘形制动装置的结构设计,使用SolidWorks Motion模块进行盘形制动装置的机构运动仿真,将运动载荷引入SolidWorks Simulation模块进行结构强度校核,使用ANSYS Workbench进行制动盘热机耦合分析.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所建CAD/CAE一体化设计平台可以快速的验证配合关系,确定制动倍率,验证紧急制动距离和完成制动零件校验.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非接触式交通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接触式交通检测技术具有检测范围大,安装维护方便等优点,在高速公路动态交通数据采集中不断得到应用。本丈在分析各种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特性和精度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验,研究了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的应用功能、基于微波一线圈的组合应用及其数据融合。实验结果表明,非接触式交通检测技术在高速公路动态数据检测中可以使用,但由于受检测精度、数据类型、范围与安装使用条件的影响,不宜单独使用;通过非接触式与接触式检测技术的组合应用,克服了接触式检测器难以维护的缺陷,并且多检测技术数据融合的检测精度比单一检测技术提高10%~15%。 相似文献
7.
目前,钢轨非接触检测系统——URail系统的原型机开始投入试验并评估其商业价值。该技术是由意大利Tecnogamma公司和美国TTCI公司(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CenterInc,简称TTCl)合作开发。 相似文献
8.
磁浮列车受流器设计依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短定子线性电机驱动的磁浮列车的电能是通过受流器件供电轨上获取的。在分析磁沲列车运行姿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磁浮列车受流器主要设计依据,该依据已经在青城山磁浮列车示范工程磁浮车辆受流器设计中得到的应用,同时,也可作为城市轻轨车受流器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非接触移动供电系统参数扰动的产生、传播及影响机理,首先采用广义状态空间平均建模方法,建立了4种基本双边谐振补偿拓扑的系统不确定模型;其次,研究了电磁耦合机构相对距离和工况变化导致的互感及负载扰动特性,并依此推导出软开关调制模式下的系统频率扰动规律;第三,基于参数扰动模型分析了互感、负载及频率变化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并通过计算系统结构奇异值分析了不同补偿拓扑系统的鲁棒稳定性;最后,针对一套双边串联谐振补偿系统,对互感及负载偏离标称值条件下的系统鲁棒性进行了验证实验.实验波形表明:当互感和负载分别在标称值(12.15 H、5.00 )与摄动值(9.51 H、12.55 )之间变化时,系统仍然是鲁棒稳定的,采用PI控制能较好地抑制其对负载输出电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磁悬浮列车信号通信系统的构成,功能及实现方法,针对磁悬浮列车的特点,分析了整个系统的信号流向,着重叙述了车内设备和地面设备间的数据交换方法,提出几种系统组成方案,通过对比,结合实践,确定了符合现阶段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磁浮列车与轮轨高速列车对线桥动力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德国Transrapid高速磁浮列车和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为基础,通过建立高速磁浮、轮轨列车与线桥动态相互作用模型,计算了不同行车速度(100~500km/h)和不同桥跨(12~32m)情形下高速列车与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并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磁浮列车在高速特别是超高速运行条件下的乘坐舒适性明显优于轮轨高速列车;磁浮与轮轨高速列车作用于轨道的每延米荷载大体相当;高速磁浮列车对小跨度(22m以下)桥梁的动力作用小于轮轨高速列车,而对中等跨度尤其是大跨度桥梁,轮轨高速列车较高速磁浮列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磁浮列车机械制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磁浮列车的机械制动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机械制动系统的模型。在机械制动系统的模型基础之上对几种控制方式作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PI调节的自适应控制方式比PI调节的性能好,达到了制动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优化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经济节能运行,提出了一种电气化铁路同相储能技术研究方案.该方案基于运行图和历史数据,以负荷削峰为控制目标,实时控制储能装置充放电,治理以负序为主的电能质量问题;同时,降低系统对设备容量要求,节省运行费用,并能有效利用列车再生制动能量.以京沪高铁实测数据分析了同相储能供电系统解决负序的有效性,并以飞轮作为储能装置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最后分析了同相储能供电系统的经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同相储能供电技术可取消50%电分相环节,治理负序的效果由储能装置功率决定,当储能装置功率为牵引负荷功率95%概率大值的10%时,可降低负序限值10%.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铁、动车和重联机车端部通道中,车门安装结构与贯通道安装结构存在的结构重复问题,本着轻量化、模块化设计的理念,通过对动力车端部通道的结构改进,实现了动力车端部车门安装与贯通道安装的结构集成.该结构的改进有力推动了时速160 km动力集中动车组品质的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5.
CLC型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输出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对CLC型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的控制,基于离散映射方法,完成了系统模型的构建,对
周期不动点进行了解析描述,得出软开关频率点的求解方法和不同频率点上输出功率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平均功率平衡的控制方法,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频率点的组合控制,
能够使系统在最大41ms内完成在20~50V之间的双向跳变,以满足不同的系统输出要求,开关器件工作在软
开关状态. 相似文献
16.
无接触网供电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大功率无接触电能传输的实际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论证,其中电磁感应导致的涡流发热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依据电磁感应原理和传热学,建立无接触网供电车辆感应加热模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无接触网供电车辆热场分布,对不同载荷工况下的车辆的发热情况进行数值仿真,并对采用散热器和风冷两种散热方式的接收线圈的散热性能进行对比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接收线圈和转向架温度升高明显;随着发射线圈电流增加以及气隙距离的减小,车辆各个部位的温度都有上升趋势;装有散热器的接收线圈最高温度比不含散热器时降低了126.0 ℃,通过改变散热器的传热系数能进一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性能;采用风冷散热方式接收线圈温度降低了131.2 ℃,与散热器相比,风冷的散热性能略好,且随着风速增加风冷效果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7.
汽车悬架系统承受着路面传给汽车车轮的各个方向的力,同时担负着保证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重任,是汽车各总成中磨损较为严重的部分之一.本文借鉴电磁悬浮技术在磁悬浮列车上的成功应用,结合汽车悬架系统的基本结构,提出电磁式电控悬架的想法,并把传统的电控悬架的特点与之相比较.电磁式电控悬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摩擦,增加行驶平顺性,简化悬架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