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一台装有双凸轮和可变正时机构的4缸直喷汽油机上进行了内部EGR率对理论空燃比下SICI模式的燃烧和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升程凸轮下,负气门重叠(NVO)角度在150°~50°CA范围内时,能够实现稳定的SICI燃烧.随着NVO角度的减小,内部EGR率减小,SICI燃烧的稳定范围向高负荷拓展,最佳点火角推迟...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可变气门正时和知程电子控制配气机构的作用,介绍了其结构,说明了其控制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3.
国外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研究进展—机构篇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苏岩  肖敏 《汽车技术》1999,(6):10-14,43
综合国外汽车发动机可变本气相位技术的发展状况,概述了可变配气相位技术的意义和应用,对现有配气机构进行分类。介绍了国外的10多年已形成产品的典型实用机构,剖析了机构原理,并对VVT技术在我国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种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连续可变气门升程(CVVL)机构,气门升程可在0~9.5 mm连续可变,为该CVVL机构设计计算了凸轮型线和中间摇臂型线。利用GT‐Power对该机构进行了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在所有气门升程下,气门具有相同的开启、落座缓冲段,气门动力学性能良好;凸轮与滚轮接触应力偏大,分析了应力偏大的原因,并指出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自主设计研制的压电喷油器,利用喷油规律测试仪,试验研究了压电喷油器的喷油规律,并分析了喷油器在不同轨压和控制脉宽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和喷射能力.结果表明:在不同轨压和控制脉宽下喷油器进行喷射时,喷油持续期较为稳定;当轨压从120 M Pa增加到160 M Pa时,喷油开启响应延迟仅增加了约14.5%;当控制脉宽从1.0ms增加到2.5ms时,喷油关闭响应延迟减小了约14.9%;喷油器进行多次喷射时,主预喷标准差分别仅为0.4和0.3左右.  相似文献   

6.
可变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汽车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VVT)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在汽油机、柴油机以及二冲程发动机上应用的优点,并对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可变相位技术中的可变因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解决发动机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性能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汽车发动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关键,而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之一,文章介绍了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在各大公司所推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指出宝马公司的Valvetronic系统能使发动机在进新鲜空气时更顺畅,而且还可对其升程进行连续性微调。提出随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逐渐成熟并被高性能发动机采用,因此能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降低排放。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发动机配气相位技术概念,对发动机采用不同的可变配气相位技术进行了分析,指出无凸轮轴驱动可变配气相位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张力  吴俊刚  徐中明  苏伟  黄琪 《汽车工程》2006,28(3):308-310,315
在摩托车发动机单顶置凸轮轴配气正时机构的结构形式基础上,研制一种可切换凸轮型线的VVT机构,具有2套可切换的进气配气正时参数。对VVT机构调整摩托车发动机热力循环过程和运行参数进行分析。结合JH125摩托车发动机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该机构结构简单、对原机结构改动小、成本低,能够实现配气相位的可变控制,有效改善发动机性能,可广泛应用于中小排量摩托车发动机。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调节配气定时参数降低燃油消耗及减少排放机理的基础上,对比了进气门定时单独连续可变,排气门定时单独连续可变,进排气门定时联动连续可变及进排气门定时独立连续可变4种可变气门定时技术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其在汽油机上的应用策略.最后,使用这种策略对配有进排气门定时独立连续可变技术的汽油机进行了气门定时优化试验,并...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车辆的换挡品质,提出了一种用于自动变速器的电液比例换挡阀,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建立了电液换挡阀中流量阀打开和关闭时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对比例换挡阀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建模和仿真方法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供油压力12bar、电磁阀供电电压24V的情况下,电液换挡阀的建立压力的响应时间约为70ms,卸压时间约为50ms,满足实际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利用CFD三维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1台缸内直喷汽油机的进气及压缩过程,分析比较了不同最大气门升程及进气正时下缸内流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减小最大气门升程可以使进气行程中缸内气体的速度及湍动能显著增加,但在压缩末期的滚流比要略小;在小气门升程下,进气门早开或者晚开都会使得进气过程的湍动能显著增加,在距上止点5mm,10 mm,15 mm的3个横截面上,早开和晚开进气门会使最大平均湍动能分别增加28.29%和43.47%,20.7%和40.81%,23.07%和49.58%,但在压缩后期间,进气门早开或者晚开时对缸内的平均湍动能影响不大;在小气门升程下,进气门的开启时间对压缩末期湍动能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早开或者晚开进气门会使缸内的湍动能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台架试验为自制磁流变减振器建立可控阻尼力-励磁模型以便于计算机控制,并根据1/4车辆半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确定天棚阻尼开关控制算法和LQR最优控制算法的相关参数;应用Labview模块化语言开发了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控制算法和计算机与PWM通信控制等模块,并在1/4车辆悬架试验台上进行半主动振动控制与无控制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的磁流变减振器结合所开发的控制算法能有效抑制车辆振动.  相似文献   

14.
电动增压动态响应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电动增压器响应规律,开展了动态工况下电动增压器电学参数、转速及进出口压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电动增压器电流响应时间为毫秒级,目标转速突变时相电流有效值呈阶跃变化;转速和压力的响应时间均为秒级.升速情况下,不同转速变化范围时相电流有效值的响应规律近似,因而相电压、转速、压力等参数的变化曲线均部分重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一台可变排气正时的汽油机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排气门关闭正时对汽油机冷起动及其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提前排气门关闭时刻,改变气门重叠角,适当增大缸内残余废气量,可以显著改善汽油机冷起动燃烧性能,缩短起动时间.适当提前排气关闭时刻,也有利于降低冷起动过程的HC和CO排放.  相似文献   

16.
金属弹簧电流变隔振器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洪涛  王娟  张少华 《汽车工程》2005,27(5):603-606
利用电流变液体(ERF)的可调阻尼特性,设计了一种金属弹簧电流变隔振器并阐述了它的工作原理,通过对简化力学模型的理论分析和隔振器试验研究,发现隔振系统的动特性对结构参数非常敏感,过高或过低的系统弹簧刚度均小利于发挥电流变效应。  相似文献   

17.
凌志400改进型轿车智能可变配气正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凌志400改进型轿车智能可变配气正时系统的结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并简介其故障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配气相位可变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气相位可变控制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在汽车发动机上已使用的配气相位可变装置有机模式,液压式,机械液压混合式及电动式等不同的形式。本文介绍各种配气相位可变技术的结构与性能特点,分析电动气门实现配气相位可变控制所具有的优点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指出电动气门将是汽车发动机配气相位可变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1台装备了自主开发的电控液压驱动可变气门机构的进气道喷射单缸试验发动机上,成功地实现了汽油机SI燃烧和可控自燃(CAI)燃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主研制的电液无凸轮轴气门机构能够实现可变气门定时及可变气门开启持续期;该机构在SI模式下能满足发动机的动力性要求且燃油经济性和CO,HC排放有所改善;通过排气门早关、进气门晚开策略,在转速为1 000 r/min、过量空气系数为1的工况下,进气门开启506~511°CA,排气门关闭242~278°CA气门正时范围内实现了CAI燃烧,CAI燃烧获得的最大平均有效压力可达0.395 MPa。  相似文献   

20.
摩托车用可变气门定时及升程调速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可变气门定时及升程调速技术作为汽车发动机大功率、低油耗、低排放研究的重要一环,特别引人注目.在摩托车赛车上发动机向高转速、大功率化方向发展,但却有牺牲低中速区域的倾向;同时,以不降低高速输出功率、改善低中速输出功率为目标的可变气门定时及升程调速机构的开发也取得了进展.本文介绍已应用于日本铃木公司GSF400V型摩托车发动机上的VC(Variable Valve Contro1)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