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增强电动转向系统助力跟踪性能的H∞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文江  杜彦良  季学武  陈奎元 《汽车工程》2004,26(4):465-467,475
建立了电动转向系统数学模型,将H∞控制理论应用于电动转向系统跟踪性能的研究,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方法设计了最优H∞控制器,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动转向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助力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2.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H∞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系统模型,设计出鲁棒性好的H∞控制器,并在多种环境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H∞控制的EPS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在改善转向系统操纵性的同时,可保证驾驶员能获得较满意的路感,从而获得较好的转向特性。  相似文献   

3.
车辆主动悬架的混合H2/H∞最优保性能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车辆悬架模型的参数不确定性,运用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和多目标技术的混合H2/H∞最优保性能控制理论,提出了2自由度1/4车辆模型的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律。通过仿真一个具有悬架刚度和悬架阻尼不确定性的车辆悬架例子,检验了此控制律的鲁棒性,并且分析了干扰抑制度分别对H2和H∞性能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汽车电动转向控制系统抗干扰策略的仿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将H∞控制理论应用于电动转向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设计了H∞控制器。仿真结果证实,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5.
电液主动悬架的H∞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韩波  王庆丰 《汽车工程》2000,22(2):77-80
对用流量伺服阀构成的电液主动悬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其简化为H∞标准问题,设计了基于干扰抑制指标的H∞控制器。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出的H∞最优控制器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可以对系统总体性能进行优化,是一种适合主动悬架控制多 目标特点的控制器。  相似文献   

6.
在充分考虑外部干扰和系统模型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将混合灵敏度H∞设计引入多点喷射燃气发动机空燃比控制中,将发动机空燃比控制转化为H∞标准设计。仿真结果表明,H∞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跟踪性、鲁棒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7.
控制方法是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核心技术。为了提高ABS系统的鲁棒性能,在建立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H∞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对基于H∞控制器的ABS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并与基于传统PID控制器的ABS系统进行对比。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PID控制和H∞控制都能使ABS系统获得较好的制动性能;H∞控制响应迅速、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总体控制效果优于PID控制。  相似文献   

8.
李铂  吕振华 《汽车工程》2005,27(1):83-85,43
在传统前馈后轮主动转向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2自由度后轮主动转向鲁棒控制规律。该方法通过引入独立参数化2自由度控制结构,实现了4轮转向系统对车速变化和轮胎侧偏刚度变化的独立补偿。其前馈控制器的设计与传统前馈4轮转向控制完全相同,而反馈控制器的设计为一针对轮胎侧偏刚度不确定性的标准H∞控制问题。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既充分发挥了传统前馈控制的优点,又降低了反馈控制器的阶数。  相似文献   

9.
赵治国  余卓平  孙泽昌 《汽车工程》2005,27(4):442-446,451
建立了车辆横向动力学非线性模型,考虑前后轮转弯刚度、路面附着系数、车速等参数不确定性及侧向风干扰作用,基于线性分式变换和环路互质分解技术,分别设计了主动前轮转向控制器H∞反馈和前馈控制部分并进行综合。大侧向风干扰和双移线操纵工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控制器改善了车辆操纵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0.
熊超 《北京汽车》2011,(3):7-10
文中在分析和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前轮满足梯形力转向系统,后轮分别采用两个电机进行转向控制的三自由度汽车四轮转向H∞鲁棒控制系统,使控制效果最终达到转向时4个车轮同时进行转动,并且将所受外界干扰抑制到最低,从而保持一个稳定的最佳操纵状态。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数字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鲁棒控制方法能够满足四轮转向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最佳控制要求,可获得较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H2和H∞主动悬架统一的理论框架与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2自由度1/4车模型为例在鲁椿控制理论的统一框架下讨论H2和H∞主动悬架的设计,并采用结构奇异值法和加权最坏RMS增益法对其鲁棒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中对四轮独立转向电动汽车的转向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前轮转向车辆的理想横摆角速度模型,建立四轮独立转向2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接着,以四轮侧偏角之和绝对值最小化作为优化目标函数,以质心侧偏角为零和理想横摆角速度作为约束条件,采用线型优化算法求解系统前馈控制器。再以轮胎侧偏角和横摆转矩为输入建立线性控制模型,运用最优区域极点配置方法设计反馈控制器。最后,建立人-车-路闭环仿真系统,分别进行双移线道路仿真实验和对开路面上的行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器能根据路面附着情况分配各轮转角,保证车辆跟踪理想状态。实车双移线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控制器对车辆理想状态良好的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13.
汪洪波  方敏  陈无畏 《汽车工程》2006,28(9):812-816,853
建立了7自由度汽车整车悬架模型,考虑人体对垂直和旋转方向振动的敏感频率范围,设计频率加权的H∞控制器。进而在选取特定加权矩阵保证降阶闭环系统稳定前提下,应用基于频率加权左互质分解的控制器降阶方法,对所设计的高阶H∞控制器进行降阶。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器的阶数能够被较大程度地降低,而闭环控制效果损失很小,证明了频率加权左互质分解控制器降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季鹏凯  沈斌  陈慧  章桐 《汽车工程》2013,(12):1092-1098
本文中建立了引入主动转向系统模型,并考虑了参数不确定性的2自由度非线性整车模型。以上述模型作为被控对象,以一阶传递函数作为理想参考模型,运用标准H∞、环路成形和μ综合等方法分别设计了3种2自由度鲁棒控制器,并对其特性进行了频响分析和μ分析。对非线性整车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各鲁棒控制器对抑制侧向力、横摆力矩和传感器量测的干扰、减小转向系统对整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及提高驾驶稳定性和主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且均具有各自的优势特点,其中,μ综合控制器具有较低保守性和良好鲁棒性能。  相似文献   

15.
横摆率跟踪控制的4WS汽车闭环操纵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吕红明  陈南  李普 《汽车工程》2005,27(3):337-339,376
针对主动后轮转向的4WS汽车,提出了横摆率跟踪控制方案,设计了H∞优化控制器,进行了4WS汽车在不同路面条件下的人一车闭环操纵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4WS汽车保持车辆侧滑角和横摆率稳态增益不变,降低它们的超调量、反应时间以及谐振峰值,增大系统的阻尼比,4WS汽车能够快速响应驾驶员的操纵指令,并对路面附着系数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汽车四轮转向与主动悬架统一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2个子系统进行控制器的设计研究.在四轮转向控制器的设计方面,提出了修正后的理想参考模型,采取前馈加反馈的跟踪控制策略,在主动悬架的控制器设计中则采用最优控制方法.结合非线性轮胎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被动系统、四轮转向系统、主动悬架系统以及四轮转向与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集成控制系统除了能改善车辆在转弯过程中的质心侧偏角响应、横摆角速度响应以及在不平路面上的行驶平顺性外,还能有效抑制由不平路面等外界干扰对车辆转向性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汽车转向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立生  邵惠鹤  孙优贤 《汽车工程》2000,22(6):381-383,388
本文研究侧偏角有约束条件下,汽车四轮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根据汽车转向动力学的特点,建立了具有不确定的汽车转向模型,给出了车体质心处侧偏角有约束条件下,二自由度鲁棒四轮转向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最后基于LMITool给出了控制器的迭代算法,并给出了仿真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8.
汽车四轮转向较之常规的前轮转向可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论文针对汽车四轮转向的操纵稳定性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四轮转向控制策略,实现汽车不同车速下的四轮转向控制。确定了二自由度车辆转向参考模型,进行低速时前后轮转角比例控制,高速时根据参考模型和实车横摆角速度、横摆角速度偏差设计了模糊控制器进行前后转角控制。应用Car 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搭建了仿真模型,编写了控制算法,通过仿真实验对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汽车四轮转向控制策略使汽车四轮转向相对前轮转向有效提高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具有控制量和输出硬约束的不确定系统,研究了一种鲁棒保性能控制方法,将汽车主动悬架的控制问题视为有时域硬约束的鲁棒干扰抑制问题。将车身加速度作为系统的H2最小化输出性能指标,悬架动行程和轮胎动载荷作为H∞性能指标,得到系统的鲁棒H2/H∞最优保性能控制律。通过实例的仿真验证了鲁棒保性能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改善了带主动悬架系统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20.
赵治国  范佳琦  蒋蓝星  唐旭辉  付靖 《汽车工程》2020,42(4):417-423,430
为改善复合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至混合动力模式切换过程的车辆驾驶平顺性,同时确保在模型不确定和外部干扰条件下切换控制的鲁棒性,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发动机起动H∞鲁棒控制策略。首先,建立复合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纯电动至混合动力模式切换过程进行分析。其次,以车辆驾驶平顺性和发动机起动时间为优化指标,通过动态规划求解发动机最优拖转转速曲线。然后,考虑到输入轴阻尼参数摄动、驾驶员输入、道路负载、输出端转速的不确定性变化和发动机转速量测噪声的干扰,设计了发动机起动H∞鲁棒控制器。最后,通过离线仿真和台架试验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策略能有效将冲击度降低至11.52 m/s^3以内,同时对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