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电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市场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快速补充车辆电能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功率充电技术应运而生。本文通过研究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的需求,分析当前大功率充电的发展现状及受限因素,结合未来趋势,提供大功率充电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国内外大功率充电技术发展现状,开展大功率充电项目,对大功率充电进行仿真分析,并在整车上进行实际设计、验证和分析,实现了高于170 kW充电功率的充电目标,推动了国内大功率充电技术的发展,为后续大功率充电技术在量产车型上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感应充电技术(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为主要特征的充电路面(Electrified Road,e-Road)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可为行进中的电动汽车进行动态无线充电,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过长、续航里程不足等问题,是支撑未来公路交通电气化发展的重要储备技术。详细介绍了IPT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并总结了已有e-Road试验段的充电性能参数和技术就绪度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基础设施角度剖析了e-Road目前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内容包括:①深入分析了IPT系统工作时因高频磁场通过介电性路面材料所引起的电磁损耗对IPT系统充电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②针对充电模块与普通沥青路面存在的力学兼容性问题,从结构受力原理、材料损伤特性等方面总结了e-Road复合结构产生力学损伤加剧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了耐久性优化措施;③针对e-Road环境可持续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并对比了e-Road与传统道路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指出了e-Road环境性能研究对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估算的重要性。此外,还从政策支持、安全性、价格因素等角度对e-Road进行了综合可行性评估,并对充电路面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智能化展望,提出了e-Road与其他新型智能道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受天气、硬件质量、接口标准等的影响较大,制约了电动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无线充电技术因充电时无需直接接触,避免了统一充电接口制式的需求,可以很好且方便的解决充电问题。本文介绍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充电技术,针对无线充电技术应用方面的难点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并提出3种可行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商业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5.
朱俊 《天津汽车》2011,(12):50-52
发展电动汽车是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的需求,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相当于汽车燃料的加注站,无线供电(WPT)是未来电动汽车供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文章首先综述了无线充电技术能解决电动汽车发展的难题,接着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是扩大电动汽车市场的关键而受到了关注,然后研究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的类型、工作原理,最后讨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针对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应用需求中的功率传输特征,给出了常用的系统电路架构。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的历程,对目前主流研究机构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面向市场商用的条件,对应用了无线充电的国内外主要车企以及设备制造企业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概况了目前国内外标准化的现状,此外,也对目前行业内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示范运营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面向商用的无线充电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技术研究及市场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动充电机器人技术可将人力从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中解放出来,彻底颠覆传统的充电模式,有望成为继自动驾驶技术之后的电动汽车超越燃油汽车使用体验的第2条绝佳赛道。本文通过研究自动充电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问题,总结提炼出了现有解决方案的不同技术路线并进行特点分析。随着人们对充电体验需求的提升,自动充电机器人必将在部分场景规模化开展应用,并与电动汽车形成战略互补力,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兴福  魏健 《上海汽车》2012,(6):3-6,21
分析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介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现状,其中重点介绍最接近实用的电磁感应式技术.然后以行驶中的充电技术为重点,对将来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节能减排、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防治大气污染,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鼓励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并推进大功率快充、无线充电和移动换电等技术,特别是无线充电技术相比于传统充电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维护成本低、防水防尘、可实现全自动充电过程等优点,是当前电动车充电技术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的更新换代,而最为影响纯电动汽车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续航里程和充电需求,随着动力蓄电池能量密度的技术不断突破,与之对应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充电反而变成一个核心的技术问题,甚至会成为新一轮技术竞争的焦点,未来将会打造350kw的快速充电网络,通过主要了解大功率充电技术的定义和优势;明确大功率充电的实施对于整车、充电设施及高压零部件的要求;拓展未来发展大功率充电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电动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介绍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充电技术发展情况,以及国内政策支持力度等,针对充电基础设施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应从设施布局、技术创新、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优化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减排和节能逐步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动汽车逐步成为了汽车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充电设施技术却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当前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普遍为有线接触式充电,这种充电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不便。本文以无线电能传输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式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设计方案。针对充放电传输效率问题,设计一种改进型的ZCT-PWM软开关斩波电路,利用软开关变换电路,减小了充电过程中的开关损耗。同时,采用基于TMS320F2812的DSP充电控制回路,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测试。其实验结果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不断增长,为满足未来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需求,大功率充电技术应运而生。研究大功率充电技术、标准的进展和示范应用情况,明确大功率充电的优缺点,对于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充电业态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易汉卿 《专用汽车》2022,(12):44-46
纯电动汽车以清洁能源为动力,具有低污染、低噪音、高能量利用等特点,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应用不断增大,充电排队时间长、充电桩利用率低、充电运营商盈利难等相关问题不断凸显。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纯电动汽车在关键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但是要进一步提高纯电动汽车的推广效果,除了要打破现有技术、制定统一的规范之外,还需要更新电池和充电技术,满足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要求。据此,对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其充电技术进行分析,详细介绍目前动力电池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充电技术的发展方向,为纯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简述无线充电技术发展概况;介绍电动客车无线充电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给出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电动汽车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电动汽车必须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文章围绕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梳理了充电设施选址、充换电与电能管理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充电设施选址方面,介绍了出租车专用充电场站选址模型,基于某纯电动汽车的实际行驶数据建立充电设施优化布局模型,基于充电负荷需求预测的二层规划理论建立充电桩选址定容模型以及约束概率车流加油选址模型;对电能管理技术方面的成果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以综合经济指标最优为目标的能量优化管理模型具有多解性,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目标、多阶段优化,能量管理者应制定灵活激励措施调控用户参与度。通过研究,对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阐释了汽车铅酸蓄电池的几种充电方式;分析了每种充电方式的技术特点和注意事项,指出在对蓄电池充电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才能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免维护蓄电池的结构特点及其特性,以及使用技术,为了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进行初充电是必要的,最后,介绍了补充充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缓解环境的污染问题。目前各大汽车企业都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投入以及研究力度,整个电动汽车的市场发展日益繁荣,在电动汽车发展的过程中,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电动汽车在操作的时候更加便捷,并且安全隐患也较少。本文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且探讨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汽车与配件》2013,(47):16-16
韩国科学家最新发明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可存储与传统电池等量的电量,但充电时间只需16s。电池存储量和充电时长已经成为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该技术完善投产。属于电动汽车的时代将真正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