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盛芳 《汽车与配件》1991,(8):30-33,43
我国已决定从1988年1月1日起,各地的机动车辆安全检验统一执行《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87)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机动车辆(含列车)的整车及其发动机、转向系、制动系、传动系、行驶系、照明和信号装置等有关运行安全的技术要求。所谓安全性,包括汽车本身的安全性和汽车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后者就是废气及噪音的社会公害。从60年代末开始,国外已采用专用检测仪表试验台进行汽车的性能检测,现已发展成对汽车技术状况进行全面检验的汽车检测站或汽车检测中心。我国也从7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成套汽车检测设备,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建成汽车检测站,并有进一步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2.
夏运东  刘小娟 《专用汽车》2023,(10):106-108
为切实保证汽车发动机安全平稳运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基本的出行安全要求,促进我国汽车故障检测领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汽车发动机的故障特征与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综述,其次对汽车发动机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并对汽车发动机故障特征进行解析,最后对汽车发动机故障检测技术的类型进行分析,并通过案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曾少华  李启凯 《专用汽车》2023,(10):100-102
针对汽车燃油消耗问题,我国加强了汽车混动动力系统设计,并成功推出了混动汽车。为了能够确保混动汽车的性能以及运行质量满足汽车行驶安全以及行驶效率,需要通过对混动汽车检测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全面检测汽车内燃机和电动机,对混动汽车电池技术在能源消耗期间进行全面优化,确保混动汽车的稳定发展。为此,分析了混动汽车的检测技术要点,概述了混动汽车及其AMT变速器,并基于混动汽车检测结构,采用合理的检测技术对混动汽车进行检测,确保混动汽车性能达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产品,而更应当称为电子产品,这就对汽车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汽车维修中时,故障诊断模式从问、看、听、摸、闻转向借助仪器检测和数据流分析,维修技术也从凭经验的手工操作转向专用仪器和设备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5.
汽车故障专用电脑检测仪。汽车故障电脑解码器(简称解码器)。它是一个小型电脑(如下图),用软件储存不同牌号和车型的汽车电脑及控制系统的检测程序和数据资料。并配有各种专用检测接头。使用时,在具有电脑自诊断故障系统的汽车仪表板下方设置一个故障检测专用插座,将电脑检测仪上的插头,插入专用插座。然後接通点火开关,就可以根据汽车电脑故障自诊断电路的功能范围和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6.
汽车故障专用电脑检测仪。汽车故障电脑解码器(简称解码器),它是一个小型电脑(如下图),用软件储存不同牌号和车型的汽车电脑及控制系统的检测程序和数据资料,并配有各种专用检测接头,使用时,在具有电脑自诊断故障系统的汽车仪表板下方设置一个故障检测专用插座,将电脑检测仪上的插头,插入专用插座,然后接通点火开关,  相似文献   

7.
陈阳 《专用汽车》2023,(11):110-112
随着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电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化汽车维修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子诊断技术通过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对汽车各个部位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维修技术人员快速、准确地定位问题,提高汽车维修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还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有效提高汽车维修的质量和效益。据此,分析了电子诊断在现代化汽车维修技术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电子诊断对我国汽车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海波 《时代汽车》2023,(19):10-12
新时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各大支柱型产业的建设速度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汽车制造领域,自动化生产技术已得到推广与应用,各类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检测装置被应用于汽车制造生产中,可显著提升汽车制造效率,同时保证汽车制造质量。本文首先对汽车自动化检测技术进行介绍,然后对基于自动化技术的汽车检测内容进行分析,并对自动化检测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方式、应用实例进行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9.
10年之前即1994年前后,在我国汽车检测技术领域内,开始了滚筒式制动台和平板式制动台技术较量,在中国机动车检测技术研究会中,在国标GB7258-87修订过程中,以及在有关专业煤体上(如中国汽车报、中国交通报、汽车驾驶与维修杂志等)部分汽车检测界的先知觉者为使平板检验台能在当今汽车检测设备中占有其一席之地,进行了艰苦的呼吁和奋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以故障诊断为核心的综合检测和分析技术,其突出特征是电脑故障诊断设备的广泛应用。由于我国进口及合资生产的德国大众车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汽车维修人员熟练掌握大众车系专用故障诊断仪的使用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我国汽车室内检测的设备和检测参数状况以及汽车室内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室内汽车检测技术电脑智能化,检测诊断,预测三位一体化是今后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内由于缺少智能网联汽车专用试验场从而导致对测试需求愈加迫切的现状,介绍了国外已建成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的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国外几个专用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的概况、特点以及测试要素。并以此作为参考,结合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交通特色,提出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应以分段建设为核心思想,从道路环境、配套基础设施、辅助测试设备、网联汽车测试等方面进行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代化公路运输、汽车维修体制及安全检测体制的发展对汽车性能提出的新的要求,并对我国汽车检测计量体制和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汽车检测与计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伟 《公路交通科技》2002,19(4):144-147
汽车检测作为一项新兴,实用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本文结合我国汽车检测与计算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交通部门对汽车检测与计量归口管理,使汽车运用,维修,检测技术与计量学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及大中专院校开设汽车检测与计算管理专业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汽车工业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性能和商品性能方面论述了无损检测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它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基础。评述了国内外汽车工业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并根据未来汽车发展方面分析了无损检测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汽车工业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我国LPG汽车标准体系现状,分析了在用LPG汽车检测规范方面的不足,提出LPG汽车专用装置检测项目和检测规范。随机选择了10辆LPG汽车样本,进行了双怠速排放性能、LPG钢瓶的合格性、燃气供给系统外观与泄漏性能检测,验证了检测项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发动机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重要驱动部件,其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整车性能。汽车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结构日趋复杂,其故障会影响汽车的正常使用并引发交通安全事故,而集成系统的应用加大了汽车故障解决的难度,致使其可能出现电路机器等系列故障,因此需要研究总结汽车发动机检测维修技术,保证汽车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基于此,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归纳了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类型原因,阐述了汽车发动机故障的检测维修技术。  相似文献   

18.
鄂立军  刘素杰 《客车技术》2005,(4):39-39,42
1前言 汽车车身既是整个汽车零部件的载体,又直接作用着人的第一感观,其制造质量的优劣对整车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车身的制造过程主要以冲压件的拼捍为主,由于存在拼接误差及各焊点热变形等因素,使车身质量较难控制。又由于传统的专用夹具检测技术只适合各个流程的最终检测,无法对工件进行时实监控,于是新的检测技术一一在线检测系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一是面临技术含量的竞争和挑战。打开关门,性能先进的汽车蜂拥而人占据了我国的汽车市场,在极大地丰富我国汽车市场的同时,也使先进的车辆技术与国内相对落后的汽修技术形成更大的反差,使原本就已扩大的技术差距进一步加大。据国家机械行业的有关专家透露,“中国汽车若从时间上衡量,落后于世界15年”,这是指汽车制造厂,修理业落后多少年尚没听到有人进行明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客车技术与研究》2009,32(4):47-47
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建的国内首个汽车内饰材料成套检测试验室通过认可并已投入使用。该试验室拥有水平燃烧试验箱、垂直燃烧试验箱、熔融(熔化)特性试验仪、氧指数测定仪及烟密度测定仪等多台套全新试验设备。该试验室具备国内法规性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的全项目试验检测能力;具备按欧盟指令95/28/EC和欧洲经济委员会法规ECER118进行汽车内饰材料的熔融(熔化)特性、水平燃烧速率和垂直燃烧速率试验检测能力;具备按即将实施的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进行汽车内饰材料的氧指数及烟密度试验检测能力。该实验室的所有检验项目能力已获得CNAS的认可授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