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无人机携带高清云台相机进行桥梁检测逐渐成为一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利用无人机进行桥梁检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对拍摄图像的判读,如何从拍摄的影像资料里准确获取病害尺寸一直是困扰检测工程师的大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灰度图像计算裂缝宽度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计算结果表明对于0.2mm以上的裂缝计算的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人机进行桥梁结构健康检测,可以不受地形限制,快速到达检测位置进行高清拍摄,提高桥梁检测效率。文章首先对传统桥梁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无人机检测的优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无人机在山区桥梁结构健康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高了检测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保证了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吊杆是系杆拱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力构件,一旦发生病害将严重影响桥梁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寿命。该文根据龙堤大桥吊杆的现场检测结果,对病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病害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修加固方案并阐明了施工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4.
《公路》2018,(12)
传统基于遥感技术开展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分析时,容易出现视觉误差和死角,难以全面、准确地对地质灾害进行判别。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山区公路典型地质灾害的倾斜摄影三维建模与分析方法,可以从任意视角对地质灾害体进行观察,并可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首先,根据高原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区域的地形特点,配置了无人机硬件平台。然后,针对两种公路典型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系统地阐述了倾斜摄影三维建模与分析方法,包括航飞拍摄、照片检查和预处理、三维立体重建、灾害分析与应用等4个步骤。使用本文方法对3个实际的公路地质灾害点开展了三维建模与分析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夯实组合拱桥以其优越的经济性和合理的受力性能,在我国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但由于当时设计和施工经验不足,以及近些年来公路交通量的剧增和道荷载等级的提高使得相当大一部分预应力桁式组合拱桥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目前,对这些损伤桥梁的病害处治就显得迫在眉睫。为了研究预应力桁式组合拱桥病害发生的原因及处治方法,本文以某大桥为例,对桥梁结构进行了相关的现场检测、结构整体和局部建模分析、病害处治设计和加固后桥梁静载试验验证等工作,以期对比寻找良好的病害处治设计方法,为以后的桥梁病害处理提供理论依据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大桥由于受环境的影响,结构的老化不可避免,因此掌握结构健康状况是大桥养护管理部门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使用准确、全面、科学、安全的方法对大桥桥塔的健康状态进行检测和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采用摄影测量技术对桥梁的健康状态进行检测,是结构外观检测的一次技术革命,通过建立高清图像档案和结构病害数据库,使桥梁的外观检查直观、详尽、准确、高效和可追溯。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外观检测的作业方式,为数字化、电子化、档案化管理桥梁提供了可行办法,解决了大桥养护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
重庆嘉陵江牛角沱大桥病害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梁日常维护是长期安全运营的保障,而定期的病害检测又是制订维护计划的基础。通过对重庆市嘉陵江牛角沱大桥的病害检测,提出了同类型桥梁的检测内容、方法、步骤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桥梁结构表面裂缝检测为桥梁状态识别、病害治理、安全评估提供了重要状态信息和决策依据。为解决传统人工检测方法存在的危险性高、影响交通、费用昂贵等问题,提出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及深度学习的桥梁结构裂缝智能识别方法。采用大疆M210-RTK多旋翼无人机进行贴近航摄,获取桥梁结构混凝土表面高清图像;利用SDNET裂缝数据集等图像资源,制作1 133张标记裂缝精确区域的深度学习训练样本图像库;引入掩膜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CNN)深度学习算法,训练和建立Mask R-CNN裂缝识别模型;基于Mask R-CNN裂缝识别模型,采用矩形滑动窗口模式扫描混凝土表面高清图像,实现裂缝自动识别和定位。构建包含图像二值化、连通域去噪、边缘检测、裂缝骨架化、裂缝宽度计算等流程的图像后处理方法,实现裂缝形态及宽度信息自动获取。通过精度验证试验,证实采用M210-RTK无人机+ZENMUSE X5S相机+45 mm奥林巴斯镜头的组合装备,当无人机至桥梁结构表面垂直距离为10.0 m时,无人机方法识别的裂缝宽度与裂缝测量仪结果吻合,其绝对误差小于0.097 mm,相对误差小于9.8%。将该无人机裂缝检测方法应用于高136.8 m长沙市洪山大桥桥塔表面裂缝检测,采用深度学习Mask R-CNN算法进行裂缝智能识别,其裂缝识别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2.5%和92.5%。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桥梁裂缝检测方法可实现高耸桥梁结构表面裂缝的远程、非接触、自动化检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变形监测、岩土勘察、三维仿真、桥梁检测、结构分析5个方面针对某高架桥的梁体偏移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判定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对桥梁的安全隐患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意见及建议以用于加固整治恢复该桥梁的正常运营能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汉江某公路大桥的病害情况,介绍连续梁桥主桥上部结构拆除计算、悬臂倒拆施工方法、施工全过程监控、对桥梁病害采取的检测手段、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并对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桥梁病害处治加固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乌昌路头屯河大桥由于施工原因和桥梁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使桥梁水下桩头出现病害,若不及时修补处理,将加速钢筋的腐蚀与混凝土胀裂剥落,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及安全性,给桩基及整个桥梁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通过水下摸索、水下录像等方式对乌昌路头屯河大桥水下基础进行专项检查、水下桩基外观检测,对其存在的病害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运营20余年的江界河大桥外观病害进行全面检测,获得该桥的技术状况等级。使用桥梁博士软件对该桥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确定其静动载试验的各种最不利工况及加载载位,并根据其现场静动载试验,得出其各加载工况下的相应挠度、应变等参数。基于病害检测结果对桥梁承载能力进行评定,并对该桥的病害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桥梁检测车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桥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害问题,提出了应用桥梁检测车对桥梁病害进行检测的方法,并且对桥梁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某5×45 m单箱单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建成交付使用8年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裂缝、混凝土剥落等病害,使大桥的承载能力降低,严重威胁桥梁的正常使用.该文简述了该桥梁加固维修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可为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常用高速公路桥梁检测方法信息零散化、覆盖不全、可追溯性差、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BIM与影像建模技术的桥梁检测新方法。在研究高速公路桥梁运维管养BIM模型特点、分类和编码规则基础之上,尝试建立了桥梁运维管养BIM模型数据库;为丰富BIM模型中的病害信息,采用影像建模技术,实现了既有桥梁的运维信息模型的快速重构和基于该模型的桥梁病害快速识别、测量与外观病害信息入库,为将BIM与影像建模技术有机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高效应用于高速公路桥梁维护和检测中提供了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桥梁设计、施工和运维管养不同阶段信息转移遗漏和难以共享的问题,以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为背景,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基于BIM的全生命期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包括电脑端的WEB应用系统、智慧沙盘和移动智能终端APP 3种可视化交互方式。设计阶段,对全线桥梁进行参数化BIM建模,并建立桥梁周边环境三维实景模型,在BIM中集成桥梁结构分析结果数据。施工阶段通过统一的构件编码串接项目信息、施工进度、质量安全、人员物资机械、施工监控等信息,实现各方的协同管理。运维管养阶段,在BIM模型上集成了设计、施工阶段与运维管养相关的关键信息,对健康监测和巡检管养实现三维可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现场作业存在可视化程度低、评定作业主观性较大、病害定位效率低、评定数据延续性差等实操难点。针对桥梁技术状况评定需求及前述问题,该文梳理中国桥梁技术状况评定规范体系及BIM在桥梁运维中的应用概况,分析桥梁BIM模型的建模要点及评定业务流程,设计基于BIM的技术状况评定系统总体框架及业务模块功能。以港珠澳大桥青州桥为工程依托开发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系统,并初步应用于大桥的技术状况评定工作中,以提升现场作业的可视化水平及作业效率、标准化存储桥梁评定数据,实现对桥梁服役性能的长期追踪。  相似文献   

18.
在公路工程中,桥梁是保证公路畅通的前提,桥梁质量对公路运营的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好公路桥梁的检测与养护工作颇为重要。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基于无人机平台检测技术对公路桥梁的病害特征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公路桥梁养护以及维护加固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贵州花鱼洞桁式组合拱桥由于长期的使用导致桥体积累了许多病害,为评价该桥的结构性能和承载能力,对其进行了现场检查、结构计算和荷载试验,并针对检测结构进行了加固,以及为评价加固后的大桥进行了荷载试验,为同类桥梁的试验检测和结构承载能力的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整合和分析无损检测采集的病害信息并构建病害数字孪生模型对病害进行可视化表达,基于BIM+GIS技术,运用探地雷达检测手段,提出了路面全域病害整合与建模的新框架。在该框架中,首先面向不同路表病害类型分别开发基于深度图像表面拟合和基于二值图像轮廓拟合的病害建模方法,相较于传统二维贴图或三维固定参数的建模方式,该方法实现了对病害区域信息的准确拟合建模;该框架另一部分提出了路面结构内部隐蔽病害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相较于传统分析建模进一步实现了探地雷达数据的病害模型转化与BIM数字化道路高效整合,降低了探地雷达数据实际应用性的门槛。该方法基于2种不同雷达图像的病害特征,识别并提取病害区域,实现全路段隐蔽病害疑似区域和局部重点区域三维重构;最后自动化构建包含全域病害的数字孪生模型,将无损检测数据高效整合,完成病害实体在虚拟空间中的映射转化。同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绘制道路病害分布热力图,反馈病害分布以及发展情况,指导养护管理工作。试验结果表明:该框架高效完成全域病害的三维数字转化;路表裂缝和坑槽建模精度分别达到80.13%和98.17%,路面内部病害的模型结合现场钻孔取芯验证在判断病害发生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