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随着铁路的多次提速,铁路运输对线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线路大中修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路大中修纵断面设计,最主要的是线路坡段的设计,坡段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列车的安全快速运行.为此有必要对线路纵断面设计中的重点部分--坡段的连接及竖曲线的设置作一次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手工计算曲线弊端的分析,运用计算机技术编写程序,利用程序实现曲线智能化计算,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有限元理论对竖曲线段整体吊弦的计算方法进行阐述,并对该方法进行数据验证,以实现整体吊弦的精确计算。  相似文献   

4.
高新平 《铁道建筑》2000,(12):27-30
竖曲线的养护在现有的铁路规章中还是个缺项,文章根据现场实践分析偏差标准,提出竖曲线的设置、养护方法-正矢法。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线路竖曲线的基本特点,通过其对接触线预留弛度的影响分析,探讨了接触网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罗庄  马彪 《铁道建筑》1998,(3):36-38
通过对金千线一较为少见的长大回头复曲线的测量实例,论述直角坐标法测量复心曲线各点偏心距的公式及计算机算法。  相似文献   

7.
吴斌 《铁道建筑》1995,(9):12-14
本文提出一种计算曲线偏角的新方法--力学模拟法。  相似文献   

8.
从线路竖曲线线形设计原则和接触网链形悬挂线索计算的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线路竖曲线对接触网吊弦长度的影响,建立了圆形竖曲线和抛物线形竖曲线上接触网吊弦长度的修正计算方程,提出了竖曲线上接触网吊弦修正计算的考虑原则.通过对接触线采用圆形竖曲线和抛物线形竖曲线2种布置方式的对比计算,得出了在最大弛度相等时2种竖曲线近似相同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解决了采用圆形竖曲线布置的接触线自身承担的自重的计算问题.理论分析、算例和工程应用证明,数据吻合一致.适用于常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竖曲线上接触网的吊弦长度修正计算.  相似文献   

9.
10.
当今的施工测量越来越依赖程序或软件计算。结合手机移动版Excel,以某桥梁的设计数据为例,给出了竖曲线计算的表格设计及公式编辑,支持手机浏览和编辑,其强大的运算功能为现场测量人员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1.
常导中低速磁浮车辆竖曲线通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常导中低速磁浮车辆通过竖曲线的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空气弹簧的最大拉伸量和最大压缩量,计算了第1、第5模块相对车厢的最大点头角。研究成果为今后中低速常导磁浮车辆国产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确定山区米轨铁路平竖曲线重叠地段线形参数,基于动力学理论建立米轨车辆—线路动力学模型,分析山区米轨铁路线路平竖曲线重叠地段的竖曲线形式、竖曲线半径、圆曲线半径等变化对车线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平竖曲线重叠地段采用凸形竖曲线形式相较于凹形竖曲线形式列车的动力通过性能更好;平竖曲线重叠设置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最大,对行车安全性及轮轨作用力影响相对较小;竖曲线半径变化主要影响车体垂向加速度,当竖曲线半径增至10000 m后,对车体垂向加速度影响较小;平面圆曲线半径变化主要影响车体横向加速度,当平面圆曲线半径大于2000 m后,对车体横向加速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无缝线路原始弯曲的极值概率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文中阐明了无缝线路原始弯曲的极值概率模型及其统计分析方法,并基于大量的现场调查数据,确定了原始弯曲设计参数的取值。通过建立无缝线路稳定性平衡路径不可逆性的概念,分析了原始弯曲形成过程及其对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说明了确定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公式中原始弯曲参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18.
城际铁路引入中心城区和地下车站时,在困难条件下无砟轨道地段允许竖曲线(变坡点)与缓和曲线重叠设置。本文对比分析了竖曲线与缓和曲线的不同位置关系对行车平稳性的影响,并总结了相应的适应性措施,对于优化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叠设置提供了一种技术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竖曲线与缓和曲线总体上不应重叠设置。当确需重叠设置时,应对平竖曲线匹配条件予以严格限制;(2)变坡点处设凸形或凹型竖曲线,在不同位置与平面曲线搭配形成的空间线形几何形态各不相同,对车轮与钢轨的密贴性能、列车横竖向激扰震动的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影响行车平稳性;(3)竖曲线、缓和曲线间位置关系的合理搭配,有利于改善线路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实际测量上分析线路设计参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一直是困扰设计者的一个难题。多年来由于缺少数据的支撑,这方面一直没有进展。笔者借用京津城际铁路精密测量数据,采用分形理论、地统学理论分析研究实际数据,提出轨道几何形态的分形特征及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的最大值、合理值以及实际坡度的可能值,线路平面曲率、坡度变化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平面曲线半径最大值不应超过13 500 m,竖向坡度的合理设计精度为0.1‰,超高顺坡最小值0.084 2‰。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参数变化,以及和轨道不平顺、路基大桥沉降关系,针对国内尚无轨道纵断面参数动态检测装备,提出基于惯组的轨面坡度及竖曲线半径动态测量方法。首先,建立转向架构架及惯性坐标系,并以重力加速度、水平加速度极小相关性为基准对齐两坐标系;其次,基于转向架构架纵向加速度解算轨面坡度,并补偿列车俯仰运动及与轨道平面纵向倾角误差;然后,以坡度测量值为基础解算竖曲线半径;最后,以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为平台,在国内某新建高速铁路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坡度和竖曲线曲率重复性偏差绝对均值分别为0.07‰、0.71×10-3 rad/km,极差分别为0.22‰、0.005 rad/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