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东  陈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158-162,M0017,M0018
为研究SMA-13沥青混合料的抗滑衰变规律,对比分析了路面摩擦系数以及宏观构造这两个表征,并且对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检测方法以及指标进行了观察,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研的路面材料加速磨耗测试仪,对SMA-13混合料进行加速磨耗试验,通过摆式摩擦仪和人工铺砂法,分别测试了不同程度加速磨耗试验后的SMA-13混合料试件的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进而研究SMA-13的抗滑衰变规律,结果表明:SMA-13混合料的构造深度与摩擦系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荷载作用初期,构造深度和摩擦系数衰减较快,后期趋于稳定。表明SMA路面的抗滑性能衰减主要发生在路面通车1~2 a的早期阶段,后期趋于稳定。采用对数法进行拟合,建立了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的相关性模型,将室内试验结果与工程实践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SMA-13沥青混合料及其路面抗滑性能的衰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5,(4)
为了研究沥青混凝土路面磨耗层抗滑性能随时间的衰变规律,对某高速公路AC-16磨耗层(抗滑表层)和SMA-13磨耗层交工和竣工验收时的横向摩擦力系数和构造深度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MA磨耗层横向摩擦力系数的衰减规律与AC磨耗层不一致,其横向摩擦力并不是在交工验收时达到最优,通车初期出现"不降反升"的现象,不过SMA磨耗层的横向摩擦力系数要比AC磨耗层的衰减得慢,呈现出更优秀的抗滑性能。两种磨耗层的构造深度随行车荷载的增加均显著下降,SMA磨耗层的构造深度下降速率相对更快。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提高SMA路面使用初始阶段的抗滑性能,本文着眼于SMA路面施工阶段,选择沥青用量、纤维品质与用量、不同钢轮碾压工艺组合等影响因素,设计不同施工工艺,铺筑试验路段,采用铺砂法构造深度、摆值法摩擦系数和横向力系数等指标,开展了沥青路面铺筑后(即使用初期)的抗滑性能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各压实阶段施工温度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SMA路面不宜过多或过度采用振动压实,不宜采用胶轮碾压,此外,减少沥青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滑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发如  王福胜  刘俊勇  陈跃  程小强 《公路》2007,(12):181-184
结合"许平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合理结构设计与使用性能研究"介绍了路面构造深度、路面抗滑值及路面摩擦系数的测试及数据评定方法,分析了路面抗滑值与路面纵向摩擦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检测成果对许平南高速公路路面抗滑性特点及形成此特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路面抗滑性能是评价路面使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规范采用横向力系数(SFC)作为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检测指标,因此横向力系数的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单轮式横向力系数测试系统(SCRIM)的组成、测试原理以及规范规定的测试结果修正方法,提出了我国现有规范所规定的SCRIM测定路面摩擦系数试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SMA-13路面早期抗滑性能不佳的现象,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并实体检测,发现大构造路面不能提供良好的早期抗滑性能检测值。基于撒布磨耗料的原理,提出了两种改善SMA路面早期抗滑性能的方法,确定磨耗料粒径为2.36~4.75 mm,撒布量为0.82 kg/m2,验证了方法的安全性。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小幅提高摆式抗滑系数,方法2改善保证率更高;方法 1实施后动态摩擦系数、横向力系数提升10%、13.2%,横向力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方法 2使动态摩擦系数、横向力系数上升73.2%、77.8%;两种方法均使构造深度降低,但仍维持在0.8 mm以上,认为构造深度并非越大越好,宜设置上限以保证初始抗滑性能。两种方法对路面长期抗滑性能的影响还需研究。  相似文献   

7.
路面应具有保障行车安全的功能,而这主要取决于路面的抗滑性能。反应路面抗滑能力的重要技术指标是路面的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抗滑构造、路面湿度、行车速度和构造深度是影响摩擦系数的重要因素。通过测试多条水泥混凝土道路路面的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经过数据分析研究得出,刻槽抗滑构造的路面抗滑稳定性高于拉毛构造,路面摩擦系数随速度增加线性下降;水泥混凝土道路在使用1~4 a内,高速行驶时的摩擦系数受路龄影响下降较多,而到7~10 a时,低速时的摩擦系数随路龄增加下降的较多;摩擦系数下降百分率受构造深度影响,随构造深度增大而增加,只有合适的构造深度才能有最好的抗滑性能。  相似文献   

8.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变化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路面应具有保障行车安全的功能,而这主要取决于路面的抗滑性能。反应路面抗滑能力的重要技术指标是路面的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抗滑构造、路面湿度、行车速度和构造深度是影响摩擦系数的重要因素。通过测试多条水泥混凝土道路路面的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经过数据分析研究得出,刻槽抗滑构造的路面抗滑稳定性高于拉毛构造,路面摩擦系数随速度增加线性下降;水泥混凝土道路在使用1-4 a内,高速行驶时的摩擦系数受路龄影响下降较多,而到7-10 a时,低速时的摩擦系数随路龄增加下降的较多;摩擦系数下降百分率受构造深度影响,随构造深度增大而增加,只有合适的构造深度才能有最好的抗滑性能。  相似文献   

9.
2007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中采用路面抗滑性能指数评定路面的抗滑性能,其是以评定单元内路面横向力系数算术平均值为唯一自变量指数函数,未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评定结果的保证率不明确。因此,提出了一种根据路面横向力系数代表值计算路面抗滑性能指数的评定方法,这种修正的评定方法更全面地反映了评定单元内路面横向力系数的总体水平,评定结果具有可靠的保证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动态摩擦系数测试仪的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速度是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改善路面抗滑性能评价中对速度因素考虑的不足,深入分析了路面抗滑性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以及交通安全评价对路面抗滑性能指标的需求。依托动态摩擦系数测试仪,构建了参考制动距离指标。该指标隐含了速度对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具有清晰的物理意义,直观地反映了路面抗滑性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通过11个路段、33个测点的现场测试和对比分析表明,基于动态摩擦系数测试仪的参考制动距离指标对抗滑性能的描述更为细致和准确,更为适应交通安全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摆式摩擦系数仪和铺砂法分别检测了成型板式试件的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对五种级配对应的摩擦系数、构造深度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认为,将橡胶颗粒添加到路面中可以改善路面的抗滑性,橡胶颗粒的掺量越多,路面的抗滑性能越好。外掺法获得的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要优于内掺法的。此外,可通过控制关键筛孔4.75的通过率来调控混合料的抗滑性能。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摆值(B PN)和横向力系数(SFC)两项抗滑指标检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交工验收阶段检测数据为例,结合现行规范要求进行分析,对两项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SMA沥青路面为例,基于体积法设计不同骨架磨耗层路面,并采用不同PG等级沥青胶结料进行骨架约束;采用室内搓揉试验模拟行车作用,用压力胶片技术进行胎路接触界面测试,开展骨架稳定性对沥青路面抗滑耐久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摆式摩擦系数,采用接触应力分布集中度指标来表征路面有效抗滑性能更合理;搓揉试验表明,构造深度呈现...  相似文献   

14.
孙家伟 《公路》2006,(Z2):270-272
在分析摆值(BPN)和横向力系数(SFC)两项抗滑指标检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交工验收阶段检测数据为例,结合现行规范要求进行分析,对两项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公路》2015,(6)
经济型SMA混合料是一种新型的沥青混合料结构,与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具有更好的抗车辙、抗裂、抗滑、水稳定性及耐久性等优点。通过对经济型SMA路面长期检测表明,经济型SMA路面抗车辙、抗滑性、抗裂性、水稳定性和耐久性等性能较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施工控制较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也有更高的要求。结合工程实例,对承德地区的经济型SMA路面施工经验进行了总结,供大家在以后的施工当中借鉴。  相似文献   

16.
特长隧道由于其环境特殊,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但通车后抗滑性能衰减明显,噪声大、交通事故多发,另外特长隧道内的养护维修较困难,且常规处理造价较高。为解决特长隧道路面抗滑性能及其耐久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路面纵向刻槽施工技术,并在某隧道中推广应用。文中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纵向刻槽施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对路面抗滑性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纵向刻槽技术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现有高速公路路面抗滑性能下降问题,研发了改性环氧树脂薄层铺装材料,并对施工项目的黏结强度、摩擦系数、构造深度及交通事故统计进行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其黏结强度呈"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最终稳定在1.10MPa左右,且破坏形式均为混凝土破坏;通车5年后,改性环氧树脂薄层罩面的构造深度稳定在1.00mm左右,干燥和潮湿状态下摆值分别在70,60左右,仍然满足摩擦系数在潮湿状态大于45的要求。此外,采用改性环氧树脂薄层改造后的隧道,路面抗滑性能得到明显提高,交通事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平整度是衡量高级路面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为防止沥青硅路面在重载作用下产生车辙、推拥和波浪等病害,充分利用改性沥青及SMA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保持较好抗滑能力和平整度、减少噪音、提高路面平整度等优点,采用改性沥青及SMA结构取代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抗滑表层。  相似文献   

19.
由于SMA材料沥青用量较多,广东省沥青路面交工时间又多在年底,此时气温偏低,常常导致路面开放交通初期时的横向力系数偏低。为了在施工阶段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改进,采用了评价精度更好的激光扫描轮廓仪,建立了路面轮廓构造平均偏差深度(QLPS)评价指标,并依托工程试验段,开展了平衡抗滑性能与耐水损害间矛盾的研究,确定了SMA-13路面的QLPS控制上下限。依托实际工程并应用于大面积施工质量评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改进的主骨料空隙体积填充法进行了超薄磨耗层SMA-5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经室内试验验证SMA-5沥青混合料路面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试验路检测结果表明,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超薄磨耗层SMA-5沥青路面的表面构造深度提高38%,摩擦系数提高14%,路面噪音降低3~4 dB,具有构造深度大、抗滑性能好、降噪效果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