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道路特征信息变化率的公路线形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公路线形质量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评价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从驾驶员行车时接受道路信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道路特征信息变化率的概念,并作为评价公路线形质量的定量指标运用到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平纵组合的评价研究中。研究表明:平曲线半径越小,驾驶员接受的道路特性信息变化率越大,驾驶员负担也越重;此外,平曲线长度、竖曲线半径及平纵组合都对道路特性信息变化率有较大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公路线形,提高行车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草原公路线形诱导标志在指示曲线路段道路线形变化、诱导驾驶员视线、缓解视觉单调感、提高行车安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草原公路不同曲线路段,利用眼动仪采集7名驾驶员的眼动指标,筛选得到5名驾驶员的能清晰描述眼动变化规律的有效数据,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眼动响应敏感指标,得出不同因素对驾驶员眼动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瞳孔直径对是否存在线形诱导标志、驾驶员性别响应敏感;扫视幅度对线形诱导标志设置位置响应敏感.不存在线形诱导标志时,驾驶员的平均瞳孔直径大于存在线形诱导标志时驾驶员的平均瞳孔直径0.09 mm;而存在线形诱导标志时,驾驶员的瞳孔直径变化幅度较大,平均变化率相差近0.5%.线形诱导标志设置在道路左侧时,驾驶员扫视幅度幅值较大,相比线形诱导标志设置在道路右侧时驾驶员的扫视幅度高2.59°,平均变化率相差1.3%.女性驾驶员在线形诱导标志引导路段的平均瞳孔直径比男性驾驶员大近0.25 mm,瞳孔直径变化幅度明显,平均变化率相差0.7%.   相似文献   

3.
驾驶员视觉兴趣区域指标确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描述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视觉搜索特性,提出"驾驶员视觉兴趣区域"的概念,包括单位时间视觉兴趣区面积和视觉兴趣区重心坐标两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获得驾驶员眼动指标,并利用Matlab计算出单位时间视觉兴趣区面积和重心坐标。视觉信息由公路线形、车辆行驶状态和交通流等组成,其影响因素分别为公路平面线形条件、行驶速度和前方车辆数。最后,通过室内外试验获得驾驶员眼动数据,定量分析并回归出驾驶员视觉兴趣区域与视觉信息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模型。  相似文献   

4.
张平  杨轸 《公路》2006,(6):51-54
针对目前国内外缺少定量评价道路线形的方法和指标,从驾驶员对道路路线视觉感受的特性出发,提出了绝对信息变化率的概念,并把它用于道路线形的定量评价,合理地解释了平曲线线形对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理和行为影响。  相似文献   

5.
视觉信息对驾驶员采取正确的驾驶行为至关重要,是高速公路安全行车的基础.从驾驶行为理论和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出发.提出了预览视距的概念,用于量化驾驶员的视觉信息,构建了预览视距计算模型.以预览视距为切入点.根据多条既有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资料、实际运营数据和事故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探讨了驾驶行为中的预览视距与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预览视距变化率的山区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指标,并通过运行车速修正,建立了山区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模型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驾驶员视觉特性和道路平纵线形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影响,根据动视觉原理,提出驾驶员的空间有效视野是由视野平角、视野仰角和视距范围所确定的不规则棱台。采用分割积分法计算棱台体积,建立了空间有效视野模型。通过高速公路事故率与空间有效视野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以空间有效视野体积变化率作为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考虑运行车速修正系数,构建基于空间有效视野的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标准。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评价方法合理实用,且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与相关规范的评价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7.
从驾驶员的心理角度出发,研究了道路线形设计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并从道路的线形(直线、曲线、线形组合)、视距及道路景观的协调性方面阐述了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了不合理的道路线形设计造成交通事故的过程,并对道路设计中易忽视的细节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潘晓东  陈聪  林涛  宋永朝 《公路工程》2009,34(6):144-148
公路交叉口是交通事故多发点,交叉口视认性不足是造成事故多发点的主要原因。根据增强驾驶员视觉醒目性的原理,探讨在驾驶员视觉上提高交叉口可识别性的措施,提出了视认性增强的人行横道预告标示的规格,通过依托工程检验,改善了交叉口的视认性和行车安全,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线形三维空间综合指标与运行车速的关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预测高速公路运行车速,以平、纵线形综合指标为主,横断面线形指标作为修正的方式,考虑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影响,建立包括曲率、曲率变化率、曲线转角、纵坡度、车道宽度等指标的公路线形三维空间综合指标描述函数;注重运行车速的连续性变化及驾驶员视觉需求,确定车辆行驶中前方100 m至250 m有效注视范围为前方线形对车速的...  相似文献   

10.
公路隧道视觉环境单一,视觉参照信息较少,对于公路系统特殊路段极易产生不良交通事故。文中阐述了视线诱导设施的作用,通过分析紧急停车带区域的交通事故,结合实际工程研究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带区域视线诱导设施的设置现状,提出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带区的视线诱导设施优化方法。结果表明:现阶段大部分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带端墙无视线诱导设施,少部分端墙为大面积立面标记,导致驾驶员产生严重的视错觉;在紧急停车带端墙设置弧形立面标记与箭头并配合波形梁护栏可提升紧急停车带区域的视线诱导性和防护性,且全生命周期成本与警示性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驾驶员视觉特性和弯道感知调查结果,阐述了透视曲率半径的估计和计算方法,并验证了透视图分析方法,阐明了错觉产生机理,最后对上三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是根据弯道内侧边线的开敞程度来判断和估计弯道曲率的;平凹组合路段和平凸组合路段的事故伤亡程度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全路段;平凹组合路段的死亡率、受伤率和伤亡率是平凸组合路段的2倍左右;超速行驶是平凹组合路段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全路段及2种线形组合路段的事故形态没有明显差异;平竖重合路段的弯道错觉及交通事故的异常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路线形方面(直线、平曲线、竖曲线、线形组合等)、视距方面及线形组合与道路景观的协调性方面分析了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线形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使公路线形更适合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海底隧道出入口区域驾驶员生理特征和视觉负荷的变化规律,进行海底隧道实车实验,采集车速、隧道照度及眼动特征参数等数据,并研究其在进出隧道洞口过程中的变化特性。通过比较评价指标的差异性,选取眼睑闭合度相对变化率作为视觉负荷评价指标,构建了车速、照度与眼睑闭合度相对变化率拟合函数模型,量化了车速、照度与眼睑闭合度相对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隧道出入口区域驾驶员的视觉负荷特性,并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模型中的照度自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底隧道出入口区域不同路段下的车速、照度与眼睑闭合度相对变化率均有一定差异;驶入或驶出洞口的过程中,车速与眼睑闭合度相对变化率呈现急剧降低的趋势,在通过洞口后趋向平稳上升;驾驶员眼睑闭合度相对变化率对照度敏感程度高于其对车速的敏感程度,照度波动比车速更容易引起眼睑闭合度相对变化率的变化,在入口前端50 m处驾驶员视觉负荷受照度因素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公路线形设计质量以减少因此可能引发的交通事故,提出了公路线形设计对交通安全影响的评价指标。分别从线形特性、车辆行驶特性和驾驶员生理变化特性三个角度总结了线形曲率、行车速度差和驾驶工作负荷三个指标,对指标的影响机理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指标标准作为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各种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同时,由于环境的逐渐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在出行时选择公交或者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因此,公交车驾驶的安全问题受到大家广泛关注。相关数据表明,驾驶员的违规驾驶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应从驾驶员的角度出发,分析公交车驾驶员安全与驾驶视觉特性的关系,有效保障公交车行驶的安全性。公交车驾驶员是驾驶行为的参与者,行驶过程中结合视觉信息操作驾驶行为。本文简要概述了驾驶员的视觉基本特性与疲劳驾驶、分心驾驶及驾驶经验对视觉特性的影响等方面,基于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路弯道是道路交通事故频发路段,尤其是在冰雪环境下,车辆事故数是非冰雪天气环境下的14倍。在死亡交通事故致因中,车辆超速和速度不当约占1/3,因此合理控制速度是保障公路弯道处行车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驾驶员的操作行为主要由获取的视觉信息决定,视觉是驾驶员重要的速度感知源。为了减少冰雪天气环境下公路弯道处的事故发生率,从驾驶员视觉信息角度出发,通过视错觉减速标线的合理设置,提高驾驶员的速度感知能力,达到控速的目的。基于视错觉减速标线作用机理和恒定闪现频率,对标线的颜色、宽度、形状3个设计参数进行正交组合,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9种参数组合方案。采用3ds Max建立仿真试验环境,将驾驶员感知加速率作为指标对不同组合标线的减速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冰雪弯道施划减速标线可使驾驶员产生感知车速偏高的错觉,且纵向宽度为0.1 m的绿色梳齿形减速标线具有相对较好的减速效果;在显著水平α=0.01的条件下,减速标线的颜色、宽度及形状对驾驶员的车速感知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颜色因子形状因子宽度因子。  相似文献   

17.
依托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面向职业驾驶员的穿戴式心电数据采集及个体健康状态异常分析技术研究》。"两客一危"驾驶员一直是特重大交通事故的主要肇事者,而疲劳驾驶又是诱发事故发生的三大最主要原因之一。针对疲劳驾驶的隐蔽性,且尚未有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来判断疲劳驾驶,并预防疲劳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面向公路运营行业职业驾驶员,基于可穿戴式的心电监测设备,对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心电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进行疲劳程度分析与管理。研究结果有助于"两客一危"相关管理部门及运营企业对驾驶员的管理,以减少运营车辆造成的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8.
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全是公路设计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其中改进线形设计对于提高行车安全最为有效,优良的线形设计是保证行车安全的根本。公路设计一开始就应该重视线形的安全设计。从公路线形方面(直线、平曲线、竖曲线、线形组合等),视距方面及线形组合与道路景观的协调性方面分析了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线形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使公路线形更适合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要求,最大限度的保证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9.
人体信息技术在道路交通环境与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潘晓东 《中国公路学报》2001,14(Z1):109-111
通过驾驶员的脉搏数和血压的变动规律,研究道路线形构造对其形成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负担程度.以单曲线部行车视距为研究对象,用实验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驾驶员心理生理上负担程度的评价指标,评价现有公路的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并提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20.
针对公路线形连续是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基本要求,提出相邻路段运行车速相协调的路线设计理念,并提出双车道公路线形连续性评价标准,旨在为设计和改建双车道公路提供重要依据,提高线形设计质量,减少交通事故。经实例分析证实所提标准较为合理,并根据分析结果,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此外,从驾驶员的角度对线形的舒适性做出了评价,并提出双车道公路线形舒适性的评价标准,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