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船电技术》2010,30(2):44-44
挪威Kongsberg防卫航空公司正在开发一种通用战术作战中心(CTOC),它可用于多种任务,其中包括军队指挥中心(BOC)、陆基防空(GBAD)作战中心,代替AN/TSQ-73防空火炮指挥控制系统或者GBAD火力分配中心(FDC)。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美海军推行舰船全系统综合设计研制途径的创新概念。目的是构建一种实现全舰系统工程的研制框架和策略。促进此项创新概念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让战斗部队参与设计过程、采用多系统框架进行综合、继续改进舰船采办过程。此项创新工作已由美国3个作战研究中心和海军总部各机构协同研究推行。美海军DD21、SC21、LPD17和CVX各型新舰研制项目将首批实施这一创新研制途径。如情况进展顺利,美海军未来新舰设计建造新  相似文献   

3.
简介美国海军21世纪信息技术(IT-21)规划。IT-21将是一种以网络为中心的结构,连接所有的传感器、武器和指挥员,集成所有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的资源,支持远程作战的高级指挥控制结构。IT-21规划注意到新旧技术间的互通性,新的结构将舰艇、飞机、陆上兵力化化数字化联接在一起,与远程的技术武器相结合,实现对目标的快速攻击。在指挥舰上的作战中心将利用陆上的攻击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网络中心防空战的概念,尤其强调区域防空指挥官能力(AADC)在这种作战上的关键作用。论述了区域防空指挥官能力项目,它实质上是一种提高区域防空指挥能力的系统,包括兵力计划模块和战术作战模块。介绍并评价它们的功能和样机在历次演习中的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5.
梁炎  张佳炜 《舰船电子工程》2010,30(1):15-18,36
作为美国海军网络中心战的实施战略,部队网(FORCEnet)是由作战结构和体系框架两大部件构成。FORCEnet采用任务包、交战包和选项包在三个交织点上协同“作战概念”和“技术装备”双重螺旋发展网络中心作战(NCO)能力。海上试验进程也是“实战化”NCO能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总之,FORCEnet连续创新进程对其他军兵种发展NCO能力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岷  严平  王伟 《舰船电子工程》2011,31(9):14-16,46
网络中心战是联合作战思想的具体体现,aKISR概念将杀伤(Km)融人到aISR系统中,是对网络中心战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弹药的核心问题是信息的传输与控制。为充分发挥aKISR作战中舰载弹药的作战效能,对弹载数据链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时分多址的数据链方案,给出了相应的时隙结构及时隙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7.
武器与人的主观思维(这里是指作战理论,更具体地说是对某种武器具体使用的想定)是人类历次战争中的两个永恒的主题。而从两者各自的发展历史来看,武器装备与作战理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两者发展在时间上的不协调性导致了它们螺旋式的交替发展:一种全新概念的武器的出现,往往会不以指挥员意志为转移,强行将战斗拉到一种全新的模式当中去;而一种新的作战理论或者说是战术需求,也同样会使已有的某种武器被以新的方式使用,进而向着与以往不同的方向去进行技术改良。[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并行工程(CE)在今日各种工业技术中都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技术。在本报告中,作者提出了船体设计和管系设计时的计算机辅助并行设计的方法。作者曾给出过计算机综合制造(CIM)的标准系统。该系统是造船设计和安装系统(SODAS),它将船体结构设计系统和管系设计系统结合在一起。并且,这些系统是用产品模式概念结合在一起。因此,作者在本研究中以SODAS为基础,开发了计算辅助平行工程系统。在平行工程中,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面向Agent的智能CAD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从CAD到智能CAD(ICAD)的发展过程,并给出与智能CAD系统有关的一些方法和概念,最后提出了智能CAD系统结构及面向Agent的智能CAD系统的总体结构图。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日本海上自卫队C^4I系统的核心,新一代海上作战部队指挥控制支援(MOF)系统将现有的海上自卫舰队指挥支援(SF)系统,航空集团司令部反潜作战中心(ASWOC)系统以及各地方队总监部作战系统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实现了各系统一体化,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分散化,设备标准和计算机小型化。在设计研制过程中,设置专门机构,实现“多家厂商开发方式”,并先期开发样机征求意见,实现了厂商和用户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舰艇作战模拟训练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HLA分布式仿真技术的岸港舰艇一体化作战模拟训练系统的概念原型,并对其主要关键技术进行简要说明,对提高舰艇协同/联合作战训练的效果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宙斯盾系统中相控阵雷达的使用,对舰载作战系统的结构暾产生了重大影响。协同交战能力是一种网络型的作战概念,扩大了作战范围,对地面攻击实施火力动摇是舰载作战系统的任务之一。对未装备宙斯盾系统的舰艇,可加装自防御系统以提高其对空防卫能力。对已装有宙斯盾系统的舰艇,可进行新的改装,使其具备战区弹道导弹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未来水面作战要求,英国国防部提出了“母/子”舰概念的研究。伦敦大学学院设计研究中心(UCLDRC)和BMT国防工程有限公司(DSL)运用SURFCON软件工具共同研究开发了七种主要船型和坞式船的两个变体。介绍了SURFCON工具的特点和使用SURFCON工具的优点,对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七种主要船型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将它们的生产成本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美国海军96财年实施了一项用于“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CVN71)的、名为联合力量投射/实时支持核心技术的项目,可伸缩高性能局域网(SHPL)是其中的网络基础设施部分。该项目采用高速计算、3D图形以及网络等方面的最新技术,在空袭作战计划、目标显示和实施等环节贯彻了多种先进概念。可伸缩高性能局域网是一个以ATM(异步传输模式)和交换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的全光纤舰载网络。该网络同时展示了固定虚拟电路和交  相似文献   

15.
英国劳氏船级社与瓦尔萨什海事中心合作,提出一项独立评价大纲,它有助于与STCW’95公约接轨。此新大纲旨在帮助船旗国行政机关、培训组织和船员配备代理来满足STCW’95公约的要求。因为这些严格的要求强调需要有一个质量标准系统(可定期、独立地检查它),...  相似文献   

16.
水面目标节点数据结构和模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战环境的仿真是大型军事装备系统仿真试验床的一项关键的,基础的技术,作战环境仿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作战环境的表达方法问题。由于作战环境是由参战单元(军事实体和自然环境)构成的,所以作战环境的表达方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参战单元的描述和表达问题,即如何用数据结构来表达用于构成模拟作战环境的参战单元。本文提出了一种表达参战单元的数据结构。并在709所仿真试验床上进行了可行性验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原子动作的BML动作语义标注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  鲍广宇 《舰船电子工程》2011,31(12):142-145
作战管理语言(BattleManagementLanguage,BML)是一种实现指控与仿真系统间无歧义通信的标准语言规范,其目标是从根本上解决指控与仿真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针对当前作战管理语言命令缺乏语义信息,不能被仿真模型有效理解和执行的问题,提出了动作映射、原子动作标签的概念,设计了一种基于原子动作的动作语义标注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实现了仿真模型对命令中动作语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美国海军“武库舰的作战使用概念”和“舰的能力文件”(SCD)提出了设计一种与美国海军新海上战略方针相适应的、能携带大量精制导武器、能实施远程攻击并能防御机动目标和多威胁攻击的大型导弹平台。武库舰的主要设计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自动化、备份和设备的可靠性,将舰上人员限制在50名以内。此外,还要满足将使用期费用限定在5.5亿美元。痊舰系统设计小组采用了经改进的T-AO201级油船的船体。选用该船体是基于它具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国防》杂志报道,美国海军目前正在投资5500万美元研制一种海面无人船,该项目将持续6年。此无人船将用于在各种海洋环境下执行多种任务。该无人船系统称为“斯巴达”,是一种既可遥控也可自动运行的高速船。“斯巴达”可执行的任务包括沿海地区反潜战、反水雷战、防御鱼雷、收集情报、监视和侦察等。对“斯巴达”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已经在海军水下作战中心进行了三年。据水下作战战略规划与发展办公室主任约瑟夫·蒙帝称,“斯巴达”将使用现有的高速船——7米或11米长的硬壳平底船(RHIB),并在这些船上集成防御系统和武器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际上正在出现一种以仿真和虚拟环境为基础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简称为仿真设计。用于设计和地海军舰船的仿真设计法,对于运用仿真和虚拟环境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与数据库紧密综合起来完善舰船设计过程拥有巨大的潜力。舰船设计问题的性质从其广度和深度推动了仿真设计系统发展。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承接开发仿真设计系统研究其对降低舰船采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