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房粘液瘤是一种心脏的原发性良性肿瘤,约占心脏原发肿瘤的50%,国内外已报导的病例约有数百例,远非罕见病。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技术的进步,对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成功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丰富的鉴别诊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本病的手术根治效果非常好,而且愈早愈好。本文根据部分日文资料,综述了本病以诊断和治疗为中心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1985年3月起用氰基丙烯酸酯,经腹行肝动脉支铸型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28例(Ⅰ甲期10例、Ⅱ乙期12例、Ⅲ期6例)。AFP降至正常6例,8例肿瘤难以显示。1例生存已逾32个月、健在。1年存活率52.9%(9/17),2年存活率20%(2/10)。为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或达治愈目的:1.栓塞后早期肝切除,2.门静脉支内瘤栓的诊断和消灭,需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可联合脾动脉结扎、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3例平均生存期已愈16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经Quadrant通道显微镜下椎管内肿瘤切除与传统显微手术椎管内肿瘤切除的手术相关指标和疗效。方法回顾自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33例病变长度小于5cm的椎管内肿瘤患者,其中16例接受经Quadrant通道显微镜下椎管内肿瘤切除,另外17例接受传统半椎板椎管内肿瘤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周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JOA评分治疗改善率等。结果与传统手术相比,Quadrant通道手术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周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经Quadrant通道显微镜下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肯定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椎管内较小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切除的食管黏膜下肿瘤152例患者资料,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切除治疗的不同术式的特点、并发症和疗效。结果患者发病平均年龄(52.74±10.53)岁,无性别差异;食管黏膜下肿瘤各段均可发生,以食管中下段较多。病理分类以平滑肌瘤多见(73.68%),其余依次为间质瘤(11.18%)、血管瘤(3.95%)、囊肿(3.29%)、脂肪瘤(1.97%)等,瘤体分别位于黏膜肌层(31.58%)、固有肌层(57.89%)和黏膜下层(10.53%)。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3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52例,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63例,全层切除术(EFTR)1例,均完整切除病灶。EMR术切除瘤体较小,手术时间短。ESD和STER切除瘤体大,手术时间长(P<0.05),3种术式的并发症均有效控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局部复发及残留病例。结论食管黏膜下肿瘤成年发病多见,无性别差异,食管各段均可发生,多来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多见,其次依序为间质瘤、梭形细胞瘤、血管瘤等。内镜切除术式取决于病变部位及来源和大小,内镜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1.本文报告14例膝部骨巨细胞瘤,行肿瘤整块切除翻转骨瓣植骨术治疗。10例经过2年8月~14年随访,除1例复发死亡外,其余9例均获骨性愈合。1例术后轻痛,8例关节稳定不痛,且恢复了一般轻体力劳动。 2.介绍了手术方法,并对肿瘤切除、翻转骨瓣的截取、植骨和内固定等方面提出了改进。 3.如果肿瘤已侵犯骨端,范围在6.5×4.5公分左右,病理为Ⅰ~Ⅱ级者,以整块切除为宜。肿瘤切除后所遗留巨大骨缺损的填补,使用翻转骨瓣植骨术比人工膝关节效果为优,对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正> 自Fossman和Cournand首先应用心脏血管插管技术(简称心导管术)以来,心导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包括重危病人和大手术中的血液动学力监护,心排血量测定和心胚功能监护的漂浮导管技术、左、右心导管术和心脏大血管造影术,希氏束电图、人工心脏起搏术和部分病人的输血补液等。为了减少创伤性和合并症,Seldinger和Sones先后研究和应用了经皮穿刺插管技术,国内近几年也先后开展了这项技术,但由  相似文献   

7.
骨盆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盆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术前CT或MRI表现,按Enneking分区及Enneking骨肿瘤分期分类。对Enneking骨肿瘤分期Ⅱ期及转移瘤患者,术前化疗或放疗3个疗程。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对能保留骨盆承重环的Ⅰ区、Ⅲ区、Ⅳ区肿瘤,直接手术扩大切除;不能保留骨盆承重环的Ⅰ区、Ⅲ区、Ⅳ区肿瘤,手术扩大切除肿瘤,自体或异体骨移植+重建钢板固定。Ⅱ区肿瘤,手术扩大切除肿瘤,可调式人工半骨盆置换或瘤块切除,克式针固定骨水泥填塞。术后继续放、化疗2-3个疗程。结果术后随访1-3.5年,平均2.8年。所有患者均能下地行走,无肢体短缩。2例于术后1.5-2年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骨盆肿瘤的部位选择相应的术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术前放、化疗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可提高骨盆肿瘤的切除率。综合治疗可提高骨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保肢率。  相似文献   

8.
<正>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Cacinoma of lang sccl]在肺癌中发病率仅次于鳞癌占21——28%,倍坛时间短,转移快而广泛,是一种生物行为恶劣予后凶险的肿瘤,一旦确诊之后自然生存期少于三月,单纯放射治疗或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仅为1%,即使严格选择病变局限于胸腔的病例放射加化疗五年生存率远不及10%,治疗效果差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用环孢素对协调性异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协调性异种心脏移植模型。分别采用不同时间脾切除联用环孢素,观察异种移植物的生存时间。用CH50法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中总补体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动物血清中异种反应性抗体IgG、IgM的滴度变化。移植物标本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实验组不同时间移植物组织中IgG、IgM抗体的沉积。结果脾切除联用环孢素能够显著延长移植物的生存时间(P<0.05),降低受者体内异种反应性抗体的滴度。结论脾切除联用环孢素可以减少移植术后早期受者体内异种反应性抗体的产生,延长异种移植物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体会。方法自1995年5月至2008年8月我院行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92例,其中男62例,女30例,年龄3~73(29.66±12.38)岁;其中原发性IE82例,继发性IE 10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情况:先天性心脏病31例,瓣膜病变59例,左房黏液瘤1例。92例患者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其中择期手术80例(87%),急诊12例(13%)。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原发性IE组择期手术70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3%);急诊手术12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25%);继发性IE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30%),术后随访时间24月,随访83例,随访率100%。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Ⅰ级68例,Ⅱ级15例。结论早期诊断、适当的手术时机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和敏感抗生素选用是治疗IE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 七十年代以来,关于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病例报道和综述逐渐增多,病因研究有所更新,诊断有所进展,疗效也有提高。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肝癌治疗的进展,结合我们的实践,综述如下: 肝切除技术的进展1891年Lucke氏首先行肝肿瘤切除,1902年Wendel氏行右半肝切除成功以来,手术切除仍是肝癌综合治疗中首选而较有效的方法,但还存在着切除率低(20%)、手术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效果,探讨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行肝切除术的79例年龄≤40岁的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征,并与同期收治的67例年龄≥65岁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以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对手术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青年肝癌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甲胎蛋白值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丙肝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临床症状、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肝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肝硬化、肿瘤个数、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后发现,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影响青年原发性肝癌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除治疗青年、老年肝癌是安全的、可行的。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青年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心脏肿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心脏原发肿瘤尸体解剖发现率仅为 0 .0 0 17%~ 0 .0 3% [1]。自 1976年至1997年 7月 ,我院共手术治疗心脏肿瘤 4 0例 ,为探讨其特征 ,评估治疗方法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0例中男 18例 ,女 2 2例 ,年龄 8~70岁。病程 2 0 d~ 15年。原发性心脏肿瘤 38例 ,其中良性 34例 ,包括左房粘液瘤 2 8例 ,右房粘液瘤 3例 ,左房血管瘤 2例 ,右室壁纤维瘤 1例。恶性 4例 ,其中左房横纹肌肉瘤 2例 ,心包恶性间皮瘤 2例。继发性心脏转移瘤 2例 ,其中肝癌右心房转移和胸腺瘤心脏主动脉转移各 1例。34…  相似文献   

14.
胸导管损伤致乳糜胸多发生于胸部手术后,尤以食管癌手术最为常见,另外,肺癌切除、胸部正中切口心脏手术后乳糜胸也有报道[1,2],较为少见的还有胸部损伤所致的创伤性乳糜胸。现就我院自1980年以来胸部手术(2201例)后发生的乳糜胸8例(0.35%)及外伤引起的乳糜胸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17~64岁,其中食管癌术后5例(均为中段癌),胸部正中切口心脏直视手术1例,心包剥离手术1例,食管良性狭窄术后1例,闭合性胸部损伤所致1例;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3例,其中1例行二次开胸(右、左侧开胸)结扎胸导管,治愈8例,死亡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9例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确诊为SFT的临床及预后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例腹膜后SFT肿瘤细胞Vimintin(Vim)、CD34、CD99、Ki-67、Bcl-2和S-100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 9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37~69岁,5例表现为腹胀,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大小(1.0 cm×1.0 cm×2.0 cm)~(30.0 cm×25.0 cm×10.0 cm),单发7例,多发2例。组织学表现为束状、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和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伴有黏液变性及血管外皮瘤样形态。免疫组化阳性率结果:Vim、CD34、CD99 100%(9/9),Ki-67 77%(7/9)、Bcl-2 67%(6/9)、S-100 22%(2/9)。均获有效随访,2例死亡,均与研究疾病不相关,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6.5、8.3年,存活病例中有1例在术后3年复发,二次手术后未再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腹膜后SFT临床少见,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多于查体发现,超声、CT检查是主要术前检查方法,但对SFT诊断无特异性,根治性切除是治疗首选,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方法,早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及术后定期复查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正> 作者报告了一例以左大腿初发,三次局部复发,最后呈心脏转移的粘液型肪脂肉瘤的治疗经验,并对治疗,予后等问题进行讨论。病例:55岁、男性,以胸背部钝痛求诊。患者于1971年左大腿出现肿块,某医院诊为良性肿瘤而施行单纯摘除术。1974年、1980年局部再发,分别行摘除术,第三次术后局部并用放疗。1981年元月出现胸背钝痛,3月经胸片证实心脏扩大,7月出现左侧胸水而住院。一般检查除左下肺呼吸音低下和左大腿有手术痕外,馀无特殊。血、尿、血清生化检查无异常,血沉47mm/小时,CRP(+)。胸片示心脏扩大、左胸水和两肺尖胸膜肥厚。心电图为窦性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Quadrant通道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手术适应证、技巧及该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0月~2015年7月经Quadrant通道进行显微切除手术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资料及手术方式和临床恢复情况。结果共16例肿瘤患者,其中硬脊膜外3例、髓外硬膜下12例、髓内1例;包括颈段(C3~C7)3例,胸段(T1~T10)5例,下胸及腰骶段(T11~S2)8例,肿瘤均做到镜下全切,无中转开放性手术者;按病理分型包括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2例)、脊膜瘤(4例)和神经上皮性囊肿(1例)。术后患者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随访2~10月无1例肿瘤复发或出现脊柱失稳的并发症。结论采取Quadrant通道可进行长度小于2个椎体节段、横截面小于2/3椎管面积的硬膜外及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切除,但粘连广泛及髓内病变的手术应更慎重,其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磁吻合技术(magnetic compressive anastomosis,MCA)原理,建立一种应用于腹腔大血管部分切除后可快速完成人工血管置换的磁性装置并观察效果.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杂交犬16只,雌雄不限,按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部分切除后进行人工血管置换吻合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国产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国产管状消化道吻合器行直结肠端侧吻合治疗 8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 ,并对临床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87例中肿瘤下缘距肛门≤ 6cm者 39例 ,≤ 8cm者 48例。肿瘤切除后剩余直肠端长 3.1cm ,平均 1 .3cm。术后盆腔复发 5例 (5 74% ) ,吻合口狭窄 3例 (3 45% ) ,吻合口漏 2例 (2 3% ) ,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采用国产吻合器行直结肠端侧吻合低位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具有操作简单安全 ,费用低廉 ,吻合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肝移植术(OLT)和肝切除术(RT)治疗原发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ne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CBM、CNKI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工检索国内1990~2010年发表的有关于肝移植和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组和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相似(OR=1.26,95%CI为0.93~1.17,P=0.13),肝移植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1.68,95%CI为1.31~2.17,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2.17,95%CI为1.63~2.89,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5.07,95%CI为3.27~7.86,P<0.01),肝移植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肝切除组(OR=0.10,95%CI为0.06~0.14,P<0.01)。结论肝移植术和肝切除术均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但肝移植术预后较肝切除术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