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更为极致,以前只是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无人驾驶汽车现在也渐渐开始走向大众生活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主要是基于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和提高日常出行通勤效率.但在自动驾驶汽车中,则要考虑到高度自动驾驶汽车拥有大数据支持下的计算和深度学习能力.自动驾驶汽车的生产者、销售者对外承担连带的产品责任,对内再... 相似文献
2.
自动驾驶汽车的交通事故原因将由人类驾驶员操作失误逐渐向驾驶系统缺陷所致转变。根据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特性,产品责任框架的构设有助于促进生产者提高产品安全质量,也有助于受害者的索赔和分散风险,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责任面临如何认定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缺陷困境。本文通过分析自动驾驶汽车的产品责任和产品缺陷认定的法律困境,希望可以为产品缺陷责任法律框架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4.
为了明确现阶段L3级自动驾驶汽车致他人损害的责任主体,本文通过对L3级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损害责任主体的域外考察以及分别对系统、驾驶员、生产者是否应作为责任主体进行批判性分析,得出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在L3级自动驾驶模式开启时致人损害,由生产者承担无过错责任,如果驾驶员在不应当开启自动驾驶模式的情形下开启自动驾驶模式,造成他人损害由驾驶员负责,但是有证据证明汽车存在明显缺陷则由生产者负责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7.
8.
9.
与手动变速器汽车相比,自动变速器汽车的驾驶操作变得非常简单,不仅大大降低了驾驶者的体力消耗,而且使驾车出行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但在实际使用中,有些车主对自动变速器汽车的一些特殊使用方法掌握得不够全面,或者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还有一些人误认为汽车的档次越高,其驾驶操作越简单,只要控制好方向盘,会踩制动、会踩油门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1.
自动驾驶汽车不仅是对道路交通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工具,更是新时代人类进步的一大表现.不过,自动驾驶汽车的独特性、复杂性也意味着其在完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对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现状的分析,探寻其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展望其未来,希望能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为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使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像有经验的驾驶员一样对周围车辆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车辆周围传感器来感知障碍车辆的相对位置信息,并结合自身车辆的高精定位信息,获得障碍车辆的精确位置,通过应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建立不同驾驶行为的预测模型,最终通过模型的预测来判断障碍车辆的可能驾驶意图,辅助自动驾驶车辆进行有效的驾驶决策,更好的规划安全高效的行驶路线。 相似文献
14.
据专家预测自动驾驶汽车在预测在2030年出现拐点,2040年主导市场,到2050年自动驾驶技术将占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场,市场份额庞大,汽车智能化,共享化趋势已成为行业共识.如何在行业内脱颖而出,需要学校和汽车研究企业有超前的前瞻性,眼光,市场定位准确,目标主体明确. 相似文献
15.
从民法的立法精神出发,以道路运输承运人责任保险制度的颁布实施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承运人责任险制度安排虽然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了民事法律关系与法律救济原则,但其已突破了传统民法的“意思自治”私法范畴,折射了国家干预和“私法的公法化”的法理本质。同时以社会学的视野来看,承运人责任险险种从制度上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体现了风险规避与社会和谐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发展智能汽车产业不仅意味着一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引领和促进许多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已将智能汽车的发展纳入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然而,从优劣势对比、机遇和挑战的SWOT角度来看,高配车的智能驾驶技能普及现状令人堪忧,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对策。从业人员的专业认知、行业监管环境、宣传形式、服务深度都是需要考虑的层面,汽车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培训体系都成为了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对汽车行业整体和高配车智能驾驶技能普及的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详细的解读,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中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相结合的行驶工况识别方法进行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估算。首先选取20个具有代表性的循环工况数据,将其划分为215个工况片段,并选用12个特征参数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模糊C聚类分析和行驶工况识别;然后在MATLAB/Simulink下建立纯电动汽车整车模型,进行行驶工况识别、整车能量消耗和续驶里程仿真估算;最后在转鼓试验台上进行ECE15工况下实车测试验证,结果表明:续驶里程仿真估算值与测试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为1.905km,平均绝对误差为0.742km,相对误差小于3%。 相似文献
20.
系统回顾了早期汽车驾驶人模型的发展与演变,根据驾驶人模型的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将驾驶人模型分为方向控制驾驶人模型、STI模型、预期开环控制模型、双模式模型以及其他种类的模型,其中方向控制驾驶人模型又可分为预瞄驾驶人模型和线性状态变量控制模型。综述了上述各类汽车驾驶人模型的研究过程,分析论述了早期汽车驾驶人模型的结构特点,总结了各类驾驶人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驾驶人模型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