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专业软件FLAC3D对某复杂交叉隧道进行模拟,得出了拟建隧道施工时既有地铁车站的变形规律及变形大小,找出了两个施工风险点:即盾构隧道的正上方的区域(扰动最大的区域)和地铁车站主体的单双层过渡段沉降缝处(沉降有突变)。 相似文献
2.
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引起的桥桩基础变形规律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安地铁3号线通化门站—胡家庙站区间侧穿长乐桥为工程背景,通过FLAC3D模拟计算,对比分析CRD(交叉中隔墙加台阶)法和台阶法施工对长乐桥桩基变形的影响。CRD法施工对长乐桥桩基变形的影响小于台阶法,故该区间侧穿长乐桥应该采用CRD法施工。长乐桥桩基采取袖阀管注浆加固后,通过现场变形监测反馈,长乐桥桩基变形在可控范围内,可确保地铁施工期间长乐桥的安全使用。验证了袖阀管注浆参数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7,(1):76-80
为分析暗挖黄土地铁隧道双线斜穿地裂缝时地表变形规律,以西安地铁3号线为依托工程,通过理论分析、FLAC3D模拟及实测,对地裂缝处地表纵向、横向变形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地裂缝与掌子面关键体相交时,该阶段为控制掌子面稳定性及地层沉降的关键;穿越过程地裂缝处上、下盘将产生沉降错台及水平张拉,二者发展趋势较为接近,错台的发展及恢复分别集中在进度-1.25D~0和0~1.75D;受先行隧道扰动影响,后行隧道于地裂缝处将产生更大的沉降差和最终沉降;地表最终纵向沉降将在上盘距地裂缝约1D处出现最值点,沉降集中区范围可按已有规程进行投影确定;地裂缝处的地层沉降控制可采用减小导洞面积、留设核心土、增强超前支护、控制地表水下渗等综合措施进行。 相似文献
4.
徐恒国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09,(10):89-91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力开发和利用,新的地下工程问题不断涌现。地铁施工往往处于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密集区,从而导致城市隧道建设中各种工程环境公害问题日益突出。因而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必须保证施工对于已有的设施所造成的影响危害在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设计、工程类比和文献调研,提出大断面地铁隧道多导洞施工变形预测控制原理,并通过有限差分程序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施工中关键施工步序,施工过程通过监控量测反馈比对分析,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使地层最终沉降控制在预定目标内。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地铁四号线西单站的地铁开挖过程为例,采用FLAC^3D工程分析软件,对地铁开挖过程及其引发的地表及既有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施工中的监控量测提出建议,得出穿越既有线的沉降及上浮规律。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雁门关隧道处于恒山山脉,太古界变质岩地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围岩稳定性差、大变形造成初期支护环纵向开裂,拱顶、拱脚喷混凝土剥落,钢架扭曲、折断,支护侵限甚至是二衬开裂等现象,给隧道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通过隧道DK 121+203~DK 121+175段典型大变形处理案例,分析其大变形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控制变形技术。研究结论:(1)雁门关隧道变质岩地层虽属硬质岩,但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加大了围岩变形破坏可能性;(2)根据现场施工及围岩量测情况采取信息化设计,对隧道各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到"岩变我变",确保施工安全,有效的控制了工程成本;(3)采用快封闭、快支护、设置临时横撑、长锚杆、大管棚、分层加强初期支护以及早施工并适当加强二次衬砌等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并稳定隧道大变形;(4)本研究成果在构造复杂变质岩地层隧道设计、施工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ANSYS仿真模型,研究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扰动对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2个重要安全控制指标的影响规律,从而控制地层应力重分布对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地层变形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和反馈设计,优化隧道开挖步序,从而实现复杂环境、软弱富水围岩条件下超浅埋超高断面暗挖隧道的成功修建.研究结论:通过仿真计算与实测变形绝对值对比,实测和仿真计算预测的地层竖向变形值在各级控制范围之内.故针对软弱富水围岩下的超浅埋超高断面隧道施工,建立以100%应力释放的平面应变模式的ANSYS仿真模型,适合现场施工过程控制和优化的需要;针对超浅埋超高断面暗挖隧道施工采用的CRD工法,仿真结果显示在软弱富水围岩条件下2、4、5和7部开挖引起的沉降量占总量的85%~90%,以此进行优化,即所述各部采用台阶式预留核心土法开挖,隧道断面以2、4和5、7部的分界面控制台阶高度,采用先贯通上部断面后贯通下部断面的分台阶CRD法施工,该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李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6):104-108
以广州地铁12号线聚龙站—棠溪站岩溶地段下穿既有建筑物为工程背景,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分别研究不同施工区间、不同盾构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工间隔越大,双线隧道施工后的隧道受扰动、地表的沉降值就越小,故建议在施工时采取右线贯通后左线再行施工的方案;掌子面顶推力与注浆压力越大,地表的最大沉降量就越小;为避免施工...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保地铁暗挖隧道下穿施工期间桥梁结构安全,控制异形板裂缝发育和桥桩沉降,通过在地面采用桩基托换及顶升、复合锚杆桩隔离加固,在洞内采用减小开挖步距、增设临时仰拱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施工技术,并经过强化施工过程控制,严格落实设计意图,圆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顺利完成了穿越施工。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铁二号线好又多人行天桥桩基托换工程中,采用钻孔灌注桩+托换梁的手段对桥梁桩基进行托换。本文介绍了主动托换技术的设计﹑施工工艺及监测,阐述了桩基托换技术的控制要点和应急处理措施,为此类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既有地铁线路变形控制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总结已有典型工程地铁线路变形控制标准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轨道结构和隧道结构变形控制标准的确定方法。轨道结构变形控制标准主要取决于轨道的养护维修规则和扣件类型。隧道结构变形控制标准要考虑施工影响和既有结构当前承载能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具体标准数值的确定要经过反复计算。从运营安全的角度出发,隧道结构变形控制标准要服从于轨道结构变形控制标准的要求。最后,讨论了既有线变形控制标准的分解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紧邻既有建(构)筑物的新建工程施工是当前城市建设中常见的工程难点之一.以长沙湘府路明挖隧道为例,针对既有地铁隧道上方新建明挖隧道施工控制方案及其可靠性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的方法开展了实践研究.首先,结合依托工程实际情况,拟定板凳法和管幕法2种保护方案,分别从技术、经济等方面对比分析2种方案的优缺点;分别建立2种保护方案的数值模型,从新建工程诱发的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和受力2方面开展施工力学响应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板凳法保护方案具有施工难度小、对交通影响小、造价低、工期短等优点,且对既有地铁隧道的扰动影响能够满足控制指标的要求,具有可行性.最后,通过依托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现场监测,证明所提出的保护方案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北京地铁国贸站施工中,为确保既有桥结构的安全,采用先洞内加固注浆预处理并在地面对既有桥的简支T形梁支托后,在原桥承台周边打设深桩,运用后植筋技术扩大承台使深桩与原来的短桩共同受力的桥桩保护施工方案,该方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将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移动视为随机过程,应用随机介质理论对具有坡度的地铁隧道地表位移公式进行了推导,并提出了曲线型地铁隧道地表位移的修正公式。同时结合坐标变换理论,对复杂线型下的地表位移曲面进行了分析。以此为理论基础编制了计算程序,计算表明,该程序可以计算复杂线型下的地表位移曲面。这对于预测多条复杂线型隧道下的地表空间位移曲面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移动的研究中,Peck法和随机介质理论法应用比较广泛。由于随机介质理论法应用经验相对较少,其相应的主要影响参数的取值方法也不是很成熟,通过对Peck法和随机介质理论法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得到Peck法可以看作是随机介质理论法在应用于埋深较大、开挖断面较小的隧道的一个近似,并给出了随机介质理论法主要影响角的确定方法,大大加强了随机介质理论法在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研究方面的实用性。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程的验证,证明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