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大立 《铁道建筑技术》2011,(Z1):219-220,229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多为污染严重、车辆走行较少的区段,钢轨生锈表面氧化致分路状态时轮对和钢轨表面电压不能击穿氧化层,因此造成轨道区段分路不良。轨道电路分路不良能造成客专CTC系统不能自动排路,不能进行进路预告及自动报点服务,是影响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介绍了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的整治方法及客专CTC系统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轨道占用状态是列控系统保证铁路行车安全的基础信息,全国铁路自动闭塞区段均以轨道电路作为列车占用检查设备,由于线路钢轨与轮对间分路电阻达不到规定要求,存在列车占用检查功能失效可能,产生安全隐患。提出一种基于车载设备(ATP)向无线闭塞中心(RBC)发送的列车位置报告实现列车占用检查,降低轨道电路分路不良风险的方法,并对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轨道电路反映铁路区段占用时,是靠列车轮对短路该线路的两侧钢轨,切断电气回路来实现的。若钢轨轨面生锈严重、车辆轮对锈蚀、污物粘连等原因,在钢轨轨面形成了一层绝缘隔离层,造成列车轮对不能短路两侧钢轨,即切不断该线路的电气回路,电务部门称之谓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具体反映在行车室控制台上,有车占用时。  相似文献   

4.
轨道电路是用于检测列车是否占用轨道区段的设备,正确判断其分路状态对行车安全十分重要。当出现轨面生锈或积污等问题时,由于分路电阻过高导致轨道电路分路不良,这将影响分路状态的可靠判定,轨道区段占用检测方法仍存在瓶颈。对此,利用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压力传感技术的优势,结合轨道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轨道动力学分析结果,设计轨道占用检测的系统结构;监测FBG的中心波长漂移量,统计列车进出轨道区段的轮对轴数,通过轴数比较解决轨道电路分路不良时的轨道区段占用检测问题。对光纤Bragg光栅纵向应力特性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FBG的中心波长漂移量和纵向应力的改变成正比,即和钢轨受力形变所产生的弯矩变化成正比,这种应力特性可有效应用于轨道区段的检测问题。  相似文献   

5.
轨道电路作为列车占用检测的一种方法,其分路态的判断对于列车的行车安全十分重要。在轨面生锈或积污的轨道区段,由于分路电阻过高导致的轨道电路分路不良是影响分路态可靠检测的主要原因。基于传输线理论,采用精细时程积分法,对轨道电路分路时接收端的电流响应进行分析,提出利用接收端电流信号的突变特性检测轨道电路分路态的方法,分析了道床电阻和电源电压变化时对接收端电流的影响,并对分路电阻过高时接收端的电流响应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列车进入和出清轨道区段时电流信号存在着暂态突变,利用电流信号的突变特性判断轨道电路的分路状态可有效避免由于分路电阻过高造成的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6.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一直是影响铁路运行安全的隐患之一,通过对京沪高铁辖区故障的分析,排查列车车辆经过轨道区段时产生分路不良原因,提出整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ZPW-2000轨道电路单轮对分路模型难以反映列车真实分路情况的问题,提出一种轨道电路多轮对动态分路建模方法。根据实际列车分路情况下轮对与补偿电容和轨道区段的相对位置关系,分别推导出轮对间和收发端间的传输矩阵,最终建立列车由驶入至出清轨道电路区间的轨道电路多轮对动态分路模型。在ZPW-2000型轨道电路实验台上测取钢轨的一次参数并进行列车分路实验,将模型仿真数据与列车分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多轮对分路模型轮对数量对仿真数据和模型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轮对分路模型分路轮对数越接近实际分路情况,模型的精确性越高,验证了本文建模思想和模型的正确性。模拟2种常见的轨道电路故障,相对于现有单轮对模型,本文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轨道电路工作情况,可为故障诊断研究提供更高质量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将联锁的三点检查逻辑应用到区间中,按轨道“占用出清顺序逻辑检查”的方法,对发生分路不良的轨道区段作出判断,并通过控制后续区段轨道电路编码的方法,实现对追踪列车的防护.这种方法完全通过逻辑处理实现,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轨道电路分路不良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衡柳高铁线某站发生的一起列车占用丢失的个案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分路不良、联锁与CTC接口缺陷,提出了改进措施,以防止因高铁轨道电路瞬间分路不良错报占用丢失造成对行车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轨道电路的原理及因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导致的行车事故的分析,指出了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对行车作业的危害,并提出了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接发列车、调车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