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WZ500C通用型无砟轨道铺轨机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太客运专线无砟轨道500m长钢轨敷设施工技术研究中,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Z500C通用型无砟轨道铺轨机。该铺轨机组采用前牵引车引导后推送装置推送的方式进行铺轨作业,牵引导向可变轮距设计,直接从T11长钢轨运输车进行500m长钢轨敷设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赵巨宏 《铁道建筑技术》2011,(3):125-127,130
在石太客运专线无砟轨道500 m长钢轨敷设施工技术研究中,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Z500C通用型无砟轨道铺轨机,该铺轨机组采用前牵引车引导、后推送装置推送的方式进行铺轨作业,牵引导向采用可变轮距设计,直接从T11长钢轨运输车进行500 m长钢轨敷设。  相似文献   

3.
针对郑西客运专线牵引供电系统采用AT供电方式、馈线数量较多的特点,通过国内外技术调研及架空线路与电缆敷设的对比分析,开展技术攻关,在郑西客运专线首创了"门型架构"架空连网方式,兼顾了高可靠和景观性,工程易实施,节省投资,可在路基地段和高度≤24 m桥梁区段推广采用,实现了高速铁路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相似文献   

4.
探讨杭甬客专无砟轨道无缝线路敷设;500 m长轨条之间的现场焊接、锁定及应力放散的研究;通过检测无缝线路的敷设过程中的轨温和锁定轨温,分析确定合理的无缝线路锁定和放散方式,使无缝线路的敷设能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既有线铁路施工中,非开挖定向穿越敷设M P P地下管线技术,解决了传统明挖施工对交通、环境和周边建筑物基础的干扰,并具有施工速度快,工程精度高,劳动强度低,材料消耗小,敷设距离长,施工安全性好等优点。该技术不仅在应用中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时取得安全施工生产的社会效益。值得在今后"通信、信号"地下管线非开挖地段敷设施工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无缝线路上普遍敷设500 m长钢轨。500 m长钢轨焊接系统具有复杂的工艺流线,在吊运、焊接、输送等各环节均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易产生重大生产事故。因此,为提高500 m长钢轨焊接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针对钢轨焊接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一种基于LEC评价法的风险评价方案,并利用本质安全理论和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理论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应对措施,为500 m长钢轨焊接系统的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运营维护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350km/h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敷设高平顺性要求,以及敷设精度高和难度大的特点,介绍了适合客运专线无砟轨道一次性敷设500m长轨铺装设备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正线线间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由广东省单独投资建设并负责运营管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运行车辆选用与地铁A型车外形尺寸相同的城际动车组,但运行速度大大高于一般地铁,现行有关轨道交通方面的设计规范均不能完全适用于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为了使工程设计既能实现运营速度目标,保证运营安全,又尽量节省工程投资,因此需要对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正线线间距进行研究确定。研究结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正线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可按下列标准采用:设计速度为140km/h及以下时采用3.8m,160km/h时采用4.0m,200km/h时采用4.2m。曲线两端直线地段的线间距为3.8m时,曲线地段应加宽线间距;曲线两端直线地段的线间距≥4m时,曲线地段线间距可不再加宽。  相似文献   

9.
从轨道强度、稳定性方面分析西张线300 m≤R≤600m曲线地段铺设无缝线路的可行性,提出R≥400m地段铺设无缝线路、R<400 m地段仍用有缝线路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通过持续调研大秦重载铁路75 kg/m钢轨使用和重伤情况,进行钢轨重伤类型和每千米重伤量统计分析,获得钢轨主要重伤类型、不同地段一定累计通过总重对应的每千米钢轨重伤量;针对不同长度地段钢轨重伤量数据,提出钢轨重伤加权统计方法,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和不同地段钢轨重伤量数据,获得大秦重载铁路75 kg/m钢轨整亿吨通过总重下加权重伤量数据;利用大秦重载铁路各种钢轨维修费用数据进行经济分析,获得钢轨经济下道周期;通过2006年和2016年钢轨重伤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结合我国运输特点及经济分析结果,提出累计通过总重与每千米钢轨重伤量相结合的大修换轨周期,并估算了延长换轨周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既有线经提速改造后,因标准提高,出现涵洞地段原有的覆土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列车通过时引起较大振动,必须采取相应的轨道减振措施。调研常用的轨道减振方法,结合既有宁启线200 km/h提速工程实例,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对不同减振方案下车辆、轨道、路基的动力学指标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不减振措施方案,不能满足时速200 km线路要求;减振方案各项计算结果均满足相关规定要求,能满足时速200 km线路要求。根据仿真计算结果,综合分析施工方便性、整治后的工后沉降以及综合经济性指标后,对200 km/h提速工程涵洞覆土厚度不足地段得出以下结论:0.65 m≤覆土厚度h≤1.2 m地段,采用弹性长轨枕方案,覆土厚度h0.65 m地段,采取线路纵断面调整措施将覆土厚度调整至0.65 m以上。  相似文献   

12.
结合襄渝线增建第二线工程安康至梁家坝YD1K437+128.87~YD1K437+548.56段、YD1K438+705.44~YD1K445+075.42段岩溶路基整治施工实践,介绍根据岩溶地表塌陷分析评分85分以上、评分在70~84分地段,覆盖土厚度和填方厚度之和小于15 m,且基岩面以下10 m深度内存在溶洞的地段,基岩裸露地段,地面以下15 m深度内存在溶洞的地段分别制定加固措施及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注浆效果检测评价方法、环境保证措施等,实践证明该段岩溶路基注浆施工技术是可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正1工程特点及难点分析五尖大山隧道为武广高速铁路重点隧道工程SDⅠ标段,全长6857m,断面净空有效面积为100m2;且隧道软弱围岩地段长,不良地质发育。其中:Ⅲ级围岩3760m,占全隧54.8%;Ⅳ级围岩2459m,占全隧35.9%;V级围岩638m,占全隧9.3%。隧道洞身岩层  相似文献   

14.
汕汕铁路中,汕头湾段现有沈海高速公路汕头湾跨海大桥、规划疏港铁路,通道条件较复杂。结合濠江区城市规划、既有跨海大桥、规划疏港铁路、环境保护等,基于汕头湾地段的工程条件、地质条件、工程投资、环境保护、地方规划等影响因素进行多方案的综合比选,科学确定线路走向和敷设方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小半径曲线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问题,提出一种无缝线路稳定性加强方案,建立了考虑护轨作用的计算模型,通过修改计算参数,分析护轨本身和加强方案对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护轨的影响,曲线半径小于600 m地段的无缝线路稳定性会被降低;在加强方案下,曲线半径大于250 m地段的无缝线路稳定性均能够得到提高,且随着曲线半径增大,提高量显著增大;加强方案下的护轨横撑槽钢强度能够满足要求;建议在进行小半径曲线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时考虑护轨的影响,采用60 kg/m钢轨护轨的对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影响的效果要好于采用50 kg/m钢轨护轨。  相似文献   

16.
汪明玉 《上海铁道科技》2015,(1):108-109,87
通过对金千线上存在的R=250 m、300 m、400 m及以上小半径曲线铺设无缝线路在温度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强度进行分析,提出半径R≥400 m地段铺设无缝线路以及R<400 m采取有缝线路的设计方案,消除了部分钢轨接头,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高速铁路馈线电缆的护层感应电压及其敷设工程的造价,利用PSCAD仿真软件建立高速铁路AT供电方式模型和电缆等效模型,研究高速铁路单芯馈线电缆适用的敷设方式及适宜的敷设间距。结果表明:T线与F线共同敷设比分开敷设更有利于降低电缆的护层感应电压和敷设工程造价;在T线与F线共同敷设时,采用TFTF交叉平行敷设、TFTFT交叉平行敷设和TFTFTF交叉平行敷设等方式,又比工程中常用的TTFF平行敷设、TTTFF平行敷设和TTTFFF平行敷设方式更有利于降低护层感应电压和敷设工程造价;在共同敷设2根电缆的情况下,当线芯电流的相位差为0°~110°时,两电缆间的护层感应电压为相互增强,因此需适当增大两电缆间的敷设间距,以降低护层感应电压,而当电流相位差为120°~180°时,由于两电缆间的护层感应电压为相互减弱,故又需适当减小两电缆的敷设间距,以降低护层感应电压,并给出了敷设间距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8.
成灌铁路采用了全新的CRTSⅢ型无砟轨道结构,在路基地段敷设了CRTSⅢ型路基纵连轨道板。介绍了CRTSⅢ型路基纵连轨道板的结构特点、二雏可调钢模技术、自动调整测量系统、生产工艺及检测方法,并总结了该种轨道板的主要创新点。  相似文献   

19.
新建连云港至盐城铁路灌河特大桥为客货共线的双线铁路桥,桥上敷设有砟轨道,采用一次敷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桥梁主跨结构为(120+228+120)m连续钢桁柔性拱,温度跨度大且结构复杂。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桥上无缝线路空间耦合模型,分别对桥上敷设常阻力扣件、小阻力扣件和设置伸缩调节器三种工况进行检算,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钢轨伸缩调节器以及其布设位置。  相似文献   

20.
根据青藏铁路长期监测系统地温观测资料,选取2个典型路堑监测断面,研究路堑地段多年冻土不同深度处地温、多年冻土人为上限变化特征和地温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路堑地段天然状态下多年冻土处于升温退化状态,地表以下2. 5 m处升温速率约为10. 0 m处的2. 5~3. 0倍,多年冻土自上而下的退化趋势明显;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青藏铁路路堑地段地基多年冻土人为上限埋深均加深,多年冻土发生退化,且路堑堑底人为上限变化与天然孔基本一致; 2个断面左右侧堑底较天然场地地基多年冻土升温速度快,退化更严重,且左右侧差异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