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声环境问题也逐渐突出,为定量研究交通流与交通噪声的相互关系,本文以福州市为三环路例,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获取该路段的大、中、小车型的车流量和车速以及交通噪声数据,基于国内外交通噪声的预测模型,对交通流数据与噪声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研究发现在小型车占主导的交通流中,中型车与大型车对交通噪声的影响较小,甚至出现负相关,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等效车流量与等效车速的方法,将大、中车型的车流量与车速转化为小型车的车流量与车速,最终建立适用于快速路的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以车辆在直线段上仅经历加速和减速阶段作为直线段最小长度的控制条件,分别推导了平直路段和直坡路段基于运行速度的直线段最小长度计算模型,并以现场实测数据为依据,建立了高速公路平曲线起终点小客车运行速度与平曲线半径的回归模型,并结合某高速公路案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纵坡的直线段最小长度比平直线段最小长度长;同向曲线间直线段长度能满足不宜小于6倍设计速度的规范要求,但可能不满足所建立模型中车辆运行对最小长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道路线形的安全性水平,深入分析运行车速方法存在的缺陷,对自由流状态下平曲线路段上车辆的行驶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前后线形运行车速差与第85%位单车车速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后线形运行车速差要比第85%位单车车速差要小,不利于反映车辆真实的安全状况,最后提出了第85%位单车车速差的预测模型与采用第85%位单车车速差对线形安全进行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钢轨磨耗无法有效预测的问题,提出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磨耗预测方法。将车速、曲线半径、摩擦系数等5个因素作为网络输入,以钢轨的侧磨值、垂磨值为输出,建立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钢轨磨耗预测模型,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仿真实验。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动态交通状态预测的准确性,对基于交通大数据的动态交通状态预测及全局路径规划进行研究。以交通大数据为基础,获取指定路段的属性信息与采集信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得到该路段的试验数据。在具体的预测和分析阶段,构建基于交通大数据的预测模型,实现对动态交通状态的可靠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时间特征值对交通流量的影响较大,某一时间段的交通状态数据可为全局路径规划提供数据源,有利于相关人员作出科学决策,可更好地满足当前智慧交通管理新需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我国货运交通发展现状及城市货运交通发展特性,借助VISSIM仿真软件,采用路段车速、货车比例、流量、车道数和延误五个指标分析了城市道路路段上货运交通量的变化对交通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延误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货运交通量比例超过20%时,需要对货运交通采取相应的分离措施以减少其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运行安全的设计理念,采用运行速度对某山区高速公路进行安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路段具有较好的运行速度协调性;平、纵面设计指标都能够满足设计速度80km/h的要求,但对于100km/h的运行速度,占平曲线半径类型总数的2/3的长度不能够满足视距要求,一段反向曲线直线长度不满足最小直线要求,一段纵坡不满足最大坡长要求。  相似文献   

8.
入口匝道控制在缓解城市快速路交通拥堵、提升瓶颈路段通行能力以及加强快速路安全性与稳定性具有显著效果。本文根据调节方法与实时交通状态之间的关系将匝道控制分为定时控制与自适应控制,并对自适应控制中的局部控制、合作型协调控制、竞争型协调控制、交通集成型协调控制典型算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在总结现在算法的基础上,对未来快速路匝道控制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9.
周智青 《西部交通科技》2022,(8):105-107+143
现有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方法多是基于单一权重组合模型,在预测结果上存在误差较大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采用变权重组合方法建立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量预测模型,通过对预测量对应权重系数的动态优化,使其变为以时间发展为依据的表达模型,进而获得更加准确、稳定的预测模型。经湖城高速公路某沉降路段实际测试,并与另外三种预测模型的实例路段路基沉降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变权重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公路路基沉降测量值之间的误差最小,其误差值为0.871 2,数据曲线表现出来的测量因素的拟合程度更好,整体性能较另外三种权重组合模型提升效果明显,收敛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大城市快速路路网均衡性,以上海市为研究案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和百度API路径推荐,获取小区间出行需求期望,再基于小区间的出行需求期望从快速路网与地面路网的协调性、快速路网内部服务分担协调性以及各小区间快速路出行的可获得性三个视角对快速路网的均衡性进行分析,三个视角分别选取快速路出行绕行距离、快速路路网各路段的服务强度以及区域公平性作为度量指标,据此建立了大城市快速路路网均衡性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