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我院自1986年至1994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35例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急诊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治愈。29例单纯内科治疗,其一25例死亡,4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作者认为,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出现早,单纯内科治疗不能阻止其进行性恶化,预后极差。急诊主动脉瓣置换术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瓣膜损害仅用内科治疗效果极差,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施行瓣膜替换术,疗效满意。近年来,我们共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20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6~58(33.2±12.9)岁。全组病人均有寒颤、发热,体温为38~42(38.4±0,9)C,持续时间2周至12个月不等。诱发病因:肺炎1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牙手术1例;原因不明13例。肝肿大10例,脾肿大5例;未见皮肤、粘膜瘀点;周围动脉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体会。方法自1995年5月至2008年8月我院行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92例,其中男62例,女30例,年龄3~73(29.66±12.38)岁;其中原发性IE82例,继发性IE 10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情况:先天性心脏病31例,瓣膜病变59例,左房黏液瘤1例。92例患者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其中择期手术80例(87%),急诊12例(13%)。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原发性IE组择期手术70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3%);急诊手术12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25%);继发性IE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30%),术后随访时间24月,随访83例,随访率100%。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Ⅰ级68例,Ⅱ级15例。结论早期诊断、适当的手术时机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和敏感抗生素选用是治疗IE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7年9月至1996年10月,应用液氮冷冻保存的同种主动脉瓣及带瓣主动脉对11例心脏病患者进行了手术矫治,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1例中男10例,女1例;年龄8~44岁,平均25.8岁。术前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合并肺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单纯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法鲁氏四联症1例;右室双出口并肺动脉瓣及主干狭窄1例。全组病例均根据病史、查体、彩色超声多普勒及心血管造影确诊。2同种辩采集、处理及保存方法同种瓣均采集于年龄在45岁以…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我院1984~1989年收治的9例马凡综合征,其中眼部异常7例,骨骼异常8例,心血管异常8例,3例伴有心绞痛,1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尸解证实有主动脉根部血栓形成。并对本综合征的发展经过、预后及治疗作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分析了50例急性心肌梗定(Acutemyocrfailinfarction,AMI)患者心电图的QT离散度。结果发现,AMI1周内患者的QT离散度显著大于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和健康人;并发心律失常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大于无心律失常的AMI患者.提示QT离散度对掌握AMI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观察手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运用膨胀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对19例轻中度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人作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全瓣包窄术。结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全瓣包窄术操作简便,疗效好,适用于轻中度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Tp-e/QT比值,并探讨其发生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急性STEMI患者(心肌梗死组)、119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STEMI组患者心电图上QTd、Tp-e及QTc均明显延长[(33.66±16.76)ms vs. (55.29±31.12)ms,(89.55±12.61)ms vs. (142.65±39.33)ms和(426.57±65.03)ms vs. (482.26±48.03)ms,P<0.001],且Tp-e/QT比值显著增加(0.21±0.03 vs. 0.29±0.07,P<0.001).120例STEMI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34例(28.3%),心电图上QTd、Tp-e及QTc均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延长,但只有Tp-e/QT比值显著增加(0.32±0.07 vs. 0.26±0.05,P<0.00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Tp-e/QT比值较健康成人明显延长,Tp-e/QT比值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预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米力农联合多巴胺对重症瓣膜转换术后脱离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过程全身血流动力学及氧供需平衡影响,以评价联合用药对这类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重症瓣膜转换手术病人20例,随机成分两组,于心脏腹跳、建立稳定的自主心律后,分别应用小剂量(A组)或较大剂量(B组)米力农联合多巴胺,停机过程经人工心肺机输血、补液维持肺动脉舒张压(pulmonary arte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冠状动脉心腔瘘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近年来,由于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的应用,诊断病例数有所增加。我院自1980年2月至1998年3月共收治10例患者,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4.5~56岁,平均15.5岁。主要症状:活动后心慌、气短4例,胸闷2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全组病人于心前区均可闻及2~3/级连续性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前,误诊3例,分别误诊为主动脉窦瘤破裂、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后均经超声证实为冠状动脉心腔瘘。全组病人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瘘源…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新型瓣膜的开闭状态及疲劳特性,采用TH—2200型人工心瓣疲劳寿命测试仪对聚甲醛瓣叶的双叶心脏瓣膜和ON-X心脏瓣膜进行疲劳实验,并利用高速摄像机对瓣膜的开启与关闭情况进行跟踪,考察瓣膜的瞬时运动状态.实验结果发现,在体外加速疲劳实验中,新型双叶心脏瓣膜与ON-X心脏瓣膜在相同频率下具有相近的开启关闭周期,在瓣叶开启至极限位置时都有抖动产生,该瓣膜经3×108次疲劳测试后,瓣环无明显磨损,瓣叶转动灵活,心瓣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重症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 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体外循环下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72min,升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116min,转流中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高流量灌注以及定时灌注冷停跳液等心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主要观察液氮 (- 1 96℃ )保存 1~ 2 4个月不同时间瓣膜组织葡萄糖代谢率和同位素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的变化 ,为临床适用的冷冻保存人同种主动脉瓣的适宜保存期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男性的主动脉瓣膜 2 0个。实验依据保存时间分为 1 0组 ,Ⅰ组为新鲜对照组 ,Ⅱ~Ⅹ组分别为冷冻保存 1~ 2 4个月瓣膜。新鲜瓣膜取材后直接供实验用 ,冷冻组各瓣膜缓慢降温 (1℃·min- 1 ) ,液氮中保存 ,快速复温。瓣膜置入培养液 2 4h ,置入前后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并计算其差值。同位素测定标本加入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 ,做CBPM计数 ,计算每mg组织3H TdR掺入量。结果 新鲜瓣膜组葡萄糖消耗量和3H TdR掺入量均最高 ,冷冻保存组随液氮保存时间延长 ,组织的葡萄糖消耗量和3H TdR掺入量逐渐减低 ;冷冻保存 1~ 1 5个月瓣膜葡萄糖代谢率与新鲜瓣膜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冷冻保存 1 8~ 2 4个月瓣膜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减低 (P <0 .0 5 ) ,冷冻保存 1 2~ 2 4个月瓣膜3H TdR掺入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P <0 .0 5 )。结论 液氮保存对人同种瓣膜组织葡萄糖代谢率和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有一定影响 ,其程度随保存时间增长而加重 ,液氮保存 1 5~ 2 4个月瓣膜组织代谢率明显减低 ,因此瓣膜耐久性可?  相似文献   

14.
<正>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是心肌梗塞病人的重要死亡原因。建立动模型、开展梗塞后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历来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本项课题拟就家兔梗塞后心律失常的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家兔在体心肌缺血模型研究了儿茶酚胺排空、α-受体激动剂和α-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利血平排空儿茶酚胺及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可明显降低心肌缺血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使心肌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α-受体激动剂甲氧胺则具有相反作用。提示α-受体激动在心肌缺血早期具有重要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30例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结果发现,二尖瓣脱垂组QTd、QTcd、JTd显著延长,说明心室肌复极有局部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之一。QTd不仅能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而且能指导临床用药,是一很好的临床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二尖瓣替换术后生物瓣衰败再手术6例,其中生存5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本组病例在生物瓣置入后9年左右出现瓣膜衰败,以钙化、穿孔和关闭不全为主,同时伴有瓣支架蠕变、血栓形成和狭窄。生物瓣衰败,宜早期治疗。二次手术效果显著,关键在于分离粘连,防止意外大出血和保护心肌,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建议慎用生物瓣。  相似文献   

18.
心脏直视术后保护性临时起搏应用的临床观察耿希刚,李兆志,秦志端(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710061)随着心脏外科手术复杂程度增加和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术中对心肌及传导系统损伤有时不可避免,术后可能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所以常规应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术后心律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本院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从而评估我院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3例,进行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复查Holter观察射频消融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心动超声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小及射血分数变化。结果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即刻成功率为89.29%,远期成功率为82.14%;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心动超声示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末内径无明显改善(P>0.05);射频消融术后Holter示室性早搏负荷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1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合并主动脉佛氏窦瘤破裂,1例出现股动脉穿刺处血肿形成。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 1 986年至 1 998年 7月 ,对 2 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就手术时机、方式选择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4例 ,男 1 8例 ,女 6例 ,年龄 9~ 58岁 ,平均 32 .2岁。病程 2月~ 1年。临床表现均为发热。 2 2例出现肝、脾肿大。血培养细菌阳性者 6例 ,其中草绿色链球菌 2例 ,甲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样葡萄球菌以及绿脓杆菌各1例。病变侵及主动脉瓣 1 5例 ,二尖瓣 2例 ,三尖瓣 4例 ,肺动脉瓣 1例 ,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病变 2例。发病前具有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