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基于渗水特性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基于合理的渗水理论选用了适宜的新型渗水仪器,并与现规范仪器进行了性能对比,验证了新型渗水仪试验结果的适用性;然后使用该渗水仪对不同级配类型沥青混合料的渗水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各种沥青混合料的渗水数据做了统计处理,以此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技术标准提出了沥青混合料的统一临界渗水系数;最后通过临界渗水系数与渗水曲线确定了不同沥青混合料满足渗水要求的临界空隙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AC类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渗水系数和空隙率的双重指标控制可以减少路面结构内部的水分蓄积,降低水损坏的发生概率,改善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5.
6.
7.
8.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沥青路面车辙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混合料角度分析了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因素,并通过不同因素条件下沥青混合料高温车辙试验,分别以动稳定度和总变形量作为参考序列,对影响因素进行灰关联分析。研究认为,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和矿料4 75mm筛孔通过率对于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迅猛发展,对路面的使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是保证路面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论文通过对试验计算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灰关联度,分析了影响沥青混合料强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设计提供可靠数据,并对提高混合料的强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给沥青混合料细观特征研究提供空隙特性评价方法,实现空隙三维形态特征的描述,基于X-ray CT技术提取了沥青混合料空隙的三维结构,以空隙断面形心作为骨架节点,构建了三维空隙骨架模型;以骨架走向和断面形状为主要评价对象,建立了空隙形态特征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垂面内方向角、相邻垂面夹角、断面圆度以及断面丰度作为空隙形态的评价指标;以实验室成型的沥青混合料试件为研究对象,指明了空隙尺度、成型条件以及混合料级配(包括AC,SMA以及OGFC级配)对空隙空间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空隙形态特征评价方法可以反映空隙的三维形貌;空隙体积小于5mm3的微细空隙接近于椭球形,大于5mm3的结构空隙不规则程度较大;沥青混合料的成型方式与压实程度对空隙的形态特征无显著影响,其特征值分布曲线的均方根偏差均低于1.2%;OGFC级配下微细空隙相较其他2种级配更加圆润,丰度为0.9~1.1处的分布频率比其他2种级配高出19.2%,圆度在大于5区间的分布频率高出14.9%;结构空隙中,AC级配的垂面内方向角分布曲线在80°~90°区间内高出OGFC级配5.3%;AC级配的空隙骨架最为迂曲,不规则性最强,而OGF... 相似文献
13.
14.
沥青混合料粘弹性能微观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Moil—Tanaka等效夹杂微观力学理论研究了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能。将沥青混合料看作刚性粗集料颗粒夹杂于粘弹性沥青砂浆基体内的复合材料,对集料夹杂和沥青砂浆基体的本构方程分别进行Laplace变换成弹性问题,在Laplace空间域内应用Mori—Tanaka等效夹杂和宏观平均理论由沥青砂浆粘弹性能推导出了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能。结果表明,粗集料颗粒夹杂对粘弹性沥青基体性能具有增强作用,沥青混合料粘弹本构方程可表示为粗集料增强系数与沥青基体粘弹本构方程的乘积形式。利用增强系数可以从性质较均匀的沥青基体粘弹性来预测性能较复杂的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其中增强系数大于1且随粗集料体积分数或沥青基体的泊松比增加而增大,粗集料体积分数对增强系数的增大作用远大于沥青砂浆基体泊松比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常见的3种沥青混合料,旨在通过室内车辙试验,分析不同试件空隙率对车辙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探讨了不同空隙率试件试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车辙试验,对比不同孔隙率试件车辙试验结果,发现孔隙率变化会对试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在室内车辙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空隙率、不同轮载作用次数下车辙深度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标准试验条件下,混合料车辙深度的空隙率效应模型(VEM)。分析表明,以7%作为基准空隙率可以得到与实际更为接近的预估车辙深度。该模型可预估不同空隙率混合料在不同轮载作用次数下的车辙深度,也可对不同空隙率试件在不同轮载作用次数下的车辙深度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ANSYS和蒙特卡罗方法,建立含有不同空隙结构的沥青混合料模型,施加0.7 MPa的竖向荷载后,提取应力应变值,进而研究空隙结构(包括形状、大小、空隙率)的差异对沥青混合料内部受力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X向拉压应变、Y向拉压应变最大值及X向压应力均随空隙边数的减少线性降低,Y向压应力最大值减小更加明显;空隙边缘路径上X应力极大值均出现在空隙的角点,Y向应力在角点处发生突变,最大值可达2.22 MPa,均值为0.59 MPa,尖锐处为易损伤区域;随着空隙变大,应力、应变基本呈增大趋势;空隙率的改变对X向应力与剪应力影响较大,且空隙率一旦超过10%,X向应力与剪应力急剧增大,之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