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指马克思在其相关著述中,对人的基本生存境遇及其趋势进行整体性批判与反思的学说。作为当代中国审美意识形态的主导与核心,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包括中国哲学和美学在内在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创新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看,文化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对我国艺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除了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本国文化产业,至关要紧的是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而这必然与艺术教育相关。然而,当下中国的艺术教育却在两方面存在问题,一是艺术教育本体的缺席,一是民族性的缺失。如欲发挥艺术教育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积极功能,我们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据国家美学思路重建艺术教育的美学根基,二是重建艺术教育与传统艺术文化间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成为社会文化形态的反映,作为广告信息载体的语言,应体现中国广告的文化品位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项目执行业主对高速公路的桥梁要求越来越高,高速公路桥梁不仅应满足功能性适用,还应该有一定的美学和艺术的成分.对桥梁美学的含义和桥梁景观的内涵做简单陈述,通过分析桥梁美学的普遍法则,根据桥梁美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优化桥梁景观设计,最后建筑美学和高速公路桥梁美学就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5.
肯定美学并非一个新的美学分支或研究趋向,而是一种欣赏态度。肯定美学所反映的是对于自然的尊崇态度。因反对如画美学这一流行的自然审美态度,肯定美学成了环境美学界的一个理论焦点。肯定美学之所以会引起争论,并不在于其违反常识,而在于其命题自身的逻辑含混及其支持者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6.
樊炳清(志厚)给王国维《人间词》作过序,长期以来,学界对此有争议,但无论否定者还是肯定者,均未联系樊炳清的美学思想以佐证,且默认樊氏别无美学思想及有关"境界"的论述.经钩沉整理,樊氏对美的本体、要素、发生、功能和文学发展观以及"境界"等均有论述.樊炳清认为:美生于适,以心中典型观念视其物而生美感,美乃救济人生之宝筏,有境界故其入人也深,伟大之艺术盛于承平而绝于衰乱.这与他的同学好友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成长的不同阶段,接受了层次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离不开所处的环境.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成长环境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随之发生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成长环境变迁的过程中,主体把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的教育内容随主体一起迁入到新的环境中.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载体,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积累的文化通过濡化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文化迁徙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基于不同的层次需要优化.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立交桥跨是互通式立交的主要组成部分,桥跨直接影响立交整体美观.笔者首先阐述互通式立交桥跨的美学特征及美学设计要求.然后从上部构造和下部构造等方面来说明立交桥跨的美学要点,力求从立交桥跨美学角度来指导、评估和完善立交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9.
当前实践美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实践美学研究的困境是停留在一般的、宏观的、社会学的层面而未能进入特殊的、微观的、心理学的层面,"后实践美学"虽从一定程度上走出了当前实践美学研究的困境,但从根本上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抛弃了"实践"这一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必然会使"科学走向玄学".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研究与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研究,都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实践美学研究的可行性出路.强调审美对于现世人生的意义,重申美学对于当今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世界的深切关注,倡导美对人类灵魂与道德人格建构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美学研究与人生论的整合,使审美、艺术、人生走向统一,才是丰富和发展实践美学的最终出路,才是美学研究的原点.  相似文献   

10.
百年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生成了“‘五四’文化自觉”与“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对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的自觉,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自觉。“‘五四’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失败”,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改造”。围绕“失败”的争论涉及“利用厚生”“安身立命”和“纲常制度”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改造”的实践既指以西方现代性的科学与民主去批判中国传统,又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及其伟大成就。两种改造方案既鲜明对立也有交叉重叠,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当代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文化自信”,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复兴”,这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中国的现代转型还在进行,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仍在深化。展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当代文化自觉”应当是一个包括“文化自觉”“中国自觉”和“现代自觉”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