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正最近,一则关于"可燃冰"的新闻红遍各种媒体。同时,再加上有媒体爆出的一辆汽车加100升可燃冰能跑5万公里的"乌龙事件",更使得可燃冰备受关注。那么,未来可燃冰到底给能源界带来怎样的变化?中国造船人如何看待这一新能源,以及如何助推早日实现可燃冰商业开采?造船界需关注海洋能源新动向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  相似文献   

2.
2013年3月12,日本资源能源厅宣布,"地球"号深海探测船当天上午从爱知县附近渥美半岛近海开采出"可燃冰",这是全球首次成功在海底开采出"可燃冰",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消息一出,"可燃冰"开采再次成了热门话题,这不仅显示出日本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而且必将刺激其他各国加速对"可燃冰"开采的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尔虞我诈,不惜撕破脸皮,甚至大打出手,充满了杀戮和血腥。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苦苦寻求一种能代替石油、煤以及天然气的新能源,因为这些能源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将会被人类耗尽。 可燃冰的适时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有专家说,21世纪将是可燃冰的世纪。因此,世界各国围绕着可燃冰的一系列争夺也在悄无声息中展开。对此,中国准备好了吗?可燃冰真的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简单来说就是水和甲烷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甲烷含量占80%~99.9%,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呈白色形酷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用火直接点燃,因此被形象地成为可燃冰,燃烧污染要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得多.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5月18日,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宣布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天然冰)试采成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为什么可燃冰的试采成功引起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群众的强烈反响?我们是否已经迎来了"可燃冰时代"?在可燃冰开采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多远,还有多远的路需要走?  相似文献   

6.
李赪 《中国船检》2012,(6):48-49,105
5月26日,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综合海洋调查船“海洋六号”在南海北部区域对可燃冰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目前,取样条件已经具备,计划明年开钻。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公认的“后石油时代”首选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储量令人惊讶。如果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得以突破,其大规模的商业化将成为现实,并为海工装备业、造船业带来潜在的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7.
国内海事     
正中国首次试采海底可燃冰成功"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2017年5月18日,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站在正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作业的钻井平台"蓝鲸1号"上宣布。自此,中国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也叫可燃冰)试采技术的国家,这对于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天的仪式上,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主任高雨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部近日透露,我国今年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控制储量相当于1000-1500亿立方米天然气。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深藏于大洋底部,目前尚无技术对其进行商业开采,大规模开发可能要在2030年以后才可实现。
  国土资源部下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近四个月的勘探,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钻取了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样本。  相似文献   

9.
科海拾贝     
《航海》2008,(4)
可潜6000米海底寻可燃冰的机器人德国基尔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能下探到6 000米深海底的新型机器人(该型价值320万欧元)。它是一种高功效潜水机器人,能够下探到6 000米以下的海底,拍摄照片并采取标本。据称,它属目前世界上同类产品中最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认为,21世纪,波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将成为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 波能:即海洋波浪能。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再生能源。据科学家推测,地球上海洋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0万亿千瓦。日本的一座海洋波能发电厂已运转8年。美、英、印度等国家已建成几十座波能发电站。  相似文献   

11.
占海洋3/4的深海(国际上定义为水深超过1000m)是一座广袤无垠、蕴藏丰富的宝库: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铁、钨、铜、金、煤、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能源资源,海底裸露着铁锰结核、热液硫化物和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深海资源是解决陆上资源枯竭的主要途径之一。二十一世纪,随着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陆地资源逐渐枯竭,海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战略资源,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战略开发重点。由于海上作业平台和舰船等弹性浮体受到海浪、洋流等作用力,导致其结构发生破坏和失效,因此,研究浮体在海上的受力及载荷有重要作用。本文充分结合有限元分析技术和水弹性理论,重点研究了弹性浮体力学分析中,一种快速多极子技术在高阶边界元法的应用问题,对提高海上浮体的水动力特性分析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内河众多,海上疆域广大,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有色金属等资源,因此,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海上航运业的发展成为国家的战略规划重点。舰船与海上作业平台作为主要的开发工具,其设计与制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高速化、大型化船舶的运动控制。船舶在海上受到的干扰力较多,本文针对船舶的运动过程建立模型,并结合闭环增益成型算法设计一种船舶运动控制器,并基于Matlab进行了船舶运动控制器的仿真试验。  相似文献   

14.
船舶替代能源的发展与展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健 《上海造船》2010,(4):39-41
从宏观角度对能源形式进行溯源,指出了船舶和海洋结构物对能源应用的特点,并对各种可能用于船舶和海洋结构物上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海流能、可燃冰、氢气能、核能、生物柴油等新能源的进展和利弊进行分析和展望。最后对传统能源的集约化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近日全面完成海上综合试航,在对试航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后,该船将交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船,由中国船舶工业第七○八研究所负责设计,武昌造船厂负责建造。该船总长106米,型宽17.4米,设计排  相似文献   

16.
10月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艘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综合调查船在武昌造船厂命名下水。 这艘被命名为“海洋六号”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是武船为广州海洋地质凋查局建造的集多学科、多技术手段于一体的远洋调查船,将主要承担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质源调查任务,兼顾海洋地质调查、海洋矿产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17.
无噪音和无污染推进装置是一个老课题,但人们并未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当今德国有一项新的研究,它妥善地集蓄电池、电技术和太阳光电技术于一体,为需要几个千瓦功率推进的排水型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推进装置。这种装置首先仅是用在7.3米游艇上。但在适当的时候,这种装置转让给其他艇建造者,因此这项技术必定会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江凯改型护卫舰及其后续舰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子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剧变。在台湾地区,台独势力在国际敌对势力的纵容与默许下日趋嚣张;在东海与南海,围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资源,相邻各国加紧蚕食我蓝色国土及资源的步伐,使我国周边特别是海洋周边安全环境日趋恶劣。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强大,“中国制造”风靡世界,对石油、铁沙等矿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大,而这些能源和矿产品大都需要经过海洋运回国内。要想维护国家主权,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9.
正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由甲烷构成,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因而被认定为一种新的海洋清洁能源。图1是全球有机碳含量的分布情况(数据来自中国报告大厅),天然气水合物所含有机碳占到全球总有机碳量的一半以上,可以看出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目前探查到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存在于两种环境条件下,即深海海底和陆上永久结冰带。据专家预测,深海蕴藏的天然气水合物约为(1~5)×1015m~3。日益枯竭的能源、不  相似文献   

20.
对未来航运市场的展望 我们欣慰地看到,近期的航运市场已经出现了一定反弹,BFI工在10月9日已达1000点,许多分析家所做的年底不会突破1000点的预测已经被证实了是过于悲观的。日元也已经大幅攀升,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己经达到112:1。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这种攀升是如何出现的?这种影响将持续多久?末来形势又将如何?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回升更多的是一种季节性的回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