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后注浆是改善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渣、桩侧泥皮固有缺陷的一项重要技术.介绍了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施工工艺以及工艺参数确定,阐述了后注浆加固机理,归纳了注浆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能研究、桩端后注浆灌注桩的理论基础和其承载力影响因素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变形特性,概括了后注浆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的主要方法,对今后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战备完好性的装备停产后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停产后保障是在装备停产后保持战斗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停产后保障是采用一种标准化的方法确定相关要求,制定停产后保障计划要注意基本要素的管理和实施条件,尽早考虑停产后保障应该是军方的一项强制性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停产后保障,充分考虑应该予以关注的事项,就可保证装备在停产后具有良好的战备完好性,这将从根本上解决装备后续战斗力的保持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志强 《中国水运》2007,5(3):18-19
经过计算的闸后冲刷深度,经模型试验论证偏大。计算时可考虑闸后冲刷坑再逐步形成,因此闸后水深也再逐步加深,这样计算出来的闸后冲刷深度和模型试验数据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闸设计》规范中规定,计算的闸后冲刷深度经模型试验论证偏大。笔者通过比对分析,认为计算时可考虑闸后冲刷坑再逐步形成,因此闸后水深也再逐步加深,这样计算出来的闸后冲刷深度和模型试验数据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5.
利用已有实际资料对工后沉降进行合理的预测是控制工后沉降量的关键。实践表明,预测时不同的工后首次沉降速率对预测模型的选择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预测的精度。文中针对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和工后首次沉降速率,对现有工后沉降的预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不同的沉降速率区间,采用不同的沉降预测方法,以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6.
杨红军  李俊  刘镇剑 《船舶力学》2019,23(2):218-226
针对大型商船推进轴系中尾管后轴承,且尾轴在螺旋桨重量作用下存在弯曲变形,导致尾管后轴承后端存在边缘载荷的特点,研究了轴系校中计算中尾管后轴承Hertz接触模型的非线性建模方法。以第二代四十万吨矿砂船轴系为对象,采用平面梁单元,建立轴系校中有限元模型;同时将尾管后轴承分成多个轴承分段,使用Hertz接触模型模拟各个轴承段与轴的接触形态,并用迭代法求解了具有非线性边界条件的梁单元有限元模型。对根据尾管后轴承单支点模型的计算结果确定的几组尾管后轴承SLOPE值进行了计算对比。研究发现,基于Hertz弹性接触的尾管后轴承多点支承的非线性模型,可以得到尾管后轴承的最大接触压力、各个轴承段的支反力等分布情况,可以更好地优化尾管后轴承的SLOPE设置,要优于传统的单支点固定约束模型。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内外关于动荷载后黏性土的静力性质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评述。重点讨论了循环荷载后试验研究和循环荷载后黏性土性质的理论分析。总结了循环荷载后黏性土表现出似超固结性质。基于循环荷载后与卸载后具有相似的超固结性质的假设,论述了不同研究者建立的循环荷载后强度、模量与似超固结比、孔压等之间的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8.
罗卫平 《中国水运》2007,5(10):199-200
笔者在参与资兴市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发现现有项目管理中的诸多弊端;通过将系统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用于灾后重建,提出了灾后重建管理工作的新观点,即建立以政府为投资方,社会技术力量负责灾后重建工程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LS_DYNA软件,对高速破片侵彻防护液舱过程中液舱后板的载荷特性进行仿真研究,分析液舱后板载荷的空间分布特性及破片的速度和厚度对液舱后板载荷的影响,得到了液舱后板任一点的压力峰值和比冲量的拟合计算公式。研究表明,液舱后板的载荷在板中心(即破片中心在液舱后板上的投影点)最大,随着到中心点的距离增加而呈指数衰减;增加破片的速度或厚度,将使液舱后板任一点的压力峰值和比冲量均增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海底管道后挖沟作业过程的深入剖析,总结出锚机与后挖沟机相互协调的指挥方法,阐明了驳船绞锚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提出合理高效的绞锚方式,从而避免海底管道后挖沟过程中后挖沟机对已铺设管道的破坏,并保证海底管道后挖沟的沟形和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