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从我区黄各庄镇的基本情况出发,以建设现代化园林式小城镇为目标,从加强城镇管理,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推进了公共绿地建设、积极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2.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山东省小城镇交通状况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小城镇建设和交通规划不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针对小城镇交通普遍的出行方式,提出做好小城镇交通规划的措施,指出小城镇交通规划应该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贯彻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汤铭潭  张全 《城市交通》2005,3(3):49-52
对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特点、存在问题和基本功能进行了分析,从满足交通运输、道路网走向、人居环境、景观、地面排水、工程管线布置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优化的基本要求。对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西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是其整体城镇体系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提高河西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必须综合河西地区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定河西地区小城镇发展的重点策略。文章提出的重点策略主要有:培育产业支撑,夯实小城镇的经济基础;优化内生环境,建立小城镇的创新体系;完善市场制度,壮大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城镇联动,健全城镇体系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5.
针对不同出行需求所对应的街道功能分类问题,通过识别街道功能分类的关联要素与关联因子,构建类别、流量、场所和景观四维视角的街道分类模型,分析其属性特征强度,确定街道的类型。提出的方法从街道功能的多维度属性,对街道进行创新性功能分类,从长治项目案例应用实践中,体现出为各种类型街道风貌打造起到的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有效的街道景观视觉评价指标,基于图像处理的思想,提出了6个反映街道景观客观视觉属性的量化指标视觉熵、色彩丰富指数、街道宽度、沿街建筑高度、天际线变化指数和天空开阔指数,并以10条步行街道的实景数字图像为例验证了其有效性.通过主客观指标之间的数学分析发现:街道宽高比、街道宽度、天空开阔指数、视觉熵和色彩丰富指数均能有效反映街道景观的客观视觉属性(相关系数大于0.633,显著性小于0.05);视觉复杂性在评价结论中所占比重最大(22.6%),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程项目实例,分析通勤城镇交通及早改造的必要性;阐述了狭小空间互通桥梁的设计理念及原则;结合改建城镇景观、亮化需求,进行互通桥梁景观照明设计,并给出契合项目需求与特点的改进建设。为类似交通改造工程的桥梁及景观照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6):157-158
小城镇由于其城镇规模小,出行距离短,出行成本低,混合交通出行特征明显,小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混行,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城市整体交通效率低。为改善小城镇交通出行环境,应对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本文以海丰县城为例,对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未来交通发展的初步策略。  相似文献   

9.
街道环境恶化的问题在城市中正不断加剧,以往对品质交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交通量计算、拥堵难点治理、优化车道分配等,对道路功能包含的城市景观与市民活力的思考不足。首先从时代背景、道路功能演变、街道建设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阐述交通品质化的历史发展沿革。结合深圳市民出行需求变化,探索新时代市民对品质交通的需求。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提升项目为例,从绿色低碳交通的发展需求和城市设计优化层面入手,分析并提出街道环境品质提升的整体思路,并针对道路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街道品质提升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指出既要在有限的道路横断面中妥善考虑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均衡,同时又要对道路沿线的碎片化空间整体考虑,并统一纳入景观化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朱兆芳 《城市交通》2008,6(1):65-66,76
针对城镇化快速发展给道路建设带来的新要求,总结了大城市发展中对城市人口、用地控制不严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绿化减少等城市病的经验与教训。重点论述了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与出路,以及发展小城镇对城镇道路建设的要求,并提出了小城镇内部道路交通设计的新构思,如绿色交通、节约用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相应提出一套包括内部道路类别与等级、路网布局、道路断面及宽度、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的小城镇道路交通设计标准。最后提出小城镇外部公路与其附近连络干路应采取简易立交,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入口应增加信号灯,扩大渠化,增设快速公交站点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城市道路景观实践过程中,由于建造时序的不同,城市道路的“景观破碎、缺乏集成”和“豪华奢侈、脱离实际”,不利于城市系统的和谐发展。鉴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从系统范畴的角度探讨了一种“集成”的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为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行人作为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在过街的过程中最易发生交通事故,且事故后果严重,研究过街行人的交通特性有利于降低行人的事故发生率,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分析行人的过街行为、过街速度和过街违法成因,并在研究过街行人交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设置机动车右转信号灯、安装倒计时式人行信号灯、优化信号相位配时、加强驾驶人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行人过街交通是混合交通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与冲突问题是改善我国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方案及其对行人的延误进行研究,意在解决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与冲突问题. 通过总结行人过街行为及需求特性,结合行人二次过街设施的设置条件及评价指标,提出行人二次过街方案,得出行人二次过街延误模型. 并以北京北三环四通桥为例,进行实例研究. 通过仿真模拟,得出行人延误及交通流量等结果,其结果表明,行人二次过街方式能够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减小行人过街等待时间,增加行人的通过效率,减少行人违章过街率,从而降低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李雯  兰潇 《城市交通》2014,(2):10-17,94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街道设计主要以机动车为主导,标准化的技术主义街道设计范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现在,全球的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正在扩大他们对街道的认识,对街道的定义从机动性转向宜居性。一股推出“街道设计手册”的热潮随之出现,街道设计的内涵与使用方式被重新定义。通过分析街道为什么是城市最具潜力的公共空间,总结世界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基于地区发展特色,选取5个代表性的街道设计手册,从中提炼出街道设计的“需求金字塔”,总结其中涵盖的主要内容、设计原则、成功元素和面临的挑战,并对街道设计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王志高 《城市交通》2013,(3):91-94,72
为了改善机动车的可达性并避免驾驶人迷失,城市政府和规划师开始将中心城区传统的单向道路网络转换成双向行驶。双向道路网络可提升经济活力水平和中心城区的宜居性,而单向道路网络可提高通行能力。指出使用出行服务能力指标来衡量道路网络效率更适宜,将单向行驶与双向行驶道路网络的出行服务能力进行对比,后者交叉口的处理包括左转专用车道、左转渠化和禁止左转三种方式。结果显示,与传统认知和设计手册相反,双向道路网络通常比单向道路网络更有效率。在出行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允许转向的双向道路网络比单向道路网络的出行服务能力更高;禁止左转的双向道路网络比单向道路网络造成的绕行更少。  相似文献   

16.
路内停车对交通流的延误影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兴  姜波  王殿海  陆键 《城市交通》2009,7(2):28-32
探讨路内停车对路段交通流产生阻碍造成的延误,能够为评价路段服务水平、确定合理的路阻提供理论支持。针对双向两车道路内停车路段,分析车辆运行特性。在流量较小、流量较大两种情况下,研究由路内停车影响产生的延误。流量较小情况下,将停放车辆看作一个服务台,利用排队理论、间隙理论建立了路内停车对交通流延误影响模型;流量较大情况下,结合车辆到达-离开图示,建立了相应的延误影响模型。最后,通过应用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提高街道的交通可达性对于所有的街道使用者,尤其是包括老年人及残疾人的弱势群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与人文关怀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英国伦敦肯特镇中心大街的实地调查与分析,设计提高街道可达性的改善措施,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细节的设计对中国街道可达性建设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城市停车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  张晓东 《城市交通》2011,9(4):53-60
为借鉴美国城市停车政策从充分满足需求到停车需求管理转变的成功经验,回顾了美国城市停车政策的发展历史,并对21世纪以来美国城市停车政策发展的新趋势进行解析.指出城市停车政策对出行方式选择和城市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具有重大影响,进而对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土地开发密度、街道活力、步行交通环境等产生影响.最后,针对当前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城市道路空间传统规划设计范式的自省,分析街道设计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从项目组织、设计对象和设计方法等角度分析街道设计情境特征,指出从批量复制的传统规划设计到单品定制的街道设计需要完成的认知转变。结合天津市道路空间相关政策演进及街道设计实践,剖析街道设计面临的现实窘境。结果表明,街道设计及其所昭示的规划设计行业跨界融合态势,是受机动车导向理念支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要尽快适应的范式转移。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s of heating intensity and inflow wind spe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ctive pollutant dispersion in street canyons using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CFD) model that includes the transportation of NO, NO2, and O3 coupled with NO-NO2-O3 photochemistr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eat intensity and inflow wind speed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low field,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ctive pollutant dispersion in and above the street canyon. With the street canyon bottom heating intensity increasing, NO, NO2 and O3 concentrations in street canyon are decreased. The O3 concentration reductions are even more than the NO and NO2 concentrations. Improving the inflow wind spee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NO and NO2 concentrations within street canyons. But the O3 concentrations have a slight rise with wind speed increasing. The results would b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relation among reactive vehicle emission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urban plan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