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充分考虑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的基础上,分析沥青路面车辙类型及产生车辙的机理。通过马歇尔试验得到最佳沥青用量及PR PLASTS.S添加剂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掺量,从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可以看出,选择相对较粗的级配有利于形成矿料骨架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掺加抗车辙剂后,各种路用性能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掺加PR系列添加剂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车辙试验和恒定高度重复剪切试验(RSCH)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车辙试验不适合用来评价掺加PR系列添加剂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而RSCH所得到的k1,k2,N和γ各个指标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能对掺加PR系列添加剂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进行评价.RSCH试验结果表明,就高温抗剪性能而言,掺加PRPLASTS添加剂(PR.S)混合料最好,掺加PRFLEXMODULE添加剂(PR.M)混合料次之,未掺加PR系列添加剂混合料最差.各种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掺加PR系列添加剂造成了混合料水稳性能和低温性能的小幅下降,却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混合料的高温性能,适合于在重载高温的情况下采用.  相似文献   

3.
沥青路面车辙一直是高速公路的主要病害,为提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聚酯纤维作为外加剂应用于沥青混合料。在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三年决战中,大齐、绥北、鹤大等高速公路均才采用了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显著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从聚酯纤维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机理分析,影响程度、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主要分析沥青路面形成车辙的原因、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抗车辙性能的提升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赵若 《交通标准化》2014,(10):83-86
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能避免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等病害,但抗车辙性能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因素.通过对重载交通条件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以及对抗车辙能力等路用性能的检验,得出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深度相差不大,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没有明显早期损坏,具有良好的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存在的车辙问题,通过足尺环道试验,系统地研究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评价不同结构组合的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客观评价不同抗车辙剂的性能和效果,通过高温蠕变、车辙试验、冻融劈裂、低温小梁弯曲等多种试验,综合评价了3种抗车辙剂对沥青混合料高温、低温、抗水损坏性能的影响,表明各种抗车辙剂对于高温性能的提高均有明显效果,对于低温、抗水损坏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国产抗车辙添加剂的综合性能与2种国外产品相当。  相似文献   

8.
沥青路面的永久变形主要是沥青路面各结构层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在自身结构以及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不可恢复的变形.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路面表面车辙.目前随着超载车辆的增多和渠化交通的形成,车辙已经成为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是导致沥青路面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合理确定抗车辙剂的含量,试验研究不同含量下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得到使用抗车辙剂的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等具体性能等技术指标的提高比例,从经济效益和性价比角度合理确定抗车辙剂最佳含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日益严重的问题,对抗车辙沥青路面结构进行研究.采用抗车辙级配并掺入抗车辙剂设计了两种抗车辙路面结构,对材料性质进行了测试,确定了混合料的级配及沥青含量,并进行室内试验以评价其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抗车辙级配及掺加抗车辙剂,均可提高沥青昆合料的抗车辙性能,且掺加抗车辙剂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借鉴国外壳牌车辙预估方法,分析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并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还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形式,车辙主要发生在表面层和中面层;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相比,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产生的车辙深度增加不大.从提高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角度出发,建议可着重提高沥青中上面层的抗车辙性能,并且ATB-25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厚度设置在15~20cm之间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合料静态蠕变劲度模量与动稳定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轮辙试验的动稳定度(以下简称DS)指标反映沥青路面的高温车辙行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不能作为计算参数用于沥青路面结构设计。通过研究不同沥青混合料的DS和静态蠕变劲度模量的响应,试图将DS指标与静态蠕变劲度模量建立联系用作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数。选择了AC13和AC25两种级配、60#/70#基质沥青和5%SBS改性沥青两种结合料、花岗岩和石灰岩两种集料,分别进行了车辙试验和静态蠕变试验,其中车辙分别采用5 cm和7 cm厚度试件。结果表明,对同类型级配、结合料、集料和同一车辙厚度的沥青混合料,其DS和静态蠕变劲度模量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高达0.9以上。但综合考虑级配、结合料、集料和结构厚度等因素后,DS与静态蠕变劲度模量的线性相关性并不理想,其相关系数R2只达到0.591 2。因此,试图将DS转换为静态蠕变劲度模量用作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沥青路面集热研究现状,设计了一种利用导热铝片取代水流管网作为载热体的沥青路面温差发电系统,通过构建沥青路面集热数学模型、导热铝片传热数学模型和半导体温差发电数学模型等动态仿真模型,对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导热铝片作为载热体可以增强沥青混凝土内的热量转移,从而降低路面的温度梯度,减少路面的热应力,同时温差发电模块可将路面热量转化为电能输出,作为城市市政工程用电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采用正交分析方法,讨论了沥青稳定基层厚度、级配碎石基层厚度及土基模量等关键结构参数对路表回弹弯沉、沥青层层底拉应力2个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性能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基模量对于路表回弹弯沉的影响最为显著;当沥青层厚度在25 cm以内时,增加沥青层厚度可以减小沥青层底拉应力,延长沥青路面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4.
车辙是AC沥青砼路面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车辙的产生使道路的服务水平下降.本文主要通过车辙试验,研究了加入德兰尼特、木质素纤维的AC沥青砼的动稳定度和变形量及其影响因素,并简要介绍了其他相关路用性能.旨在利用纤维对沥青的吸附稳定机理,探讨一种适用于高温潮湿环境既耐久,稳定性又好的沥青砼路面.试验得出,掺入德兰尼特纤维对混合料改善效果最好.并探讨了高温稳定性指标(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指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结构层模量对路面力学响应影响的三维数值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前关于路面结构层模量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影响的研究一般是利用弹性层状理论进行分析。从三维数值分析的角度,分别从路表弯沉、面层和基层内的压应力及拉应力等方面说明了结构层模量及基层条件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认为路面各结构层模量的提高能减小路面表面弯沉,较高的基层模量会增大面层内的压应力,较高的底基层模量能减小基层底面的拉应力。有关分析结果对路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对路面结构的力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沥青路面车辙问题,建立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设置在不同结构层位的力学响应,确定出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设置层位,并进一步分析高模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模量大小及其厚度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可显著抑制车辙的产生,并推荐模量控制在2000MPa~2500MPa,厚度控制在5cm~7cm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对路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通过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以及疲劳试验,研究了其路用性能,同时与常用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作比较,结果表明:改性沥青可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能,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也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其中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在高温抗永久变形和耐疲劳性方面要优于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在低温抗裂性方面要优于大粒径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18.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路面类型。沥青路面受施工水平、路基强度、温度变化、水损害、交通量增长及超限车辆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多种病害。本文分析了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减少沥青路面病害的预防措施,为沥青路面养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沥青混凝土路面发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路面集料质量管理失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集料加工性指标的研究,在料场管理模式和合同管理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确保路面集料质量和稳定供应,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20.
从沥青路面设计和使用性能方面,分析车辆超载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在路面设计时需考虑超载因素对沥青路面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其影响的相应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