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驱动桥差速器在重载工况下经常出现壳体和垫片异常磨损的情况,影响了齿轮啮合甚至造成齿轮打齿、齿根断裂等严重失效。文章对某驱动桥总成进行差速器齿轮垫片耐磨性试验,对比了两种不同材料、工艺的差速器齿轮垫片和壳体的磨损量。通过对试验后的润滑状况和齿轮侧隙的计算对比,指出了双金属垫片-差壳摩擦副低磨损量的优越性,并提出了的垫片的合理厚度公差、金属厚度和油槽方式,为驱动桥差速器技术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新开发的某轻型驱动桥进行总成疲劳台架试验时右侧差速器壳断裂,从设计和生产角度入手,借助材料分析、有限元计算和三维扫描检测手段分别对材料、结构和制造偏差进行复核,最终找到此次差速器壳失效的主要原因是铸造肋板处厚度和圆角尺寸超差,壳体受载后产生应力集中,最终导致差壳整体断裂,后续针对主因进行优化后的差速器壳顺利通过总成台架试验。  相似文献   

3.
对电驱动总成的差速器壳体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差速器壳体仿真模型,计算得到其应力水平及变化规律,基于Goodman平均应力修正法及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预估差速器壳体各关键部位的疲劳寿命;同时搭建疲劳耐久试验台架,对差速器壳体的疲劳可靠性进行试验验证,发现经过一定试验循环后差速器壳体轴颈部位发生断裂,与仿真预测的失效部位一致。  相似文献   

4.
结合车桥公司290轮边减速驱动桥改进项目,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了变化部分的零件图和差速器装配图,采用Pro/E软件建立了差速器壳体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车桥公司290及300轮边减速驱动桥轮间差速器装置进行结构强度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300轮边减速驱动桥差速器结构尺寸与290轮边减速驱动桥相近,强度高出19.5%,最终通过对290轮边减速驱动桥差速器壳体进行重新设计,将300轮边减速驱动桥差速器齿轮及十字轴匹配到290轮边减速驱动桥上,使290轮边减速驱动桥差速器强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成熟产品部件,降低了产品改进的成本投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某重卡驱动桥售后失效件的分析确定了差速器故障的主要失效形式,利用有限元仿真对现有差速系统进行了润滑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现有差速器总成进行了润滑改进。通过多轮分析和试验验证,确定了差速器最终的优化结构。售后统计,切换后轮间差速系统故障率降低了50%以上,改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啮合套是汽车驱动桥轮间差速锁机构的重要件,现有滑动啮合套断裂故障时有发生,在结构强度方面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通过对售后失效件的分析确定了其失效模式和原因分析,利用有限元仿真对该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并且通过试验验证,售后故障索赔降低50%以上,确认改进方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某型驱动桥在道路试验过程中,多台样桥在环焊缝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利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及有限元软件NASTRAN对该桥重新建模、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优化了桥壳壳体结构,降低了环焊缝处应力值,使该桥顺利通过道路试验。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电驱动总成差速器壳体疲劳寿命分析的准确性,基于实测载荷谱和台架试验开展疲劳寿命分析.首先建立差速器壳体有限元模型,基于液压伺服系统、应变测试系统等设计了动态载荷加载试验系统,并分别进行了相同条件下的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精确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实测载荷谱,综合运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名义应力法、壳体...  相似文献   

9.
在Pro/E环境下建立某汽车驱动桥壳3D模型,利用ANSYS软件,按国家驱动桥壳台架试验的标准,在计算机中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其垂直弯曲刚性试验、垂直弯曲静强度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壳具有足够的静强度和刚度,产品设计满足要求。同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某轻型驱动桥整体式差速器壳为研究对象,在零件生产过程中有因材料硬度过高而刀具磨损迅速的情况,在原设计有很高的设计余量的基础上,分析差速器壳材料变更的可行性以提高刀具耐用度。经过CAE分析,材料变更后的差速器壳满足使用要求。对样件进行了工艺验证并参照国际先进试验标准进行差速器疲劳台架试验验证以及道路试验搭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变更后的差速器壳满足使用要求,设计变更具备可行性。对同类型零部件的优化设计和试验验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某低地板客车用驱动桥的安装形式及主要技术参数,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提供了一种驱动桥壳的分析方法,并对该驱动桥壳进行了以下典型工况的强度分析:垂直弯曲、制动、转弯和最大牵引力工况。本文对后续驱动桥壳的有限元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驱动桥壳是汽车上的主要零件之一,桥壳不仅是承载件还是传力件,同时又是主减速器、差速器及车轮传动装置的外壳。故驱动桥壳的质量极大影响了车辆的安全使用。随着经济发展,车辆保有量的日益增长,车辆不断向高速、轻量、低能耗和高性能发展。这要求桥壳不仅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还要求减轻质量以及必须对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在对驱动桥壳简化及通过PROE建模后,如何在Hypermesh把模型网格化及对网格的修改和检查,本文的意义在于对驱动桥壳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一个基础模型。  相似文献   

13.
驱动桥壳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常用的驱动桥壳有限元分析模型中由于边界条件定义造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在分析模型中引入了板簧的弹性特征,并按不同的边界条件对桥壳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按照传统约束方式计算,板簧座外侧桥壳应力高,板簧座内侧桥壳应力位于低;按新建立的边界条件计算,则高应力区将向板簧座内侧的桥壳扩展。测得弯曲及扭转工况下桥壳的应力结果表明,采用常用边界条件所得位于板簧座内侧的桥壳应力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接近50%;引入板簧元件后桥壳应力的计算结果则与试验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Altair Hyperworks 9.0软件为工具,以及传统理论计算结果,对某型起重机驱动桥壳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驱动桥壳强度满足要求,验证了驱动桥壳设计的合理性,为其它起重机用驱动桥壳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汽车所受的典型载荷工况来分析汽车驱动桥桥壳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及应力问题。首先建立垂向载荷工况、纵向载荷工况、侧向载荷工况的模型,并用汽车理论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CATIA建立汽车驱动桥三维实体模型并导入到ANSYS Workbench中。最后对桥壳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得出桥壳在各个工况下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力。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对驱动桥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驱动桥壳的轻量化水平和道路行驶疲劳可靠性,对驱动桥壳进行6-Sigma稳健性多目标轻量化设计。首先,建立驱动桥壳的虚拟台架仿真模型,并进行垂直弯曲刚性和垂直弯曲静强度的仿真分析,将仿真得到的桥壳本体各测点变形量和关键受力点应力值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桥壳虚拟台架仿真模型的可信性。其次,建立驱动桥壳的最大垂向力仿真模型,结合耐久性强化路面下驱动桥壳板簧座处的垂向载荷谱,基于名义应力法,对驱动桥壳进行了道路行驶工况下的疲劳寿命分析。然后,选取驱动桥壳本体各截面壁厚为设计变量,基于熵权法和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ing Preferences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方法研究各壁厚变量对桥壳综合性能的影响。结合RBF(Radial Basis Function,RBF)近似模型和NSGA-Ⅱ算法(Elitist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NSGA-Ⅱ)对驱动桥壳进行基于疲劳寿命的多目标确定性轻量化设计,获取Pareto最优解集,选取桥壳的优化方案。最后,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抽样方法和微存档遗传算法(AMGA)对驱动桥壳进行了多目标6-Sigma稳健性轻量化设计,得到桥壳稳健性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稳健性优化后,驱动桥壳本体的疲劳寿命降低了12.3%,但和初始结构的疲劳寿命相比,仍提升了117%;桥壳本体疲劳寿命正态分布的标准方差下降了72.1%,说明桥壳本体的疲劳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桥壳本体的质量升高了1.8%,但和优化前的桥壳原结构相比,仍实现减重5.9%。  相似文献   

17.
重型桥壳轻量化制造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桥壳制造工艺的分析比较,利用工艺分析和实验数据,提出了目前最先进的桥壳轻量化制造工艺,给桥壳轻量化制造工艺的实现和发展指出了一条有实际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某型汽车后桥为例,应用三维建模软件及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驱动桥桥壳进行有限元分析,为驱动桥桥壳的设计提供理论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UG仿真下的有限元分析对后驱动桥壳进行了结构静力学分析,得到了桥壳在四种典型工况下的的应力应变云图。结果表明该驱动桥壳满足强度要求和最大变形量的要求,该研究对驱动桥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维锋  戴冠军 《汽车工程》1997,19(4):221-225
本文根据模态分析原理,系统阐述了结构应变模态的特点及测试方法,建立了微型汽车驱动桥桥壳的动态应变响应模态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