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我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变革中的中国汽车市场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产业融合将成为未来趋势。随着新一代通信、能源、材料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汽车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加速调整,新兴需求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如何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技术突破,是整个汽车产业关注的焦点。在日前由慕尼黑博览集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2.
昕文 《汽车与配件》2012,(33):12-14
指导思想 根据立足国情、依托产业基础、按照市场导向、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立足国情、依托产业基础就是要准确把握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汽车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对未来的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强调了要坚持市场导向作用,把技术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领域,集中力量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的发展,首先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出发,对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关键零部件产业及基础配套设施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核心技术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然后,通过对标国外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电池及驱动系统的技术前沿,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基于现状分析,从战略政策、核心技术、研发生产、产业体系、示范推广、产品销售6个方面对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进一步从顶层设计、自主创新、基础支撑、产业生态、配套体系以及商业模式6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技术突破方向提供对策建议。最后,对中国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的发展路径进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布局方面,应合理布局整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推进企业集群化,产业集聚化;纯电动汽车应着重发展一体化电动底盘,加大新体系动力电池的研发力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重点发展高性能混合动力总成与专用发动机,以及动态协调控制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应以发展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为重点,同时兼顾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正燃油汽车的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尤其在国家工业政策的推进下,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优先并格外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大幅提升电动汽车的销量。但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电池、动力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不够成熟,还需要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一、传统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动力传动路线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使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是中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中突破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正零部件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将直接影响中国整车行业的前进,中国零部件企业要做强、这种现状要突破,企业应当再次思考,如何在创新驱动与技术领先这一核心竞争力上再下功夫。零部件与整车行业都已意识到创新驱动与技术领先的重要性,零整的战略合作前移为新技术的可实现性与实用性带来更大的机会。"行业结构的升级与上游技术的变革奠定了技术与创新驱动的新常态,能否在这一波转型潮流中赶超国际零部件巨头,关键在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  相似文献   

7.
洪开荣  陈馈  冯欢欢 《隧道建设》2013,33(10):801-808
我国盾构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先进盾构技术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概述国际盾构发展历程、现状及国际先进盾构应用情况的基础上,从关键核心技术、实验平台研制和盾构产业化3个方面,论述我国盾构技术所取得的创新与突破。以"先行号"、"进越号"及"中国中铁1号"等国内先进盾构为例,阐述我国盾构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最后,针对我国与国际先进盾构技术的差距,展望盾构新型技术的突破口,能够为盾构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全新视角运用PEST分析法对我国汽车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是汽车业获取成功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清洁能源车的开发将成为新一轮竞争取胜的关键。2008年全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步入汽车需求较快发展期,私人消费已成为汽车市场的主体,内需市场空间巨大,而我国汽车业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汽车产业集中度过低,政府应重视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自主创新及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
<正>"互联网+"一词已成为当下热门词汇。涉及汽车领域,对"互联网+"含义进行解读,从汽车产业自身发展来说,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必须齐头并进,大力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重点突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需要。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互联网+"一词,已成为当下热门词汇。涉及汽车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牵头研制的"电控共轨柴油喷射系统制造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研发及应用"项目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标志性产品之一。该项目突破了汽车、内燃机和制造行业的核心技术,即电控共轨柴油喷射技术和数控超精加工技术,这也是当前全球汽车行业中难度最大、水平最高的技术之一。在"电控共轨柴油喷射系统制造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研发及应用"课题中,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家正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在车载平台和基础设施的共同支持下,在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基础支撑关键技术等方面将迎来重大技术突破.本文从环境感知等几个方面简述了技术发展方向,供各位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1月14日,“交通运输行业长大隧道建设与养护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重庆召开。“交通运输行业长大隧道建设与养护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由交通运输部授牌,以“突破核心技术、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每年百人会论坛上的议题都是当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与技术的风向标。本届论坛以"提升核心技术,创新引领发展"为主题,聚焦电动汽车行业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发展问题,探寻技术突破、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办法,引导企业走上靠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竞争优势的轨道,探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了快速成长期,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屡创新高,我国已成为全  相似文献   

14.
《汽车工业研究》1999,(5):26-34
我国汽车市场消费结构从以公款购车为主体逐渐向以私人购车为主体转变,而汽车购买使用税是影响汽车市场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研究所得部门对北京、天津、武汉,南京和济南等五大城市私人汽车购买使用税费进行调查,为研究私人购车市场发展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5.
<正>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高效变速器、节能空调、启停技术和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研究优化。实现双离合器总成、电液耦合液压阀体、液力变矩器、高压静音油泵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化。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明确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整车的正向研发、"三电"核心技术、轻量化、智能化等很多方面,但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应该是电池技术的突破,它是破解电动汽车里程焦虑、成本过高、性能提升等诸多难题的关键要素。文章主要介绍了动力电池电芯技术的革新和固态电池的研发方向。未来的五年内,也就是到2023年左右,动力电芯产品的研发和落地,以及工艺研究方面到底能进展到多大的幅度,值得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公路工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从宏观角度认识和揭示自然环境条件的区域分异规律及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是公路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目的.首先,对中国公路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中采用的区划原则和区划方法进行了探讨.采用的区划原则为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对应的区划方法分别为: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关乎民生,更关乎国家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新能源汽车研发时间相对较晚,故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正确认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在改革与创新中抓住发展契机,完善行业发展结构,可构建新能源产业集群,强化对核心技术的深入研发.  相似文献   

19.
<正>缺乏全球网络与核心技术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最大软肋,中国零部件企业想突破短板,必须勇敢地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本土供应商只有实现转型升级才能突破重围,全球化大环境为本土供应商转型升级创造了机遇。"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创新扩散机制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针对新能源汽车与创新扩散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国家政策等单一向度影响因素方面,然而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项创新,为创新扩散创造了前提条件,扩散机制作为新能源汽车传播手段,反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逻辑互动关系。两者的互动关系受到国家政策、企业自身机制、采用者心理以及新媒体发展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扩散途径,研究形成了"采用者、媒介、企业和国家政策"自下而上的扩散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