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2×2组间实验(N=209)发现:非遗虚拟情境下空间生产体验具有具身性,空间真实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的传播效用;非遗虚拟场域下空间表征的效用是有条件的,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和文化度的叠加才能对非遗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生产体验中VR信息素养具有部分效用:体验者的VR信息素养影响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体验的效用,但不影响非遗虚拟空间参与度的效用。  相似文献   

2.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首先分析“非遗”活态传承的必要性;其次以“非遗”具有的“活态”特点为逻辑前提和出发点,指出“非遗”活态传承工作中的理念、责任主体、管理机制、氛围、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建议,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激发“非遗”新活力。  相似文献   

3.
数字平台成为青年参与传统节日的全新拟像空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地。本研究运用仪式理论和沉浸理论提取数字平台节日仪式感、数字平台感知娱乐价值、数字平台感知内容价值三个影响维度,建构青年参与传统节日数字行为的理论模型。在问卷与统计分析后发现:数字平台节日仪式感是青年参与传统节日的直接吸引力;数字平台感知内容价值和感知娱乐价值是间接影响因素,主要通过节日文化观念和沉浸感的中介作用强化青年群体的参与行为。数字拟像中,有关传统节日观念的内容,以及传统节日沉浸感正向影响青年感知节日文化,中华文物借助数字传播走进青年群体;数字拟像的娱乐内容正向影响青年参与数字节日,进而促使青年产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作为口头传统的口头文学具有最为广泛的传承性、传播性和扩布性。从民俗学角度看,口头文学是语言民俗,属于信息交流系统。因而,作为语言交流的一种形式或媒介,口头文学不仅在本民族内部承担着信息交流、文化传承、情感沟通等功能,还在不同民族、地区实现着各种讯息的横向扩布。口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在体现民族个性、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展示着人类文化共通性的一面,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某种意义上说,口头文学既是人类文明的基因,人类生命的记忆,也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源泉;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西北回族口头文学研究》一书,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吉祥文化资源.本文主要论述南海神庙文化在动漫吉祥物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包括波罗鸡、南海神与庙中其它吉祥文化元素与动漫设计的融合,并在动漫吉祥物的基础上开发数字娱乐产品.通过数字化设计来传承南海神庙文化,不但可以促进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而且可进一步传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数字文化出海已构成我国国际传播“拓体系”的重要方向。从系统性、过程性与多样性视角出发,本文对游戏电竞、在线影视、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短视频这六大领域的出海态势与能力构型作出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在数字文化的产业化生产与流通仍然受美国媒体巨头引导的全球语境下,中国互联网产业以沉浸式、虚拟化媒介技术的新发展为契机,积极锻造新的传播空间与媒介业态,并在内容产制、平台制播一体化、在地可沟通性等维度上实现国际传播能力的立体化拓展,初步实现了多元竞争性的数字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伴随智能视觉技术与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范围内,屏幕媒体蔚成大观、屏幕文化奇观凸显、屏幕世代俨然形成.其中,作为公共媒介存在的公共屏幕正在改变和重组原有的公共空间秩序与样态.之于手机、电视、电脑等个体使用性媒介屏幕,公共屏幕尤其是户外公共大屏幕在公共空间的重构上具有场景上的物质景观性、交往上的复归现实性以及文化上的重地域化和形象光晕性.公共屏幕对公共空间的上述传播特征之于现代城市化乃至都市化进程中的创意性、公共性以及球土性建构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课程所选篇目大多为文质兼美、文以载道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大学语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展现了中华文脉的发展脉络和中华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文学作品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呈现,从而发掘其中的教育意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9.
从影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内外因素分析入手,得出影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两类主要内部因素为:其自身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七类主要外部因素为:科技因素、政策因素、管理因素、传播因素、研究因素、经济因素、群体因素;以及一类次要其他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得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效能公式,并得出结论:变量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作为具有否定作用的主要变量因素,决定着整个效能的高效与否;同时其他变量因素之和值量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最后评定的效能值。  相似文献   

10.
鉴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对我国传统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稳定的重要意义,以及独具地方色彩和全国覆盖力的省级卫视在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特殊效力,针对西北多民族省份省级卫视的少数民族文化节目传播状况,探讨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良性传播和西北地区省级卫视借助民族文化突围的双向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西北地区省级卫视如何通过转变传播理念、传播形态、运作模式,在打造自身竞争差异和优势的同时,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积极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略海洋、盛世起航.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在这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治国理政新方略,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展开对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内涵研究迫在眉睫.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坚信向前看能用本民族文化来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向后看能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热爱与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新时代需要从中国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的新高度加强对航海院校加强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场所叙事: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建构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建构城市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场所叙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引入这一命题的研究之中,探索相应的场所叙事策略、路径与规律,阐述了"物体-空间-事件"的场所叙事模式及其历史记忆信息的呈现、关联与活化策略。同时,论文结合上海徐家汇地区更新案例,对地域文化整合再现的场所叙事策略进行了相应的验证与探讨,指出了应用场所叙事的注意要点。本论文的价值在于为全球语境中建构地域特色文化提供可操作的空间路径,同时为都市更新中城市文化的永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清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拥有岳飞、于谦、钱学森等诸多清廉文化资源,为传承清廉文化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寻求清廉文化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宣传教育的结合点,探索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清廉文化品牌,杭州一直在探索实践。近期,由杭州市纪委市监委、杭州城投集团、  相似文献   

14.
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华人在积极融入当地文化的同时,坚守自身的民族文化之根,在现代与传统的互动中,展现了富有特色的菲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增添了色彩。笔者在数度赴菲调查的过程中,与菲华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获得了许多第一手的生动材料,又在菲律宾华人的主要祖籍地闽南进行了多次采访,亦获益良多。本文通过两方面材料的互补和对照,从办学与教育、经济活动、文化与生活、信仰与风俗等角度,论述了以华人为媒介的中华文化在菲律宾群岛的传播、适应与嬗变,对华人在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开展耕读教育是支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依托。促进耕读教育落地落实,高职院校要完善工作机制,构建“耕读”育人体系;彰显思政效能,构建“耕读”课堂体系;厚植情感底蕴,构建“耕读”文化体系;突出专业优势,构建“耕读”劳动体系;搭建育人平台,构建“耕读”职业涵养体系,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正式制度的一部分,教育具有国家属性;教育本质上所具有的传递人类文明的功能,又使其具有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教育的双重属性是进行跨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等合作交流的基础。二十世纪前半叶留学生是参与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重塑的重要力量,当前规模庞大的出国留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则共同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广泛存在于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国际合作,在传播中国教育形象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能。鉴于当前部分西方公共媒体对中国教育的报道尚有失客观公正、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目标成效还有提升余地,教育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效能还有进一步增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自信视阈下,将经典诵读有机融入内地西藏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分析了解经典诵读融入内地西藏班语文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经典诵读融入内地西藏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通过语文教学改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塑学生杰出的人文素养与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力,从而进一步加深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使学生真正成长为新西藏建设发展进步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部署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立足国际视角,评估和对比我国文化发展水平,对于谋划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构建了国家文化发展评价体系,并对主要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发展呈现多样化特征,我国文化发展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在世界文明贡献度、社会文明秩序和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思想引领力、文化吸引力、文化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也表现出强劲势头,但在社会文明风尚、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短板。未来要进一步增强国民素质,扩大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大学何成洲教授,围绕知识体系创新、跨学科交叉与跨媒介融合等问题展开。何成洲教授认为,知识的分类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过程中的关键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设计,不仅需要从本土的实际出发,还要对中外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放眼世界,跨学科交叉已成为一种知识创新的共识,应从当下现实出发来加以解释。数字化时代,跨媒介研究正在成为人文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跨媒介逐渐成为显著的文化现象,推动文学艺术的创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媒介的生产经常跨越民族与文化的边界,跨国民族主义、跨文化主义皆可成为利用的理论资源,需要进一步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又被区域民族文化熏陶,因而带着明显的区域民族特征;挖掘民族体育文化的潜力,有利于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让人们从历史古迹中找寻民族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并感触其厚重的苍桑,同时,也有利于保护与继承文化遗产,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旅游资源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认识到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