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析了某含油污泥处理站在节气、节水、节电、节絮凝剂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及效果。结合生产实际与处理现状,总结了当前含油污泥处理在节能方面所面临的一些客观困难,并提出了降低损耗的技术措施和下步节能降耗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泥水盾构长距离穿越粉质黏土地层时产生的大量高黏粒含量泥浆难以快速脱水的问题,开展PAM类有机絮凝剂与泥浆混合后的絮凝沉降试验,研究泥浆中颗粒沉降速率的变化,通过颗粒粒径、上清液浊度和Zeta电位等性质变化分析絮凝沉降效果的差异,并通过比阻试验评价其脱水性能。结果表明: 1)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添加量为0.12%~0.15%、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添加量为0.06%~0.09%时絮凝沉降效果较好,可在2 h之内降低泥浆约10%的水分; 2)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无法有效降低泥浆含水率; 3)PAM类絮凝剂通过团聚泥浆中黏土颗粒形成大尺寸的絮团,是实现泥浆快速絮凝沉降的关键因素,APAM对泥浆Zeta电位影响较小,CPAM添加量的增加使Zeta电位逐渐减小; 4)PAM类絮凝剂可加快泥浆的前期排水速率,使泥浆比阻值降低至1013 cm/g数量级。  相似文献   

3.
该文介绍了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现状,分析了宁波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对几种污泥处置方式的比较,结合宁波市污泥焚烧发电厂规划与建设情况,提出了现阶段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宁波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其他具有相同或类似条件的城市的污泥处置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城镇污泥处理技术逐渐成熟,污泥消纳成为了城镇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短板环节。其中,土地利用是一种资源利用型的污泥处置方式,而该方式的应用关键是在污染可控的基础上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养分。此外,污泥土地利用是跨行业行为,目前国内尚缺乏全流程的技术和管理支撑。因此,着眼于污泥产物准入、施用到监管全流程,系统地梳理了污泥、农林、土壤等领域的标准规范;同时通过对比污泥产物质量标准对于不同控制指标的要求,基于植物养分和污染物控制需求,总结了污泥产物施用量的计算原则和方法;最后结合土壤质量管控相关要求,探索了污泥土地利用后的管控流程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量与日俱增,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已经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难题。该文简单介绍了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关系,以上海市为例,介绍了中心城区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介绍了近期上海建设的污泥处理工程。通过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方法对比,污泥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后再利用将是上海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杨彩凤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9):90-92,322,323
该文指出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新时期下我国污水处理厂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接着阐述了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剩余污泥的资源化有利于提高污泥中有用物质的转化率,提高合成产品的附加值。从剩余污泥中提取得到的蛋白质可以广泛应用于细菌、真菌、藻类等物质的培养,对剩余污泥进行发酵可以得到高附加值的产品,剩余污泥还可以制备成生物吸附剂,以及做成燃料电池进行发电,采用新型生物技术对剩余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大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阐述絮凝剂种类,比较分析各种絮凝剂的应用现状及优缺点,选取3种絮凝剂进行隧道施工废水处理试验,并对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聚合铝—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脱稳效果好,在去除悬浮物质的同时,也可有效去除石油类物质。发展无毒高效、易于降解、不存在2次污染的絮凝剂将是未来絮凝剂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首先将好氧MBR污泥和厌氧MBR污泥分离成悬浮固体、胶体+溶解性物质和溶解性物质3种组分,然后通过测定污泥及各组分的比阻和压缩系数对两种MBR污泥的过滤性能进行比较研究.好氧MBR污泥的比阻明显大于厌氧MBR污泥的比阻,它们比阻的数量级都在1014~1016 m/kg之间,压缩系数基本上大于O.75,说明两种MBR污泥都具有难以过滤且易于压缩的性质;在长期运行过程,好氧MBR污泥过滤性能的恶化程度明显大于厌氧MBR污泥过滤性能的恶化程度;两种MBR污泥各成分比阻大小的顺序均为:溶解性物质>胶体+溶解性物质>悬浮固体.  相似文献   

9.
积污塔     
一、作用在城市里建立洗车台,必须具有污泥处理手段。利用积污塔处理污泥,是一种新形式。昆明地区的洗车台,就是用积污塔来处理污泥的。平时,塔内充满污泥水(浆),处于自然沉淀状态。经一定时间后,便能排放污泥。排放前放出浮水,打开放泥门,污泥在自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运泥车的车厢中。积污塔还具有一般水塔的作用,可以供给清水泵和污泥泵以启动引水。此外,还具有回  相似文献   

10.
污泥电解脱水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技术,在提升污泥脱水效率、实现剩余污泥减量化具有一定优势。基于上海某水质净化厂污泥电解脱水应用案例,介绍污泥电解脱水设备设计及运行参数、运行情况。与传统板框压滤脱水工艺和热干化工艺进行经济比较,运行能耗降低44%~56.7%,占地面积节约30%以上,运行管理更加便利。  相似文献   

11.
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堆埋可能对邻近水域水质造成二次污染,为此,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堆埋在预先设计好的试验场。根据优化的布点原则,结合试验场附近水域的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点的设置、监测的频率及分析项目,制定合理的水质监测方案,对污泥堆埋场邻近水域水质进行监测,从而建立起合理的污泥邻近水域水质评价体系,为研究污泥堆埋对邻近水环境的影响提供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摘要:污泥燃煤电厂协同焚烧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流工艺技术。以扬州市污泥干化协同焚烧为例,基于污泥全干化与燃煤电厂协同焚烧发电的关键技术问题诸如污泥含固率控制、掺烧条件、电厂污染物控制、干化厂污染物控制等深入剖析基础上,简要介绍工程关键工艺参数设计和技术要点分析。污泥干化厂结合燃煤电厂协同焚烧须密切关注污水、臭气、烟道受热面侵蚀和烟气处理等难题,污泥干化厂生产污水和臭气污染物控制仍是工程应用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污泥干化结合燃煤电厂协同焚烧有待结合工程实践不断提高技术水准,使之切合行业发展的循环经济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多源污泥协同建材利用技术路线集成为“长江大保护”水生态环境修复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基于市政污泥、河湖底泥、通沟污泥、工程泥浆等四种污泥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热值、重金属含量等特征分析并进行了属性分类,筛选并分析了厌氧消化+脱水、脱水/干化、脱水/干化+焚烧等污泥协同处理技术路线的技术参数、成本等,以及制砖、制水泥、制陶粒、制工程用土等污泥协同建材利用技术路线的污染风险、成本等,同时结合多源污泥泥质泥量来源稳定性分析,进行了多源污泥协同建材利用泥质与处理工艺参数、处理工艺和资源化工艺经济适配性分析,最终提出了多源污泥协同建材利用集成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株洲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问题,对不同污泥出路及处理工艺进行了综合论证,最终确定该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最佳方案为好氧发酵堆肥处理;同时对传统好氧发酵堆肥处理技术进行改进,介绍了改进方案的具体处理步骤,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类似的污泥处理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污泥焚烧工艺在南昌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大量兴建,产生的污泥量越来越多,而填埋、农用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介绍了南昌市利用本市晨鸣纸业流化床锅炉,对其进行改造,将污泥进行焚烧处理,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过程和工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4S店各发展阶段的分析,指出4S店存在问题及优势所在,并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将钢渣和轮胎颗粒掺入海相淤泥中,测试钢渣和轮胎颗粒改良海相淤泥的CBR强度。根据试验结果判断钢渣和轮胎颗粒改良海相淤泥作为替代砂砾的路基填料,以解决淤泥对海洋的污染问题,发挥钢渣和废旧轮胎在再生利用方面的价值。通过加州承载比试验,分析了钢渣掺入比和轮胎颗粒掺入比对海相淤泥的承载性能的影响,得出随着钢渣掺入比的増加,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均增大;钢渣和轮胎颗粒改良淤泥遇水后稳定性大于纯钢渣;70 %钢渣+10 %轮胎颗粒改良淤泥的加州承载比强度最大,可以替代砂砾用于路基填筑。  相似文献   

18.
朱勇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9):270-273,282
提出一套新的组合工艺,重点考察EGSB反应器实现厌氧氨氧化、甲烷化与反硝化耦合处理城市污水的可行性及其启动特性。结果表明: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和好氧活性污泥的EGSB反应器能够用约45 d的时间完成耦合厌氧氨氧化、甲烷化和反硝化处理城市污水的启动,硝酸盐和COD的去除作用显现较快,运行初期反硝化与甲烷化反应起主导作用;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从无到有,启动完成后厌氧氨氧化与甲烷化成为主导。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同时稳定去除可作为启动完成的标志,在水力停留时间为5 h,反应区上升流速0.83 m/h的条件下,氨氮及COD取得的最高去除率与去除速率分别为45.2%、58.8%和0.107kg/(m3.d)、0.865 kg/(m3.d)。EGSB反应器的释磷转吸磷现象、pH值和污泥颜色的变化可作为启动完成的参考标志,而DO则无法起到指示启动完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