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近期铁路建设应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发展模式。政府铁路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有铁路建设基金、中央和省(市、自治区)财政资金、发行铁路建设债券、利用国外贷款、盘活现有铁路资产以及将投资收益和铁路行业所得税等继续用于铁路建设。吸引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投资铁路要有相应的资本进入渠道和平台,可以合资铁路等股权方式融资社会资本,并通过债券融资、铁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搭建平台,还应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和推广项目融资方式。此外还要加快铁路相关法规的修订,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铁路资讯     
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速将开放铁路建设市场1据《东方早报》报道,7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会议要求,要按照统筹规划、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及相关设施。一要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创新铁路债券发行品种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铁路建设资金的几种来源渠道的征收现状,指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主体单一、投资模式僵化是造成当前铁路资金短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并对拓宽铁路建设资金渠道进行了探索,指出只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外资融资的方式推动铁路投融资体制创新,才能使铁路建设有强大的资金和财力作保障,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0引言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深入推进,铁路建设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按照铁路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0万km,时速250km以上的客运专线要大规模修建,共需投入建设资金2万亿元,每年平均投资需求达1300亿元,除已有的铁路建设基金、银行贷款的款源外,每年资金缺  相似文献   

5.
铁路资讯     
<正>发改委印发《铁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报道,7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铁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办法》指出,铁路发展基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扩大铁路建设资本金来源,贯彻国家战略意图,围绕国家发展规划目标,主要投资国家批准的铁路项目。铁路发展基金存续期15~20年,主要用于国家批准的铁路项目资本金,规模不低于基金总额的70%;其余资金投资土地综合开发等经营性项  相似文献   

6.
此文为铁道部孙永福副部长在"2000·中国西部论坛"上的讲话.文章分析了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西部地区铁路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西部铁路建设的规模、重点和实施步骤,以及筹集西部铁路建设资金的途径.特别指出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一讲话对今后加快西部铁路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铁路资讯     
发改委印发 《铁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 1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报道,7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铁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办法》指出,铁路发展基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扩大铁路建设资本金来源,贯彻国家战略意图,围绕国家发展规划目标,主要投资国家批准的铁路项目。铁路发展基金存续期15~20年,主要用于国家批准的铁路项目资本金,规模不低于基金总额的70%:其余资金投资土地综合开发等经营性项目,提高整体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8.
《世界轨道交通》2013,(7):54-55
基金作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广泛吸收中小投资者闲散资金的作用。如果铁路建设能吸引一部分这种闲散资金投资到其中,对其缓解建设资金紧张的作用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9.
王怀相 《中国铁路》2005,(7):23-24,44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的铁路建设规模,使筹措建设资金成为加快铁路建设的关键问翘针对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提出我国铁路投融资改革的途径--政府主的逆向BOT模式,阐述了与TOT模式的区别、应用条件及其相关对策.指出应用逆向BOT模式,从通运输规划、宣传、税收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铁路体制改革背景下分析川南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设中涉及的问题,根据川南城市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提出川南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融资模式、运营模式,指出建成后的城际铁路网与整体路网及其他运输方式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城际铁路网与川南城市群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川南城市群建设实际,提出建立铁路建设基金、吸引民间资本以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